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父亲耶律阮条件更差的耶律贤为什么又能得到支持上位成为辽景宗

和运超 2023-12-08 17:02:36

耶律贤本来是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年仅四岁时遭遇火神淀一幕,幸亏当时裹着一块皮毡躲进一堆柴火中才没有被搜到。《契丹国志》记载是耶律阮的厨师尚食刘解里好心带着他外出躲避,但同样受到严重惊吓,由此也落下病根。叔父耶律璟继位以后,被大臣养在永兴宫。笔者之前论述耶律璟时分析过,由于永兴宫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宫帐,揭示耶律璟的后宫可能空虚。而耶律贤的成长过程中,他与叔父兼嗣父的耶律璟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亲近。这一点,在《辽史》的记载不说多么公开化,但也基本算是半公开。

一者,耶律贤在应历后期所谓主动结交诸多贤臣,暗中壮大自己势力,尤其在韩匡嗣、耶律贤适的传记已经说得比较直白。

二者,当耶律贤继位以后,他主要是祭祀自己的祖父耶律倍和父亲耶律阮,这一情感流露外加礼仪昭示可算完全代表天子意志了。

影视剧中的辽景宗耶律贤形象

那么再看开头提及《辽史》所记,耶律贤好歹是耶律璟收养长大,要算作嗣子传位,这也是古人的伦理和礼仪关系,并非是穆宗耶律璟忽然表示要还位给兄长世宗耶律阮的儿子。尽管这两者表面看来没区别,受益人都是耶律贤,可礼仪的说法却大不相同。近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约百年后的宋仁宗和宋英宗之间,几百年后还发生在明世宗对待已经过世的明孝宗身上。历史无不某种巧合,内心稍有一些主见的子侄辈,往往都对收养的同族长辈不满,最后都想要尊自己的亲生父母。耶律贤的行为也印证他的确只祭祀自己的父祖,根本没有把落难时收养他长大的叔父耶律璟当作至亲,哪怕就连一点养育之恩的表示都几乎不见,足以说明叔侄两人的关系。

着重指出这一点,倒也不是想非常负面地认为耶律贤是一个天性凉薄之人,而是为了表明,他对待叔父耶律璟的态度,肯定也有一定理由。

首先,耶律璟在位期间是一心想要治疗自己的难言之隐,从来没有想过真的有朝一日会把大位传给耶律贤,所以他们的感情并不多深多亲,恐怕还不如当年太宗德光对待耶律阮,那两叔侄好歹面上还表现出比较亲近的样子。

其次,耶律璟后来治病受挫,个性的确变得更加难以亲近,不断传出身边人受折磨和遇害的消息,他对耶律璟也早就有暗中准备取而代之,这便是壮大自己的亲信团队,谋划大事。

第三,虽然最终耶律璟的遇害不像是由耶律贤策划动手,当时还有远在地方,同样蠢蠢欲动的耶律璟亲兄弟——太平王耶律罨撒葛。事实上耶律贤的接替也绝非真正的平稳传位,确实有他运作得手的嫌疑,与当年耶律阮在耶律德光过世后被左右推戴如出一辙,甚至耶律贤的积极主动性还大一些。

影视剧中的太平王罨撒葛形象

笔者综合一些研究指出,耶律璟虽然在中后期的个人表现比较粗暴,每每侵害身边的侍者,反观他对文武百官,除了前几年针对威胁到龙椅的,原则上对待大臣并不过分,甚至他对待一般百姓也很宽和。假如他真是一个丧失理智的昏暴之人,不大可能能留用那些得力大臣。所以,耶律贤接手的契丹辽朝,恐怕也不是传说的什么中衰局面,反而成为他能进一步取得巨大成就的坚实基础,然后聚集力量,一步步推动走向更加繁荣兴旺。

当然,耶律贤并不可能原班不动地接收耶律璟的全部人马,他很早就组建属于他的核心团队,比如大名鼎鼎的睿智皇后萧绰(即未来主宰大局的承天太后萧氏)、名臣耶律贤适、国丈萧思温以及汉臣高勋、郭袭、韩匡嗣一家、室昉等等,这些属于主打文治团队(原则上做王子阶段,除了礼节性接触,刻意去结交宗室武将的可能性不大,当然萧思温、高勋等也都能领军),他们是协助耶律贤的最主要心腹人马。

即位之初,耶律贤面临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另一个叔父——太平王罨撒葛。这位穆宗耶律璟的亲兄弟以为可以延续兄终弟及的情况,可是罨撒葛位于西北边地,距离京师太过遥远,身边又没有得力人手,正所谓有些鞭长莫及。

其实,并不意味着契丹本部没有和罨撒葛勾连的人。很快耶律贤就发现身边夷离毕粘木袞长期暗中充当罨撒葛的内应,毫不留情将其处死。这个夷离毕是辽代的北面官,很早的契丹部落中就有,掌管刑罚断狱,以《辽史》所记,很早投身契丹的康默记长期负责沟通契丹和汉等部族事务,还负责建造都城,他于神册五年(920)就出任契丹的夷离毕,推广刑律来治理部族,解决纷争。

后来阿保机征服渤海归来身故,康默记为负责修筑阿保机陵墓之人,然后也死的非常突然和神秘。有研究者认为,康默记在述律平管事阶段,为究竟该耶律倍接位还是德光接位,契丹内部矛盾非常激烈,康默记因主持刑律,早已经得罪许多亲贵,述律平为了拉拢亲贵支持她,康默记很可能就死于这一风波之中。而夷离毕与当时另一个经常出现的契丹职务夷离堇是不一样的,夷离堇为军事首领,后来契丹南北二院大王就是部落夷离堇的改称。

影视剧中的太平王妃萧胡辇形象

所以,太平王罨撒葛面临孤立无援的境地,最后回来请罪,耶律贤当然示以宽大为怀,还晋封他为齐王,也是希望让这位叔父能够成为支持他的后盾。因为,太平王的妻子萧胡辇正是耶律贤妻子萧绰的大姐,换句话说,这位叔母偏偏凑巧是北方习俗里的大姨子,看在这亲上加亲的血脉关系,耶律贤也实在不便深究。

而且萧胡辇为人也非常能干,说来不比后来名动天下的承天太后逊色多少。萧胡辇进位齐妃,她在罨撒葛死后,为了远离旋涡中心,反而帮助辽景宗和妹妹萧绰四处领军稳定边疆,立下赫赫功绩。尤其在稳定西北阻卜、乌古、达旦党项各部都付出很多心血。

甚至不光是带兵征讨,萧胡辇为契丹大辽的社稷长远考虑,在西部边疆地区修筑城寨,培养训练军士,算是很有远见卓识。齐妃的边寨和边军哪怕到辽代末期都发挥了作用。据说耶律大石后来西迁时,这些边寨和边军都成为契丹能够在西域立足的重要力量。

罨撒葛至此感觉被闲置,继续被放逐边地,内心很不满意,没多久郁郁而终(保宁四年初,972)。为此,齐妃萧胡辇对妹妹萧绰一直都心怀怨望,加上齐妃夫妇在西部边疆确实功绩威望很高,后来两姐妹之间还是产生了悲剧。

在罨撒葛之外,景宗还册封太宗第四子敌烈为冀王、封太宗第五子必摄为越王,他们都是罨撒葛的异母弟。耶律贤其实希望以此安抚太宗诸子,有利在继位初期笼络人心,巩固地位。

另一方面,对于拥戴其登位的人,耶律贤自然大加封赏。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的岳父萧思温,自然荣耀无比,不禁完全不再计较他之前在幽州的败绩,反而提升到军务方面更加重要的北院枢密使高位,甚至没多久还兼北府宰相,堪称大辽第一个极其受宠的亲贵,史书还表示给他“世预其选”的待遇。

影视剧中的萧思温形象

过去很多研究辽史的学者们都认为契丹崇尚“世选”,早年的部族首领职务包括汗位都是由各部贵人一起推选。当契丹建立为一方势力后,各级重要职官惕隐(据说是借用突厥的特勤,语音相似)、夷离堇(即后来改成的南北院大王),详稳等,一般都是在一些特定亲贵家族中产生。

正如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早期的契丹部落习俗是推崇世选,可当耶律阿保机改变契丹逐渐建立为正式的朝代以后,到底还有无沿袭这一旧俗传统实在有一些争议。前面笔者也提过,不管是淳钦太后述律平强推耶律德光,还是耶律阮在德光故去后的登位,所谓左右文武大臣的一番推戴,并不算是过去部落形式的推选,他们能够坐上龙椅全都是依靠背后的机遇和实力。

就连耶律阮面临诸多内部挑战,也并没有什么王子和文武大将再拿坐上龙椅需要各部头领大人进行推选来说事,完全就是单纯的野心膨胀,想要拉他下马,因为觊觎者也希望凭借制造机遇而登上大位,和中原五代时人所称的“兵强马壮者为之”如出一辙(见《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如今随着辽代各方面吸收中原机制、朝局规模已经较为完善,一番生机勃勃的气象已经形成,总体实力不仅并不逊色之前的后周,更完全具备与中原新立的赵宋相争。(景宗耶律贤继位之际,宋军正在由潘美受命南下收服岭南。不要说北汉依附于辽,就中原还有南唐、吴越、局部闽地各自存在),这里提到给萧思温一个“世选”待遇,显然颇有格外荣誉之意,当然并非什么子孙固定承袭之意,而是可以在家族子弟中量材选用,当然也体现萧思温家族是辽景宗非常倚重的心腹世家。不久,萧思温还被封为魏王。

当时南院枢密使高勋是中原汉官出身,之前提过,他是被穆宗耶律璟特别从上京调来接替萧思温坐镇南京幽州。他本来先后受耶律德光和耶律阮的逐步提升,在天禄年间已经提为枢密使,负责掌管汉军。在穆宗遇害时,也全靠高勋的支持护卫耶律贤的行宫,他方能顺利即位,是有定策之功的勋臣。辽景宗即位以后不久就封他为秦王,另外还有一个飞龙使女里也是被耶律贤拉拢的心腹。

影视剧中的高勋形象

飞龙使本来是掌管宫禁马匹的本职,这一名称在唐代就出现,比如著名的李辅国就出身飞龙使,他后来专门组建飞龙军作为护卫李亨到达灵武的新军。五代和辽代都保留这一职务,但女里此人的来历不明,由于他在景宗时期颇显贵,后人一般认为他是契丹人。但《辽史传记》开篇就说“亡失其氏族来由”,其实很难确定他的族别身份,所以像是一个只有名字没有姓氏的人。

不过,笔者认为确实可以两说。比如女里最初作为世宗耶律阮时期的积庆宫人,然后穆宗时期作为习马小底,虽然服侍在天子身边,可实际都是比较卑微的侍从仆役身份,好比穆宗年间那些因服侍被杀的各种仆从杂役,当中肯定是有契丹人,可也有大量其他掳掠而来充当仆役的草原各种部族。

可假如要说女里是契丹人,如何解释他的特殊?我们后人印象里,史书记载的契丹人大多不是姓耶律就是姓萧,貌似这一庞大的族群只有两个姓氏,事实上这些是较有身份的契丹人,或者是被赏赐有契丹两姓的其他人。比如随后萧太后的亲密搭档韩德让,就被赏赐契丹姓改为耶律氏,都知道他的族别是汉人(还有绝大多数的奚族均为萧姓,比如很著名的辽末在燕京参与推戴耶律淳建立北辽的奚王回离保,汉名就是萧干)。假如追溯契丹渊源都该知道,过去唐代有大贺氏等八部,后来唐末有迭剌氏八部,耶律家族只是迭剌部内发展起来的新首领氏族,只是耶律家族壮大逐渐吞并其他部落,沾亲带故的逐渐调整融合,于是有了耶律和萧的两大显贵姓氏。

对于契丹辽代,部和族是一系列非常特殊的概念,与其他朝代还有些不同,他们从制度上就有部和族的概念,拿传统意义的部族对应辽代史书的提法很让人头疼,不大容易弄清楚。正所谓“横帐房”“国舅部”“五院”“六院”等等说法全都牵扯姓氏族别。比如照史书的直观解释,“五院”和“六院”应该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迭剌诸部,辽代视亲疏渊源又重新调整设立为两大部落,他们打乱了天然血缘和家族纽带的关系,另外造就了一些特殊的部落概念。甚至辽代不仅对契丹如此,对奚族和室韦等较为亲近的部族,全都这样搞过,所以辽代史书的许多漠北部落名称有的大、有的小,显得非常繁琐(见《辽史·营卫志·部族》),其实很多可能本来互相有渊源,属于同一大族,有的就因此流传到后来的金元。

有些设立的新部就是经过重新划分安排,抽调其他部落的族人强行填充而成的。像《辽史·营卫志·部族》在圣宗时期提到的特里特免部、稍瓦部、曷术部,全都是从传统八部中抽调族人去充实新立的(比如这里的稍瓦实际从传统意义上应该是乌古部族),甚至有许多人就是各大亲贵帐下的奴隶,所以很多类似部落出身的人就地位低下,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并不意味着全部契丹族真的只有耶律和萧两个姓氏。假如明白契丹族的构成,和女里出身的职务,那么就可以相信,女里也许确实就是这里提及地位比较低下的契丹人,他确实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

影视剧中的女里形象

女里起初作为的积庆宫人,积庆宫实际是世宗耶律阮为其父耶律倍所设的宫帐。穆宗耶律璟继位后,都知道他喜欢游猎,女里精于骑射,深知马性,据说根据马匹的足迹便可以断定马的优劣,所以提拔为习马小底,后升马群侍中(这个职务感觉有点怪,实际指辽代在位君主对经常前往的宫帐下,往往有单独的马群司负责马匹供应,另有提辖司负责管理人丁和兵员)。

耶律璟遇害之际,史书形容女里主动投效耶律贤。实际应该是耶律贤很早就主动结纳了女里,所以在这样重要的时刻,跟随服侍着穆宗的女里才马上告知耶律贤把握时机上位。这一幕好比司马光在《涑水纪闻》里记载赵匡胤临终之际,本来宋后安排人通知秦王德芳(并非宋氏之子,但宋后和德芳关系比较亲),结果内侍王继隆出宫奔告赵光义,显然这个掌握第一手消息的人倾向往往是重要关头的重要角色。辽景宗耶律贤成功继位,女里“以翼戴功,加契丹行宫都部署,赏赉甚渥,寻加守太尉”。

还有一个郭袭,也是直言敢谏之人。史书曾记乾亨元年(979),耶律贤想找地方畋猎取乐,郭袭直接当面进谏,呈上了著名的《谏畋猎疏》,提醒天子汲取前车之鉴,为了社稷苍生,减少畋猎和酗酒。耶律贤对郭袭称赞有加,后来他被提升做南院枢密使,但其他事迹非常少。不过可以确定他后期出任地方节度使,活到圣宗隆绪继位后。

辽景宗在位初期的契丹局势,如果比较世宗和穆宗的阶段,可以认为是好不少,加上已经有数代的积累,甚至还能相信契丹已经开始在向鼎盛时期迈进。但客观来看,仍然不说已经完全风平浪静,最出名的就是保宁二年(970)前往祭拜祖父和父亲,在准备返程时,还没走出祖庙所在的医巫闾山就发生盘道岭袭击(属于今辽宁锦州市所辖北镇市,蒙元初的契丹名臣耶律楚材作为耶律倍的后代,年轻时就在医巫闾山读书),耶律贤十分器重的岳父萧思温遇害被杀。

按说天子出行,队伍非常庞大,一般的刺客谁敢冒这样的风险专门冲着这样的队伍发动袭击?所以这是一桩非常离奇的事情。更加奇怪的是,似乎刺客也并没有真冲着景宗耶律贤去,实际很明确的就要对付萧思温!因为车驾遇到危险,主要的人手自然都集中保护天子,而萧思温身边的护卫似乎有所不足,所以容易中招。

当然耶律贤肯定安排人手调查原委真相,过了约半年到九月份,查清楚凶手果然出自内部,而且是萧思温自己的“家人”!《辽史》载:“九月辛丑,得国舅萧海只及海里杀萧思温状,皆伏诛,流其弟神睹于黄龙府。”没多久保宁三年(971)萧神睹也仍被处死。

就史书所记来看,似乎可以认为是契丹内部之间积累的恩怨,比如对萧思温地位嫉妒或不满等等,可这仍然是一桩匪夷所思的事情,显得非常奇怪。而且事情也并未就此了结,过了几年,有迹象表明当时的重臣高勋也与这事有关系。保宁八年(976)七月,高勋被撤职。两年后,还把高家的财物全转给萧思温家。甚至连另一亲贵女里随后也被牵扯进来,保宁末,“坐私藏甲五百属,有司方按诘,女里袖中又得杀枢密使萧思温贼书”,令其自杀。

影视剧中的萧思温和耶律贤

所以萧思温遇袭被害一事,似乎从表面调查的契丹亲贵恩怨,逐渐走向了整个中枢大臣格局的调整,这一次刺客冒险行动,本来最受宠信的萧思温是最先被干掉了,可所有萧家对头也很快被一网打尽!此后就全由耶律贤所宠爱的萧绰一手遮天,于是这个袭击行动变成了清理人事的导火线。

但如笔者所说,这仍然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最初冲击车驾的凶手萧海只和萧海里,包括萧神睹明明就是萧思温的家人,萧思温地位得宠按说对整个家族明明有利,为何会执意要反水害他呢?单纯就是出于不满吗?

事实上萧思温并没有儿子,但凡熟悉一些辽史的都知道,他只有那三个著名的女儿,而萧海只、萧海里是家族的旁系子弟收养在萧思温名下的,这不一定完全等同是中原习俗的过继子嗣,认为他们是萧思温的嗣子。

《辽史·外戚表》中载,萧思温无嗣,萧后以北府宰相萧继先为嗣,他们一家为了延续,可以收养其他的旁支。而史书所记的“舅”并不真的是我们理解的亲戚,而是收养同样属于契丹国舅部出身的萧氏子弟,是指他们来自同一渊源的大家族,但未必真的有什么血脉传承,就有也可能拐弯抹角,非常淡薄。如前面提过,辽代史书的“部”和“族”概念非常复杂,后人的理解不一定和古人完全一致,只能大概明白一个理解的思路方向。唯有如此,才能推断为何被视为家人、更有收养之恩的萧氏兄弟会出手对付萧思温,这个家人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原习俗概念里的亲属关系。

都知道萧思温其实文武才能都算平平,本来穆宗对他已经算格外器重有加,可他坐镇幽州居然丢了地盘,然后是靠高勋救火,总算把燕南地区稳住局面,所以高勋、女里等人明明对耶律贤顺利继位、稳住社稷更显重要,而萧思温没有被追究罪责,反而一路继续青云直上,完全是靠女儿们的上位,所以朝野上下,很难对其没有看法。

甚至史书也评论说:“封魏王,任遇弥坚。年既昏耄,事多徇私,吏有言韵微讹者,抉摘示明,朝廷以此患之,畏后不敢言。”已经直指此中关窍,朝廷对他也没有办法。

0 阅读:65

和运超

简介:专栏作家,影评人,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