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外孙和薄一波外孙女结婚,主持人刘源致辞:我们要感谢一个人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5-29 07:32:43

(声明: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青史凿凿:毛刘合力,国之幸、民之福,成就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革命事业。”

在李讷之子王效芝与薄一波外孙女的婚礼上,“大媒人”刘源,即刘少奇之子,面对在座的上百位毛家的亲朋好友,颇为感慨地说:“今天,毛主席、刘少奇两位老人家,若在天有灵,看到我们举行如此盛大的婚礼聚会,济济一堂,同贺大喜,一定会为我们高兴,一定会为‘换了人间今又是’,而‘泪飞顿作倾盆雨。”

最后,刘源提高了音调,昂扬地说,今天我们必须要感谢一个人。

当他说出要感谢之人时,婚礼上顷刻间满堂掌声,众人欢呼称快,也有人喜极而泣……

李讷:有公主命,没有公主病

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运动员10号楼公寓里有一位默默无闻可又威望甚高的服务员,他的名字叫王效芝。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18岁的少年,竟是毛主席唯一的外孙。

王效芝,原名徐小宁,他是毛主席小女儿李讷和徐宁的儿子。

两人离婚后,李讷再嫁王景清,徐小宁就成了王效芝。

毛主席在世时经常告诫子女,必须把他们自己当成普通人看待,绝对不是什么“官二代”。

王效芝继承了毛家的踏实、稳健,也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同辈不一样的道路。

中考之后,王效芝进入了北京外事旅游职业中专,这是一所为北京高级宾馆培养服务人员的学校。

1989年,17岁的王效芝在接受《海南纪实》采访时,谈及未来的打算。

他目光坚定的说:“对我的选择,妈妈似乎不情愿,我想她有想法,这不奇怪。我有自己的热情,我不会甘心当一辈子服务员的,我要干得很出色,当领班,当经理,也许当企业家,说不准。但我不会从事政治,我和我外公、外婆、妈妈走的不是一条路。”

记者不禁被这个小伙子清晰的逻辑和缜密的语言所折服。

在王效芝看来,不论是他,还是母亲李讷,就是普通百姓。

李讷年轻时爱读《父与子》,也曾对陶铸的女儿陶斯亮说:“将来,我不是成为最好的人,就是成为最坏的人。”

不过,她并没有像当初断言的那样,去当“巴扎罗夫”或者“最好”“最坏”的人,而是成了一个像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的人,属于那种凭工资过日子的人。

李讷需要为柴米油盐发愁,也要为儿子的学习和健康担忧。

冬天到来时,李讷要站在风雪中排队买菜。

一家三口,分到的180斤大白菜,李讷要用木板车推回家,过冬的煤块也是自己运回家的。

每当毛主席寿辰或者祭日,李讷就会跟在人群后面,安静地等着进纪念堂,去见父亲一面。

毛主席95周年纪念日,纪念堂的工作人员认出了她。

工作人员说:“按照规定,李讷作为家属,能不用排队,从西门进去。不过,李讷还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跟在瞻仰的群众后面,缓步走近。”

领袖外孙的童年

回忆起1981年,与李讷重逢时,李银桥的夫人韩桂馨回忆道:“平房,房子不好,病房里只有床和硬板凳。

李讷一眼就认出我们来了,很热情,叫我小韩阿姨,叫他银桥叔叔。我们就在病房走廊的长椅上坐下,简单谈了几句话。”

当时,李讷作为单亲母亲独自带着徐小宁(王效芝),日子过得很辛苦。

韩桂馨在后来的文章中说:“李讷回北京后,住在太仆寺街,我便常去看望她。她日子过得难,身体不好,主要是胆结石。独自带一个孩子,家不像家,买了粮食拿不回来,就买个小车推回来,母子俩再把粮抬上楼。我看到这情景,心里很难受。”

李讷母子就靠着她每月70多的工资生活,每天只买一毛钱肉,儿子长得很瘦。

家里的被子一人一条,一半铺、一半盖。

日子最紧时,李讷忍痛把一些用不着的书卖给旧书店,用以应急。

后来多了些补贴,李讷的日子才好过一些。

1984年,经李银桥、韩桂馨夫妇介绍,李讷与王景清走到了一起。

王景清是个实干派,他贴心的帮着李讷换门窗、改电路

后来,在李银桥夫妇的撮合下,王景清与李讷不断加深着了解,终于在相识一年后举办了婚礼。

两人的婚礼非常简单,只摆了一桌酒席,邀请了叶子龙、李银桥夫妇几个朋友,席间,大家不断地向王景清和李讷祝贺,祝他们真诚相爱。

王景清是在李讷处境比较困难时与之结合的,虽无高攀之嫌,但与开国领袖的女儿命运与共,生活相依,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王景清为人善良、厚道,爱好书法绘画,做饭做菜都是一把好手。

80年代李讷曾笑着对朋友:“在家里,老王是大师傅,我是清洁工。”

婚后,王景清与李讷及继子王效芝,一家三口继续过着寻常人家的日子。

与王景清结合后,李讷的生活明显有了改变。

就连胡同口卖猪肉的师傅,都对王景清说:“你来了,李讷的日子也好过多了。去她只买1、2毛钱的肉,少得没法切。”

王景清为了减轻李讷的负担,也为了让王效芝营养更均衡,省吃俭用的给王效芝请了个保姆。

在王景清心中,王效芝就是自己的亲儿子。

王景清对王效芝视如己出,在李讷的建议下,徐小宁改名为王效芝,意为“效仿毛润之”。

在王效芝步入社会后,秉承毛家低调、踏实、稳健的风格,一步一个脚印,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随着王效芝日渐长大,李讷也有了新的烦恼。

他一直忙着打拼,以至于忽视了儿女情长,李讷总是劝王效芝找个对象,但总是没有找到合适的。

王效芝的“刘舅舅”

时间一晃,来到了1996年。

当时,李讷受邀与其他革命后辈一起参观三峡大坝。

李讷的车子刚刚转过西陵长江大桥,便停了下来。

李讷在王效芝的搀扶下,疾步向前走去,于是令人动容的一幕出现了。

一身戎装的刘源(刘少奇之子),赶忙迎了上去,与李讷紧紧拥抱在一起。

姐弟之情溢于言表,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刘源激动地说:“大姐,我们背靠西陵长江大桥照一张合影吧!”

李讷连声答应,一边拉着刘源的手,一边转过身来。

曾当过毛主席、周总理专业摄影师的著名摄影家杜修贤,不顾年事已高,把镜头对准了李讷和刘源不断地揿动快门,随行的人们为这一难忘的场景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刘源与李讷等革命后辈,一直没断了联系。

刘源感慨地说:“我们也不光和毛家是这样,与董老、朱老总等几位老一辈的家里也一样互有往来。平时人家同样也会想到我,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大家都实实在在的。”

刘源把李讷当作大姐,将王效芝当作后辈,李讷家有什么事,自然会想到刘源。

某天,李讷和王景清找到了刘源。

“你对效芝和我们全家都挺好,我们非常感谢。你那么喜欢效芝,他还没对象。”王景清的意思,是想托刘源给王效芝介绍个。

刘源惊讶地说:“还没对象?效芝这个小伙子,漂漂亮亮,人正直老实,可是得想想办法。”

于是,刘源开始留心帮王效芝寻摸。

正巧,刘源有个朋友举办婚礼,他就带着王效芝一起去了。

婚礼上,新娘的一个朋友很是不错,刘源非常看好,所以将她跟王效芝安排在了一桌。

两人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刘源叮嘱王效芝:“一定要跟人好好接触一段时间!”

这个女孩,正是薄一波的外孙女——王伟。

王效芝跟王伟一见钟情,迅速进入了热恋期。

很快,郎才女貌的两人步入了婚姻殿堂。

刘源作为长辈和“大媒人”,自然要上台发言。

回想起从前的一幕幕往事,刘源激动地说:“祖先的遗留,良心陋习,好赖香臭,像一锅乱炖;泽被与贻害,后辈都要承担,优秀的思想和各种经验,同样可贵。我们继承什么?全在生者自身所为。当然,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刘源不禁感慨道:“我们毛刘两家后人,最起码应该做到,和而不斗,合而勿离。多明白的事情!”

在发言的最后,刘源还着重提到:“今天,我们应该着重感谢一个人——毛主席。”

刘源表示,如果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如今的光辉盛世。

此话一出,全场掌声雷动,将整场婚宴推向了最高处。

参考文献:

陈晰.刘源君子之交源如水[J].中华儿女,2018,(21):22-23.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毛泽东女婿、李讷丈夫王景清在京逝世 享年94岁》来源:中红网

282 阅读:178565
评论列表
  • 2024-06-17 01:08

    于伟大中归于平凡,于平凡中重现伟大!

  • 2024-06-16 21:56

    感动!致敬!

  • 2024-06-17 21:32

    门当户对好!

  • 2024-06-17 21:36

    老一辈革命家真的让人动容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