【厚文强工】康应魁:“留余”的康百万

郑州日报 2024-05-31 08:16:05

【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

【厚 文】遇故知

康应魁:“留余”的康百万

核心提示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灿烂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黄帝、许由、列子、刘禹锡、李商隐……他们以绝代风华光照时代,铸造着郑州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郑州是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当前,郑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省委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本报特推出【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通过对和郑州有关历史名人的故里实地走访和现实价值挖掘,展示郑州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对郑州工业、郑州品牌进行深入报道,展现郑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强产业促发展的实力与活力。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在依山傍水的康百万庄园,穿过一处处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在导游的精彩讲述中,一幅幅穿越剧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伙房里,伙夫正在准备午饭,烧火、劈柴、担水的,各自忙碌;待客区,远来的客商把缰绳递给康家的马夫,马夫拿出上好的草料,端来清水给马匹洗澡;正堂内,康应魁缓缓端起茶盅,听取刚从山东回来的船队队长汇报行程情况……

康百万庄园游人如织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这是200多年前在康百万庄园的日常一幕。此时的康应魁,已将康氏家族发展到了顶峰。

康应魁,生于1773年,是康百万家族奠基者康大勇的孙子。经他之手,建立了全国三大庄园之首——康百万庄园。

超前的商业思维

“康应魁是个商业奇才,200年前就有了很多现代化商业的思维。”曾任康百万庄园管理处副主任的李国霞这样称赞。

耳濡目染康家经商之道,康应魁敏锐地发现航运的巨大潜力,接替祖父事业后,他把扩大商船队伍放在首位,将“树园”变为康家的造船基地,还聘请专业的管理人才,确保航运业务的顺畅运行。

随着康家产业分布越来越广,康应魁在多地建立栈房,管理家族的商业和土地事务。栈房分为高、中、低三级,分别设在不同的重要城市和集镇,成为康家财富积累和管理的重要机构。这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精细化的分工,展示了康应魁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智慧。

外建栈房的同时,康应魁也开始了庄园建设。为建庄园,康应魁开办了烧砖、烧瓦的窑场,建立了木工作坊,聘请石雕工匠,组成了一支技艺高超的建筑队伍。建造东院时,他修建了一座三丈高三丈宽、三丈进深的大厅,名动河洛。历经多年不断建设,庄园从邙岭下逐渐向上,形成了鼎盛时期的33所院落、53座楼房、1300多个房间的巨大规模。

深广的仁爱情怀

康应魁的商业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继承了祖辈的财富和事业,更在于他卓越的眼光和经营智慧,既继承了祖辈的成功经验,又不断引入创新元素。

在扩大家业的同时,康应魁不忘回馈社会。灾荒和战乱时期,康应魁多次捐资赈灾。黄河决堤,他捐资修筑堤坝,减轻洪水对沿岸居民的威胁;陕西发生饥荒,他捐赠粮食和资金,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1813年,河南遭灾,康应魁调集大批船只从山东向河南运粮,降低粮价,赈济乡民。《康氏世语》载:“道光二十七年岁荒,公放赈,凡异姓同姓一视同仁,乡中数百余家,活者甚众。”也是在这一年,康应魁75岁生日,儿子准备大摆酒宴,康应魁不许,并让巩县栈房把多年难以讨回的契约以及孤寡、残疾人借债的契约统统交到他手里,生日当天,当场烧了债券,免除了几百户的债务,成为当地广为传颂的“焚券高风”。

康应魁还非常重视教育,捐资兴办学堂,资助贫困孩子上学,致力于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留余”的生动诠释

康应魁不仅为康百万家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勤劳、智慧、仁爱和责任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康家祖辈将这4句话作为祖训一代一代传下来,足见河洛康家豁达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现在,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匾已经成了镇园之宝。”李国霞介绍。

作为康百万家族的代表,康应魁对河洛康家“留余”的祖训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本报记者 谢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