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戒指的寓义居然有这么多?男女定情信物只是其一

滋滋主娱 2024-06-14 10:25:39

文/阿芷

前言

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的名物,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不少的名物磨灭于历史的浩荡长河中,更有许多虽然存在但已经被岁月淹没来龙去脉的名物。

不管是已经磨灭了的名物,还是不清楚来龙去脉的名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比如戒指,是当今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及的首饰品,如果追溯其诞生的历史,可以说自有人类活动就有了戒指。

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戒指的材质、款式、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蕴都不尽相同。现不揣谫陋,对我国古代的戒指进行一番考察,求教于同仁。

中国古代戒指的起源

如同大多数装饰物一样,戒指出现的年代也相当久远,但“戒指”的称法至早在明代才出现,明代都邛《三余赘笔》载:“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戒指还有约指、指环、驱环、代指、手记等不同的称法。

如《玉台新咏》卷一引繁钦《定情诗》云:“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环。”打《乐府诗集》第七十九卷丁六娘《十索四首》之四:“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

《西京杂记》卷上则云:“戚姬以百练金为弓区环。”z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六载《五经要义》日:“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

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本三代之制。即今之代指也。”

《贤奕编》日:“戒指又云手记。”据文字记载,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汉代时已开始出现戒指。

《五经要义》载:“古者后妃群妾j进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静这“古者”可追溯到汉代。

汉卫宏《汉旧仪》卷下记载:“掖庭令昼漏未尽八刻,庐监以茵次上婕好以下至后庭,访白录所录,所推当御见。

刻尽,去簪珥,蒙被人禁中,五刻罢,即留。女御长入,扶以出。御幸赐银指环,令书得环数,计月日无子,罢废不得复御。”

这证明在汉代,宫庭里已佩戴戒指,作为宫中妃子得帝王宠幸的标志。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殷商时出现了戒指。

《花月痕》第二十一回“宴仲秋觞开彤云阁,销良夜笛弄芙蓉洲”,韦痴珠说道:“《物原》:‘五采通草花,吕后制。彩花,晋郭隗制。’……至钗始自夏,手镯、指环始自殷,你们那些穿戴的金玉珠宝,日新月异,考不胜考了。”

考古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戒指就已出现了。

甘肃的齐家文化中出土了青铜戒指,以“大汶口文化”命名的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1959年第一次发掘,就发现了二十枚指环,用骨头和玉石等材料制成,其中有九枚还套在死者的指骨上。

从出土情况看,在迄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中,指环的佩戴不分男女,也不分左右。而新疆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纪年开始,沿丝绸之路,也多有铜戒指出土。

由此看来,戒指早在原始社会就已诞生。

中国古代戒指的样式和材料

戒指比较早的文字上的名称叫做“指环”。既为“环”,那么就应该是环形,也就是圆形,同我们现在一致,所以在描写上也都没有具体讲明。

古代戒指可以戴在手指上,如南朝梁沈约《俗说》记载:“晋哀帝王皇后有紫磨金指环,至小,正可第五指着。”

清代徐珂言:“(指环)以贵金属或宝石制之,约之于指,以为美观。初惟左手之第三、第四两指,后则惟所欲矣。亦谓之戒指。”

蚴徐珂载戒指最初只戴在左手第三、第四两指则有些偏颇。

中国古代戒指的寓义

戒指为何而发明,文字上没有记载。但从当时由骨头、玉石等比较坚硬的材料制成,可以设想是否有保护手指的作用。

因为原始人需从事狩猎等拉弓投矛等行为,所以需要硬物戴在手指上以作保护。

在我国古代,戒指的寓义则更多,从文字记载上看,戒指的这些寓义大体是同时发生的,并没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意蕴转变过程。

(一)戒指可作为财物、礼物

戒指首先作为一种物品,具有商业价值。

如晋陈寿《益部耆旧传》所载“金环造墓”:“刘宠丧母,时危乱,坟墓发伤,宠乃矫母令,家贫无财,唯有手上金环,卖造墓,供送免发掘。”

《说郛》卷一一八:“王诲,琅耶人也。仕梁,为南康王记室。亡后数年,妻子困于衣食。岁暮,洱见形,谓妇日:‘卿困乏衣食。’妻因与之酒,别而去。

饵日:‘我若得财物,当以相寄。’后月,小女探得金指环一双。”祖冲之《述异记》记载了一件人类帮骷髅拔去眼中之草,骷髅以金指环相谢的故事。

这个故事见于鲁迅《古小说钩沉》:“陈留周氏婢,名兴进。人山取樵,倦寝,梦见一女,语之日:‘近在汝头前,目中有刺,烦拔之,当有厚报。’床头果有一朽棺,头穿坏,髑髅堕地,草生目中,便为拔草,内着棺中,以甓塞穿。即于髑髅处得一双金指环。”

《太平御览》卷五五八记载:“元嘉五年(428年),天竺伽毗黎国王月爱派遣使臣至南京朝贺,赠送金钢指环、摩勒金环诸宝物及赤、白鹦鹉等礼物。”能够作为贡品,说明戒指在当时还是比较珍贵的物品。

(二)戒指有回还、归家之意

戒指旧称“指环”,“环”谐音“还”,因此有回还、归家之意。《拾遗记》卷八载:“(吴主潘夫人)以姿色见宠。

每以夫人游昭宣之台,志意幸惬,既尽酣醉,唾于玉壶中,使侍婢泻于台下,得火齐指环,即挂石榴枝上,因其处起台,名日环榴台。时有谏者云:‘今吴、蜀争雄,“还刘”之名,将为妖矣!’权乃翻其名日榴环台。”

虮《宋史纪事本末》卷十七《秦桧主和》:“康王夫人邢氏,闻勋南还,亦脱所御金环,使内侍持付勋日:‘幸为我白大王,愿如此环,得早相见也。”

陈耀文《天中记》卷一九载:“元树奔梁时,年十五。未及富贵,每见嵩山云向南来,未尝不引领欺欷,后为樊子鹄、杜德、李昭所绐,北归初发时,睹其爱姝玉儿,以金指环与别。树常着之,寄还梁,表必还之意。朝廷知之,俄而赐死。”

这些例子里,借谐音“还”来表示归家之意。

(三)戒指有约束、节制之意

戒指也称“约指”,有约束、节制之意。《诗·邶风·静女》郑玄注释说:“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当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

生子、月辰则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者,着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

当妃子生育、来月事时,就戴金戒指,以区别于银戒指,而表示出“戒止”之意,防止皇帝的亲近。

(四)戒指作为男女定情信物

戒指有一个最普遍而又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寓义,就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

“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这是《乐府诗集》卷七六记载的后汉繁钦的《定情诗》,这个意象具体起于何时无考,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

戒指的形状是圆的,有圆满、循环不止之意,所以就把它作为爱情的象征,表示情人间的不尽相思。

唐张泌《妆楼记·翡翠指环》云:“何充妓于后阁,以翡翠指环换刺绣笔。充知,叹日:‘此物洞仙与吾,欲保长年之好。’乃命苍头急以蜻蜓帽赎之。”

何充就把指环作为二者永不分离的象征,所以要把它赎回来。

结语

从以上对古代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戒指在古代的寓义比在当今社会要丰富得多。

我国古代戒指的发展变化及其多层的文化寓义,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戒指这一名物本身,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古代社会的部分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的特征、工艺发展水平、生活风习、中外交通等,可谓是“一花一世界”。

[参考文献]

[1]都邛.三余赘笔及其它二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徐陵.玉台新咏[M].吴兆宜,注.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郭茂倩.乐府诗集: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陆贾,刘歆.楚汉春秋;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0 阅读:2

滋滋主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