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误杀上级,很多人要求杀他,毛主席救了他,多年后他成开国上将

观今品古 2024-06-24 14:11:37

前言

他是紧跟着毛主席,一同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元勋之一。在长征的艰苦岁月里,他更是被毛主席誉为红军中的“干才”。

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就让刘伯承都对他赞赏不已,评价他所率领的部队是最为可靠、最让人放心的师。

就是这样一个众多领导人都给予高度评价的人,却失手枪杀了他的上级,这一事件立即在军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军中许多人都纷纷要他以死抵命。

最后还是毛主席出面,从中调和,力排众议,将他保了下来,而他也不负众望,在1955年的授衔典礼上,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那么这个红军“干才”究竟是谁呢?毛主席又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呢?

手枪走火,误伤战友

他就是陈伯钧,最初陈伯钧在师范学校读书,不过由于他频繁地组织并参与学生活动,引起了校方的不满,最后被开除学籍。

1926年,在听闻黄埔军校招生后,立刻报考,最终如愿考上,成为了黄埔军校第6期生。

陈伯钧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了许多共产党人士,同时听了许多毛主席的激昂演说,心中燃起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在革命陷入低潮之际,他不顾家中人的反对,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到了革命的队伍当中。

毛主席对这个年轻、有胆识的年轻人很是欣赏。陈伯钧也一直跟随在毛主席的身侧,跟着毛主席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春天,在一次战斗胜利后,陈伯钧从缴获敌人大量的武器装备中发现了一支小手枪,小心翼翼地拿起,左瞧瞧右看看,越看越喜欢。

就在他准备一试这把手枪的威力时,却发现它因为受潮而无法击发。陈伯钧虽有些沮丧,但也丝毫不影响他对这把小手枪的喜爱。

一旁的教导队长吕赤看着他一脸惋惜的表情,便打趣道:“瞧你,为了这把‘铁疙瘩’如此着迷,可它现在连响都响不了,要不还是扔了吧。”

陈伯钧却很喜欢,坐在地上细细擦拭,想着,一定会把这把手枪修好的,到时候可好好“打队长的脸”。

没多久,这把受潮的手枪还真让陈伯钧给修好了,他迫不及待地要向队长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了。

不巧的是,队长刚带着人出门了。陈伯钧只好作罢,静静等待着队长回来。一天,队长吕赤带队回来了,陈伯钧兴奋地拿出自己的手枪,跑去给队长看。

拿着手枪在队长面前比划:“怎么样,我这可不是‘半斤铁’了。”队长吕赤一脸笑意地看着他,刚打算张口,只听“砰”一声。

队长吕赤应声倒地,陈伯钧被眼前的这一幕吓坏了,他看着自己手里的枪,再看着地下躺着的队长,他慌了。

赶紧蹲下,查看队长的伤势,并大声的喊人过来帮忙。不过为时已晚,那颗子弹刚好命中要害,队长吕赤死去了。

原来,当时陈伯钧修好了那把手枪好,忘记把里面的子弹取出来了,兴奋挥舞之时,子弹刚好打出。

陈伯钧看着眼前活生生的一个战友,就这么死在了自己手中,死在了自己的枪口之下,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悔恨,变得沉默不语。

随后,陈伯钧也被关了禁闭。禁闭室内,陈伯钧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悲痛之中。

与陈伯钧同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徐彦知道他是无心的,吕赤的死对他的打击肯定很大。

怕他在被关禁闭期间,担心他会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而做出傻事,便一直陪在他身侧。这一事件立即在军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军中许多人都纷纷要他以死抵命。

毛主席也知道陈伯钧是无心之举,便找来了士兵委员会主任张令彬,来商量如何处理这件事。

张令彬向主席转达了军中大部分人的意见,而毛泽东则希望可以不要做那么绝,陈伯钧一事没必要到以命相抵的地步。

之后,毛主席将大家召集起来,跟大家将这件事:

“吕赤与陈伯钧两人都不是坏人,是打闹的间隙,手枪走火误杀了人。两人都是黄埔军校出身,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了,不能再失去另一个了。”

听完毛主席的一番话,大家也渐渐平复的心态,确实也是无心之举,陈伯钧也不想弄到这一步。

有人就想了,那不能让杀人者什么都不承受吧。于是便有人问道:“那陈伯钧呢?没有惩罚,就这样不了了之吗?”

毛主席听到后,十分严肃地回答道:“当然不会,杀了人,我们留他一条命,但惩罚是必须的,处分也是有的。”

最后,陈伯钧将吕赤同志的所有工作全部接管过来,他也被处以留党察看的处分,并遭受了一百大板的严厉惩戒。

陈伯钧知道,如果不是毛主席,自己恐怕早已命悬一线。

长征中的红军“干才”

1933年,由于红军的高层领导犯了“左”倾主义错误,导致在战斗中,红军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红军屡遭挫败,战事也频频失利。

陈伯钧提出的意见不被采纳不说,他也因此被降职,调到了十三师,担任师长,他并未气馁。

而之后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大战役,可谓是在困境之地,绝处求生。

陈伯钧所带领的十三师肩负着后卫任务,面对着敌我悬殊的兵力对比,陈伯钧带着部队边打边跑,向着湘江挺进。

如果不尽快到达湘江,敌人穷追不舍之下,从左右两翼夹击了过来的话,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陈伯钧作为十三师的师长,并没有慌乱,沉着冷静地指挥战士们扔掉辎重,全线向湘江行军。

大家都疲惫至极,但脚下一刻也不敢停歇,最终在天亮之前带着战士们过了江,为红军长征保留了大批骨干力量。

之后刘伯承也曾对陈伯钧的十三师给予高度评价:“十三师是我最放心的师!”

1934年12月,陈伯钧因之前在战场上腿部留下的旧伤复发,在医院做完手术后休养身体。此时,前方战事吃紧,陈伯钧伤势还未痊愈便匆匆回到了部队。

在乌江战役中,陈伯钧率领部队与敌人血战了整整五天,直到掩护其他部队安全撤离渡过金沙江后,陈伯钧才与战士们追赶大部队。

陈伯钧也因此得了个“铁屁股”的美誉,主席也亲笔为陈伯钧致信,称赞他为长征中的红军“干才”。

1935年7月,在红军决定分两路同时北上时,张国焘却不为所动。陈伯钧看出了些许端倪,且军中也有些人在肆意抹黑长征胜利。

陈伯钧脾气也急,直接给张国焘写了一封意见书,之后,陈伯钧从张国焘对他的回复中看出了他的真实意图。

他就是想要否定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并且那么谣言也是他散播出去蓄意抹黑的。

一直到遵义会议后,才最终确定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陈伯钧也从这件事中明白了要想走正确的路线,就要有正确的领导。

“三不”原则,铸就大将风范”

1937年,红军整编为八路军,然而,就在陈伯钧即将奔赴抗日前线之际,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暂缓了他的这次行动。

一天,陈伯钧与袁会计与摩托学校的汽车司机吵了起来,司机一直蛮横无理且拒载,陈伯钧劝告无效,一时气急,打了司机一巴掌。

事后陈伯钧也很后悔,认为自己太冲动了,不应该那样做。毛主席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将他叫到了延安找他谈话。

告诫他要尊重群众,戒骄戒躁,改改自己的急性子,遇到问题先想想如何处理,而不是直接发脾气。

陈伯钧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随后被送往了党校学习。陈伯钧常常与主席见面或者书信往来,两人之间的友谊也渐渐加深。

之后陈伯钧的二哥还来看过这个弟弟,带了些东西前来,并看看他的近况。主席得知后,不仅设宴款待了一番,在临别之际,还给了陈伯钧的二哥300元钱。

在与主席没时间见面的日子里,常常会用书信交流。主席会关心陈伯钧的学习情况,而陈伯钧也会趁机向主席询问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陈伯钧时刻记着主席告诫他的“三不” 原则,即不浮、不露、不躁。这也成为他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直秉承的观念。

之后他被任命为抗大二分校的校长,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干部。还带领战士们在陈庄一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解放战争爆发后,陈伯钧主动请缨,前往东北一线作战,与萧劲光相互配合,助战辽沈。还积极打击困扰百姓多年的土匪为民除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陈伯钧被派往了南京军事学校,参与筹备和创建。他借鉴了苏联作战经验,甚至带领学员奔赴抗美援朝一线见学,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在1955年,授衔典礼上,陈伯钧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陈伯钧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友谊深厚而独特,这种情谊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将帅和战友关系,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诤友情。

陈伯钧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将领,他性格直率、心直口快,喜欢开玩笑且疾恶如仇,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多次与陈伯钧进行深入交流,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指导,更在个人修养和思想工作上提出殷切期望。

当陈伯钧因打人一事受到批评时,他虚心接受并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此后,他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原则性和客观性,不断提高自己。

陈伯钧与毛主席的交往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层面,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沟通和理解。他们常常见面交谈,更有书信往来,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感悟。

毛主席对陈伯钧的关心和教诲,不仅体现在工作上,更体现在对他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注上。

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信仰和理想之上的,陈伯钧和毛主席都坚信共产主义理念,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这是他们友谊的基石。

结语

在战场上,陈伯钧英勇无畏,敢于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他的战术眼光独到,善于从复杂的战局中找出破绽,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

他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事业是伟大的、正确的,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

在陈伯钧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形象:英勇无畏、智慧过人、热爱学习、坚定信仰。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参考资料

领袖上将不了情——毛泽东和陈伯钧.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被毛泽东誉为红军“干才”的开国上将是谁?.人民网

0 阅读:42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