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石蛤蟆水饺的魅力

观世传真侠 2024-05-24 08:21:29

张洪兴

饺子是北方食物。南方人说起饺子就没有北方人的亲切。

有一谚说:“出门饺子还家面。”意思是吃了饺子出门就会顺顺利利,发财的发财,做事的做事,回家之后吃面,是把人绊住,不要离开的意思。

齐地,逢年过节要吃饺子,居家团聚要吃顿饺子,给人送行也要有饺子。

在淄博市博山区,我见到一种似馄饨样子的饺子,样子颇似一个元宝,它的包法同平时吃的饺子的包法完全不同,先是把和好的面擀成一个大大的面皮,然后用刀犁成梯形的饺子皮,再把饺子馅放在皮上梯形那小的一边,往大的一边卷起来,然后两头往里凑,捏紧就是博山水饺了。

博山这种水饺的这种独特的做法,在全国还没有见到第二家。特点是与一般水饺相比,皮薄、馅多,特别好吃。

过去,我包水饺都是包俗话说两把捂的那种水饺,自从吃到这种水饺后,我也学会了包这种水饺,每当节假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包上些博山水饺,又说又笑,不光品尝了美食,也是一种人伦享受。

博山的这种水饺,最有名的还是石蛤蟆水饺。石蛤蟆水饺是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博山人石玉璞所创。石玉璞原来只经营酒菜,靠薄利多销起家,后增添了水饺。

石家水饺馅多、肉多,肥而不腻、香美可口。吃水饺时,外送椒汤一碗,着玩唐是用煮水饺的汤,加酱油、醋、胡椒面和青头配制而成,顺应了原汤化原食的地方民间食俗,很受食客的欢迎。

石玉璞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为人非常敦厚善良。但此人个子矮,背驼,长着一个蛤蟆像,人称“石蛤蟆”,久而久之,“石蛤蟆”不再是人称,而是水饺的别名了。他靠河而居,人们说他是,石蛤蟆、石蛤蟆,靠河而发家。

还有一说,当时石蛤蟆水饺店是越来越大,开的店越来越红火。从而引起其他饭铺的嫉妒,给石玉璞起了个外号叫“石蛤蟆”。意思是蛤蟆跳到热鏊子上,待不了多久就垮台。石玉璞听到后出钱请客,席间拱手恳求邻居们不要再叫这个外号,但结果适得其反,石蛤蟆水饺的名声反而更大了,饭铺生意更加兴旺。

建国后,石先生的饭店并入博山饭店。博山饭店在继承美食的基础上,挖掘饮食文化内涵,不断发展创新,使“石蛤蟆水饺”的品种多样化,营养科学化,更加适应现代人的饮食口味。

1983年我国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到博山考察,品尝“石家水饺”后赞不绝口。他说,他最喜欢吃水饺,去过不少地方,吃过的水饺不计其数,但博山的石蛤蟆水饺是最好吃的,风味独特。饭后挥毫泼墨,欣然写下“博山风味推第一”七个大字。给石蛤蟆水饺以高度赞誉。

饺子在民间的传说很多,最有影响的是与东汉“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为给百姓治疗冻伤的耳朵,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饺耳、饺子”,慢慢流传下来。

有文字记载的,早在北宋《东京梦华录》与南宋《武林旧事》中,皆写到“角子”,即早期的饺子。杭州的市井面食里,也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据传之所以称饺子为“角子”或角儿,可能是因为它们有两个尖角儿。

有资料说,在考古中发现的饺子,则把中国饺子的历史又向前推了一千多年。在山东省滕州市薛国故城发掘的一座薛国主墓,出土的一套铜礼器中,有一个锈蚀了的铜食器,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白色食品都呈三角形,每个长5-6厘米,最宽处3.5-4厘米。发掘者认为,从形制上看,这一食品应该是饺子。

这盒饺子出土不久,由于接触了空气而渐渐变黑,不过,从它开始呈现的白色表皮看,它大概是用面粉捏制的。至于这墓主人生前享用过的饺子是什么馅料,发掘者没有公布。薛国是春秋晚期的诸侯小国,君主姓任,距今已经有两千五多年历史了。

中国人吃饺子,是取喜庆祥和之意。新年的饺子最初叫“交子”,午夜12点下锅煮,这时正是子夜。为更岁交子。寓意吉,以示辞旧迎新。如齐地民谚中的“出门饺子”,饺子也是象征顺利的意思。

关于博山元宝式水饺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清廷尚书孙廷铨曾为康熙的老师。当年,康熙曾来过博山,博山的水饺便是康熙来博山时从宫廷御厨里传出来的。也有的说是孙廷铨告老还乡后带回来的。可是,如果是这样,北京的各大饭店今天应该有这种包法,奇怪的是恰恰相反,现今北京的饭店饺子没有几家是这种包法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我在民间采访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淄博市博山区的工商业发展很早,特别是煤炭、陶瓷、琉璃发达。

明清时候,这里已经很繁荣,这里的许多男人都下井挖煤去了,在家的只是女人们,一个人包水饺是不容易的事。这样做,把大皮擀好、切好,放在一边再包,倒是很省事,皮又薄,放馅又多。

有一个姓石的女人,这天擀好大面皮,准备做面条,她突然想起丈夫下井前说:“晚上回来吃水饺。”这时天又不早了,她急中生智便拿刀犁面皮,包成了水饺。没想到,这样包的水饺格外好吃。便一传十、十传百的流行了起来。

那时的井下挖煤很艰苦,干的是“四块石头夹一块肉”的艰辛活儿。女人们在家包好饺子等着男人们上来,是情理之中,又隐含了美好祝愿的意思。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