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为啥能深受乾隆重用?刘统勋的官职有多高?

丁姑娘说历史 2023-05-03 17:04:53

宰相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为啥能深受乾隆重用?刘统勋的官职有多高?

看过《宰相刘罗锅》的人都知道,在乾隆年间,有一个名为刘罗锅的大学士,名为天下苍生,实际上,在史书中,刘墉不但是大学士,他父亲刘统勋也是大学士,这对父子都是大学士,要知道,在清代,没有宰相,而在清代,大学士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个大学士,可以说,刘统勋与刘墉,这对父子,可谓是两个时代的大学士。

准确的说,刘统勋的权势要比他的儿子刘墉大的多,在刘墉最鼎盛的时候,权势甚至还不如乾隆陛下最宠爱的大臣和珅,而和珅现在所坐的位置,就是刘统勋留下的,可想而知刘统勋在乾隆陛下的权势有多大。

刘统勋乃是一个官宦之家,其爷爷刘必显乃是顺治年间的一名进士,其父刘棨则是康熙年间的一名秀才,之后更是被任命为四川布政使者。他的爷爷刘必显在位的时候,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小官,而他的爷爷刘棨在位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小官而已,而在他在位的时候,整个刘家都在飞速发展。

从刘统勋的父亲刘棨开始,一直到刘墉,刘家三代都在朝中担任要职,一时间,刘家在清朝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了。刘棨在四川统治期间,为人忠心耿耿,而刘统勋则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他的儿子刘墉,也是一个深受父亲和爷爷影响的官员,为人也是一个正直的官员,这样的官员,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刘统勋在雍正二年(1724年)中了进士,这意味着刘统勋在雍正年间就开始做官了,但因为刘统勋年纪小,资历浅,所以他只是一个秘书,一个秘书,比如翰林院编修,还有上书房。

刘统勋的官职虽然不高,但毕竟是在朝堂上做事,皇上对他的印象也是很好的,在雍正年间,他并没有被雍正看中,也没有被破格提拔,但他的勤勉和廉洁,很快就得到了乾隆的认可,因为他曾经是宝亲王。

雍正死后,乾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死后留下的官员,大部分都被乾隆打发了,有的被打发了,有的被打发了,乾隆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自然要提拔自己喜欢的人,于是刘统勋勤勉,为人正直,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乾隆刚上任没多久,就将刘统勋提升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这让刘统勋在乾隆前、中叶得到了极大的信任,得到了更高的评价。

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乾隆钦封刘统勋为都察院左司,这一职位已是正一品大官,是一种监察天下官吏风纪的官吏。刘统勋做事勤勉,为人正直,深得乾隆陛下的赏识,而这个左都御史之位,对于刘统勋来说,却是再好不过了,乾隆陛下可谓是人才尽其用。

刘统勋在担任左都护府的时候,也得到了一个铁面无私的名声,那时候,有两位重臣,一位是康雍乾三朝的大学士张廷玉,一位是康熙年间的丞相,这两位都是文武百官中的佼佼者,所以,刘统勋担任左都护府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弹劾张廷玉,也就是弹劾他。

张廷玉与刘统勋一样,都是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年间的大学士,也是他的恩师,所以,雍正登基后,对张英之子张廷玉非常重视,也是在这个时候,张廷玉被提升到了大学士的位置,并且协助雍正建立了军机处,成为了第一个军机处的长官。

在他去世之前,他还委任了十六弟庄王,十七弟果王胤礼,张廷玉,鄂尔泰等四位大学士,作为他的幕僚,辅佐年轻的乾隆。那时候,胤禄因为牵扯到了被废掉长子弘光一事,被革职在家,胤礼也是年纪轻轻就死了。鄂尔泰年已高寿,病死不治,只剩下了张廷玉一人,那时候的张廷玉声望很高,百官上奏,张廷玉都排在了最前面。

张廷玉年轻的时候,为人正直,做事勤勤恳恳,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廷玉变得越来越顽固,他很难接受别人的建议,所以,他选择的官员,大多都是和他观点一致的人,甚至,他还挑起了党派之争,将那些反对他的官员排除在外,其中,以鄂尔泰为首的官员,更是挑起了鄂尔泰和张廷玉之间的党派之争。

因此,年轻的乾隆陛下对张廷玉和鄂尔泰都很不满意,鄂尔泰因为年事已高,病怏怏的,乾隆陛下就借着这个机会让他退休,不过张廷玉毕竟是三朝元老,身体健康,乾隆陛下也不敢轻易罢免他。

讷亲出身满洲大族,仗着自己的势力,在雍正皇帝的晚年得到了重用,是满洲大族中的后起之秀,鄂尔泰退休之后,他继承了鄂尔泰的皇位,年纪轻轻就有了几分威望,这让他的心高气傲了许多。

因他是乾隆钦点的亲信大臣,所以乾隆也很不满意他的傲慢,但是他也不能轻易罢免他。乾隆陛下深知刘统勋为人正直,他也知道刘统勋不喜欢张廷玉、讷亲这样的大臣,所以才会对刘统勋另眼相看,想要借着刘统勋的名头来压制张廷玉、讷亲。

刘统勋弹劾张廷玉、讷亲二人后,乾隆皇帝陛下以此事为由,将二人革职,但乾隆陛下自然不会因刘统勋的弹劾而追究,最终二人又都被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张廷玉复出之后,一直被乾隆压着打,但他却一改往日的嚣张跋扈,变得谦逊谨慎,重新得到了重用。

而刘统勋也因其对张廷玉的弹劾而声名鹊起,朝野上下都称刘统勋为一位正直的御史,不惧强权。如果说,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那刘统勋就必须要为普通民众讨回一个公道。

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江南大水泛滥,乾隆皇帝派刘统勋,当时已被调至翰林书院掌院,兼司礼监,赴江南考察水患,并对水患的根本原因进行调查。

乾隆陛下曾经委任高斌为江州总督,主持江南防洪大堤的修建工作,刘统勋来到江南后,很快便查到,高斌和安徽总督张师载都有失职之嫌,这两个人都是安徽总督,都是他们的人,他们的工作都是贪污的,他们在修建大堤的时候,都是偷工减料,所以这座大堤才会变成一座豆腐渣工程,一到洪水就会崩塌,这才造成了这场洪水。

高斌乃是乾隆宠妃高贵妃的父亲,权势滔天,就连江南一带的御史台也不敢弹劾,张师载则是康熙年间张伯行的儿子,谁也不会认为他会玩忽职守。所以刘统勋的上书,在乾隆陛下的手中,再次震动了整个朝堂。

乾隆皇帝立刻下旨,将高斌、张师载两人革职,发配为水工,在工地上为民夫修建堤防,以赎其罪过。随后,乾隆陛下命令刘统勋彻查江南水患一事,将涉及贪污、玩忽职守的官员一网打尽。

就这样,刘统勋成了乾隆陛下手里的一柄反腐败的长矛,进入江南,刘统勋以一己之力,将涉及到江南大洪水一事,贪污受贿的贪污受贿的官员一一抓出,或处死,或放逐,最后,刘统勋总算给江南地区的百姓们一个交待,也因此,他被人尊称为“刘青天”。

乾隆陛下惩罚了贪官污吏后,干脆任命刘统勋为江河巡抚,全权处理江河的各项事宜。要知道,在清代,最大的一次天灾就是洪水,每一任皇帝都非常注重治水,但治水却是一件非常耗费钱财的事情,这也导致了不少贪官。贪官一天不除掉,治水的钱迟早会被人贪墨一天,到时候治水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到时候,百姓就会因为洪水而苦恼。

刘统勋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当他被任命为河长之后,他并没有从河长的勘测开始,而是从河长的角度,对河长的官吏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当刘统勋上位的时候,他对河长的官吏也是知根知底,当他被抓起来的时候,整个河长的官吏都被刘统勋给吓破了胆,所以刘统勋才会和刘统勋合作,共同治理河长。

刘统勋在治水方面和一般的官员有很大的区别,他在治水的时候很注意不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任何的麻烦,对他们的疾苦也很上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以人为本、公正严明是刘统勋为人处世的原则。

所以刘统勋才会越来越得乾隆陛下的宠爱与重视,没过多久,刘统勋就成了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礼部、吏部、兵部尚书,翰林院院长,使馆总管,上书房总管,主编《四库全书》,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是朝堂上最有权势的人了。

清朝并没有宰相,一般人都称呼大学士为宰相,但自从雍正建立了军机处后,就有人说,大学士不是真正的宰相,刘统勋就是真正的宰相,而且还是一个位高权重的人。

相比之下,刘统勋的权势要比刘罗锅之子刘墉大得多,刘墉最好的时候也就是个大学士,而且刘墉还没进过军机处,也没当上军机官,所以和他的父亲刘统勋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当年刘统勋的权势有多大,这一点从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就能看得出来,和珅最鼎盛的时候,也就是军机大臣,大学士,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总管,《四库全书》主编,九门提督,侍卫总管,这一点从和珅的权势上就能看得出来,和珅除了拥有禁卫军的权势外,几乎所有的权势都被刘统勋给夺走了,而刘统勋的权势也就比刘统勋大一些而已。

从整体上来说,和珅得到了乾隆陛下的信任,甚至要超过了刘统勋陛下,不过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刘统勋在乾隆陛下中后期是何等的得宠。

刘统勋和和珅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官场:刘统勋是一个非常廉洁、公正、公正的官员;而和珅,则成为了清史上,最大的一位贪污腐败的官员。这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两个人又都是乾隆前期中后期最得宠、最受宠的臣子。

这也是乾隆朝中后期的两个极端,乾隆在十几岁的时候登上了皇位,他野心勃勃,勤勤恳恳,而在他年老的时候,乾隆却变得骄傲自大,沉迷于享受。因此,年轻时的乾隆陛下,就需要像刘统勋那样的廉洁之人,来为自己缔造一个盛世江山;到了老年,乾隆陛下因为功成名就,开始腐化堕落,这个时候,他就更需要像和珅那样的贪官污吏,来帮助自己在享受方面的问题了。于是,刘统勋、和珅这两个派系便成为乾隆中后期最受重视的一批人。

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刘统勋因为劳累过度,在上早朝的时候突然暴毙,以七十五岁的高龄,乾隆听闻刘统勋的死讯,悲痛欲绝,亲自登门悼念,然而当他到了刘统勋的家时,却发现堂堂刘统勋,堂堂清廷大臣,文武大臣,却只有一间屋子,屋子里空荡荡的,连一间屋子都没有,这与刘统勋的身份不符。

乾隆见此更是悲痛欲绝,他为刘统勋痛哭流涕,对众人说道:“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干将!有这样的功劳,才配得上真正的宰相!”

乾隆陛下的言下之意,就是刘统勋的死,让他痛失一位得力干将,也只有刘统勋这种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上他的位置。

所以刘统勋去世后,乾隆陛下很是感动,专门给他加了一个“文正”的封号,按照爵位制度,“文正”是古代文臣最尊贵的封号,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想要得到一个“文正”的封号,一般情况下,能被加一个“文正”的封号,都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官员,而那些德高望重的官员,一般都不会加一个“文正”的封号,所以乾隆陛下对刘统勋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被封为“文正”的,在清史上只有八位,即:康熙汤斌,乾隆刘统勋,嘉庆朱珪,道光曹振镛,咸丰杜受田,同治曾国藩,光绪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八个人之中,除了汤斌,刘统勋,曹振镛,曾国藩,四个人因为能力强,声望高,品行好而被加封为“文正”之外,其他四个人都是因为皇帝的老师而被加封为“文正”。

虽然刘统勋之子刘墉在民间的名气更大,但刘墉却只得到了一个“文清”的封号,和刘统勋之子“文正”的封号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刘统勋一家人都很讲义气,他的父亲和父亲都是清廉的官员,而他的儿子刘墉,更是不遗余力的帮助了他,最终,刘墉成为了审判和珅的人。刘家的家风可以说是世代相传,也正因为如此,刘统勋才能深得乾隆陛下的赏识与信任。

2 阅读:530
评论列表
  • 2023-05-23 17:03

    什么乱七八糟的,错误百出

  • 2023-05-14 13:13

    发的时候自己有没有读一遍?

丁姑娘说历史

简介:挖掘史料背后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