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嘴硬”的城市,藏着真正的松弛感!|中国自驾地理

中国自驾地理 2024-02-05 11:59:15

-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487 篇 原 创 主 文-

提起天津,大家伙儿会想到什么,是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还是年年春晚都有的相声。

(央视春晚经典小品《装修》,林永健扮演的天津大姐深入人心)

大家发现没,天津有名的东西,无论是吃的还是说的,似乎都和这张“嘴”有关。

诶这就有意思了,闲来无事,我今天就和大家唠唠天津这张“嘴”的前世今生。

壹、在码头唠嗑闲聊

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一件长袍马褂、一位逗哏、一位捧哏,仅靠一张嘴,就能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

若是要好好论论相声,这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还得从最根本的说起。

(垂直抬升24米后的天津海门大桥,可供5000吨级的货船轻松通过,图源@纪录片《航拍中国》)

5000多年前,天津所处的这片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全球气候变冷,大量的冰川就累积在陆地上。

海平面逐渐下降,露出了如今的华北平原,在平原的东北部就坐落着天津。

天津海河边上的金湾广场,图源@Veer图库(请横屏观看)

先说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最利于农业生产与粮食供应,道路、桥梁容易修,交通联系的效率高,造楼房也更容易规划。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口、城市高度密集的地区,也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

天津山川地理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再单独看天津,它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的几大支流,如南运河、子牙河、永定河、潮白河,在天津汇合后流入渤海。

去年夏天在网上爆火的“掰掰”跳水,跳的就是流经城区的海河干流。

海河狮子林桥上的跳水”掰掰“,网友们都打趣说“天津晴,局部下老头。”

明成祖朱棣也曾在此顺利渡河,朱棣一看这好地方,又通海又通内河,可谓“天子的津梁”就在这建立了天津卫(津:渡口。卫:军事建制)。

三岔河口。旧时这里是运行船只的必经之处,附近围绕着它们栖息的码头,天南地北的人们顺着运河来到这里,天下奇闻、南腔北调、市井小吃、撂地儿搭台围聚河岸,码头文化也成了老天津的性格骨架。图源@纪录片《航拍中国》。

有河流自然就有水运,有水运也就有商贸往来,于是天津的码头文化开始形成,且一直到今天,天津的发展也离不开河运海运,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到天津来做生意做买卖。

(1924年,天津的第二代金钢桥是当之无愧的海河第一桥)

大家想象一下,在嘈杂的码头、港口上,乌泱泱一群人,各种动作声音交织在一起,怎么才能让你的声音不被人群淹没,能让对方听清楚呢。

肯定就得声音大,而且还得通俗易懂,久而久之天津人就形成了干净利索、铿锵有力的语言习惯,用最短的语句表达复杂的内容,总结一下就是天津话有灵性、接地气。

(天津街头的整活路标)

无论是看相声节目,还是和天津人聊天,有时候大家并不是被说话内容逗笑的,而是天津人一开口,就老忍不住想笑,这幽默感十足的方言就成了天津相声发展的重要基石。

(天津瓷房子。一栋百年历史的法式小洋楼,建造时使用了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4000多件古瓷器、300多尊历代石雕造像、400多件汉白玉雕、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盘瓷碗、300多件瓷猫枕等,被誉为“中国古瓷博物馆”。摄影@Shocky-J)

不过虽然说相声吃的是开口饭,乍一看门槛低谁都能干,也特别受老百姓推崇和喜爱。

但想把相声说好可不容易,那到底这第一个说相声的人到底是谁呢?

贰、在街边说学逗唱

“竹板这么一打呀,是别的咱不夸……”

可能你记不住哪个相声作品的名字,但相信你应该听过这句,带有浓浓天津口音的经典说词,天津人均相声大师的“刻板印象”更是深入人心。

(疫情时期“大白”在楼下喊居民做核酸都是打着快板说的,要不说还得是天津人乐观。)

大家熟知的春晚上“我想死你们啦”的冯巩、德云社郭德纲等相声大师也都是天津人~以至于大家都默认相声就是天津的发明。

但有意思的是将相声文化发展得如此之耀眼的天津,其实并非相声的原产地,那是哪里呢?

(这个月的郭德纲于谦全球相声巡演之名古屋站演出现场)

诶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清朝末年(1840-1912),有个八角鼓艺人叫张三禄,就是拿着只有八个角的手鼓(代表满清八旗子弟),边说边唱的娱乐艺术。

(全堂八角鼓讲究“说学逗唱吹打拉弹”,还有一种表演形式叫“逗哏”。所以相声艺术家王谦祥曾说:“口技是相声的父、八角鼓是相声的母。”)

张三禄这人性格有点古怪,招人嫌弃排挤,就转到天桥上撂地演出(露天表演),演“说、学、逗、唱”四大功夫,自称为“相声”。

这就是相声的雏形了,张三禄也成了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相声艺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环画系列丛书《中国传统相声连环画 论梦》,编绘:陈建)

早期相声大部分是口技表演,所以相声实为“象声”,就是模仿声音,至民国初年才逐渐发展为单口笑话,就变成了“相声”。

张三禄的八角鼓打得怎么样,倒是不清楚,但他特别会即兴说词,还会口技,逗得路人都忍不住发笑,久而久之就自成一派。

(连相声园子都会贴标语:严禁观众登台)

他的相声功力,在清代百本张子弟书《随缘乐》中有评“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

他常说的《贼鬼夺刀》流传了下来,至今仍是传统相声名篇。

张三禄往下一代是公认的祖师爷朱绍文、“德寿宝文明”五辈中的寿字辈大师马三立,还有“京城五杰”之一朱阔泉,其徒弟侯宝林。

再往后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姜昆、郭德纲、于谦、冯巩以及如今不断涌出的相声界新人。

噢差点忘了说,这张三禄是北京人,当年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把儿头”(老大)。

所以最初的相声其实是北京产出,那又是怎么跑到天津去了呢?

叁、在天津发扬光大

起初的相声艺人,在京城的生存处境十分艰难,讨好老天爷、观众、地痞流氓,这都是常态。

而最大的问题是相声本身“针砭时弊”的特点,也就是说相声大都是取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

(天津世纪钟。钟表盘的周围是12星座的浮雕,每到整点都会敲响《东方红》。天津也是最早一批使用现代标准时间的城市。图源@《航拍中国》)

例如传统段子《打白朗》就描述清政府被太平天国打得落花流水,这清政府听了肯定不乐意啊。

有次京城有位亲王出巡,要求相声艺人全部停止表演,但偏偏有一个人正演到精彩处不愿停下,给亲王气的不行,于是下令驱逐这些“莠民”(坏人)。

(黄崖关长城。坐落于天津市蓟州区,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山傍水,风光秀丽,被誉为“蓟北雄关”。摄影@读者·赵炜)

京城待不下去了那就走呗,于是有个叫裕二福的就独自来到天津的北开市场,撂地画锅。

没想成相声从北京搬到天津没有一点水土不服,与当地融入得特别好。

而且当年日法两国,在天津争租界,关于天津南市的管理没谈拢,于是就变成了个“三不管”地带。

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游街艺人往往就选择到这表演。

(原天津日租界鸟瞰)

后来有一帮子人就寻思,老是这么露天表演也不行,于是决定建个专门演相声的地方,才有了相声茶社。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早的两家,一个叫连兴茶社,一个叫声远茶社,相声便在天津这样的沃土中发芽开花。

(天津名流茶馆。始建于1991年,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将相声重新引进茶馆,为相声回归小剧场开辟先河的茶馆。图中为相声演员谢鸿利与李建峰。)

肆、来到了天津卫!

如果你去到天津,除了找家园子看一出相声表演,另一种“嘴上功夫”可不能忽略,那就是天津的本地美食。

煎饼果子就不用我说了,想知道哪家最地道最好吃,到本地人最多的、手里揣着鸡蛋排队的小摊准没错。

而且你还不能瞎吃,什么卷土豆火腿辣条全都是邪教,天津朋友会强烈抗议:煎饼果子只能卷果篦(bì)儿!

(津味素馅:一般有豆芽菜、白菜、香菜、木耳、粉丝、红粉皮儿、馃子、面筋、香干、酱豆腐、麻酱。可以包饺子也可以包包子。)

天津狗不理包子也是名声在外,但很多天津朋友都表示“其实我们自己也不吃”

所以不是狗不理吃不起,而是路边的包子铺更有性价比,如果你想尝点特别的,不妨试试津味素包子。

(八珍豆腐)

还有什么,锅巴菜、罾(zēng)蹦鲤鱼、锅塌里脊、八珍豆腐等等,那叫一个香!

比起“帝都”、“魔都”这种响当当的霸气外号,作为直辖市的“哏都”天津,一个“松弛感”拉满的城市,虽然低调却一点都不无聊。

因为在这里,哪怕你是个匆匆过客,啥也不吃啥也不玩,抬个头就能被逗笑~

(这样的路标大概只能在天津见到了)

天津美食打卡:

①津门张记包子铺:连锁店,任何一家都很好吃。如果去的时候人多,可能只能吃到三鲜馅的包子。(人均22)

②臻味斋:推荐黄焖牛肉、八珍豆腐、京酱鸭片,份量很大,吃的人特别多,想吃得赶早。(红桥区西马路欢庆楼底商西北角/人均59)

③桂顺斋:天津人从小吃到大的糕点,八件儿和糟子糕最经典,过年送礼必备。(和平区和平路101号/人均93元)

④耳朵眼炸糕:高热量的碳水美食,推荐豆沙馅儿,而且一定要吃刚出锅的,冷掉就容易腻了。(南开区古文化街北门55号/人均元)

你心目中的天津是什么样的呢?欢迎各位小伙伴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天津,一座拒绝EMO拒绝内耗、开放包容的自由之城。

来源:中国自驾地理

0 阅读:30

中国自驾地理

简介:自驾旅行与地理学科结合的文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