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畅谈精品文艺创作:深刻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才能更好发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26 08:15:27

5月23日至24日,中宣部主办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在5月24日举办的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上,田沁鑫、意公子、周莉亚等来自各文艺领域代表纷纷畅谈自己对精品文艺创作的经验和观点。

文艺精品要根植于文化厚土

文艺精品创作,还要根植于中国文化厚土。从事话剧创作的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对此有深入思考。她在论坛上讲了一堂中国演剧流变史课。

“有四种文化审美影响着中国式演剧观的构成: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和之美、受楚骚文化影响的旷世之奇、受道家文化影响的超脱之虚、受禅宗文化影响的意境之说。”她说,文化自信需要艺术家深刻感知五千年文明带给我们的优秀文化资源,“我们的语言逻辑、语言魅力,中国的文化精神,是需要让世界人民知道的。我们在努力,争取把中国话剧演到世界上去。”

百余部书积累才能讲苏东坡

许多贴近观众、读者的文艺作品,常会获得“深入浅出”的赞美。这个词组中,前两个字更重要还是后两个字更重要呢?传统文化网红博主、“意外艺术”视频号创始人意公子的答案是“深入,最重要”。

她说:“意外艺术的创作有个六字箴言:深入、浅出、共情,深入排第一。”以创作《苏东坡》为例,意公子买了各种年代出版的相关书籍一百多种。“你要研究一位与你相隔千年的历史人物,你如何与他站在一起呢?横向、纵向,你有许多要研究的内容。”她说,比如纵向来看,不仅要研究苏东坡所处朝代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还要上溯到他祖上何时迁到了眉山,眉山的文化土壤和城市气质是怎样的,他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父母、兄弟姐妹给了他哪些支持……所有研究只为了做一件事——弥合时空界限。在不断深入研究素材的过程中,让自己和这个历史人物靠得更近。“当我们把这些素材往深解读,发现那个界限越来越没有了。有的是,你和他同频共振的喜怒哀乐,这喜怒哀乐穿越千年而不变。当走到了这一步,你才能有共情。”

意公子介绍,眼下团队正在执行一项新计划——重读语文课本,讲讲那些小时候曾经死记硬背,人到中年时,却被那些经典“捞了一把”的诗歌和文章。

1年拳法+3月打桩才能跳《咏春》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编导,曾导演过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咏春》的周莉亚认为,舞台精品是时间铸就的。“在舞剧《只此青绿》创作初期,花了大约一年时间了解背后的文化,慢慢‘走进’《千里江山图》和作品产生了感情,有创作冲动才能正式开始。艺术创作不是只填充一些符号、标签,而是要真正走入土地,感受当地的人文。”她说,艺术需要时间沉淀和打磨,要让创作慢下来、静下来。

在周莉亚创编的舞剧《咏春》中担任主演的深圳歌剧舞剧院演员常宏基也证实,排练舞剧《咏春》前期要花1年时间学习拳法、花3个月练习打桩。“这样才能从花拳绣腿变成拳拳到肉,从练习中真实感受武术的魅力。”常宏基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