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袭制到科举制,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都有哪些变化?

徐华说过去 2024-06-13 08:55:27

«——【·前言·】——»

随着人才的竞争和广泛使用,人才的推荐与自荐也空前活跃和频繁。秦末汉初又是一个旧的制度业已打破而新的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的时期,人才荐举制度化与规范化,有哪些作用呢?

«——【·时人求实务用的特征·】——»

人才荐举更趋灵活自主和创新务实,充分显示出了它在人才流通和人才举用上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人才荐举,不拘一格。刘邦在除暴破秦和灭楚兴汉的用人之际,不拘一格,大度纳才

因而举荐的渠道也相应呈纵横交叉、多姿多彩之状,而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诸如自荐、旁荐、选荐、让荐、亲荐、仇荐、请荐、劝荐等等,凡有利于人才脱颍而出的荐举方式均有运用,不受任何限制。

广大人才也通过多种举荐渠道比较顺利且较为满意地得到了用武之地,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例如儒生郦食其通过请荐而成为汉营著名的外交人才

武士郦商通过亲荐而成为汉营的一员虎将,因功封侯拜相;寒士韩信通过贤荐而成为汉营的军帅,终于建功立业;死囚张苍通过引荐而成为汉初精通计算律历的专家。

刘邦不拘一格用人,社会不拘一格荐才,也算是特殊形势下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刘邦依托这一流通环节源源不断地得到了众多务实实用的人才,为开创大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荐举,推崇智能。赢得古代战争的胜利,自然少不了冲锋陷阵的勇猛之士,但更需要足智多谋的奇能之才。对此,汉高祖刘邦的认识远比“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精明和高明。

但是,未等大军到达,闽越由于发生内乱就投降了。东越王反复无常,武帝很是烦恼。此时果买臣得知东越王已经南迁到一个大泽中,早前,朱买臣在被免职居家期间,家无窗粮

当有勇无谋的项羽欲与刘邦在战场上决一雌雄的时候,刘邦却很冷静地回答说。刘邦好谋喜智,举才荐士者也自会随其所需,投其所好,满足他的取才之求,魏无知便是其中的一个。

他向刘邦推荐了善于出谋划策的智能之士陈平,可不久便有人状告陈平是个“盗嫂”、“受金”的“反复乱臣"。刘邦狐疑不决,责让魏无知举荐之过。

刘邦听后甚觉有理,从此更加宠信陈平。西汉建国之初,陈平因功封侯,魏无知也因举荐有功面得了“伯乐”之奖。人才荐举,不怕羞辱。凡是认准的目标,又逢难得的机遇,有识之士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通过自荐和旁荐而成为刘邦的高级顾问和外交特使,从而使自己的横溢之才得以施展和世用。这种勇气、毅力和忍辱负重的耐力,都是人才自荐与贤荐中不可缺少和难能可贵的。

人才荐举,不畏艰险。在时尚株连的封建专制时代,人才荐举也同样有很大的风险燊末汉初的战乱时期,株连之制相应削弱,但并不等于说人才举荐就不存在艰险。

他荐暂且不说,单就毛遂自荐而论,不少有为之士为了事业有成、壮志得酬,不惜铤而走险,激流勇进刘邦门下有位不甘寂寞的谒者叫随何,当他听说刘邦欲招降项羽的一员骁将黥布

食其为说服拥兵自重的齐王田广归汉,主动向刘邦自荐,只身独赴齐地,以三寸不烂之舌的雄辩之才说动齐王,要不是韩信用兵打乱计则,刘邦将不费一兵一卒

因郦生而得齐七十余城,郦食其也不会落得被烹杀的不幸结局。随何与郦生从自荐之时起,便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深入虎穴,凶多吉少。

然而为了兼济天下、博施于民的理想抱负,为了社会的安定、进步和发展,自荐赴难、甘冒风险,在他们看来不仅是义不容辞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和非常值得的。

«——【·人才荐举,不避亲疏·】——»

秦末汉初也同样不乏这种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刘邦因郦食其不避内亲的引荐得到将才郦商和他率领的一支四千余人的军兵,大大壮大了汉营的实力。

人才举荐,不论亲疏,凡利国利民、利世利才,均在举荐之列,然真有此举,还需具有可贵的良心、公心和雅量气度。郦生的亲荐和萧何的怨荐正是具备了对人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内核而被载入史册

人才荐举,明于识鉴,举荐人才的首要前提是选人识人,签别真伪和评判优劣。否则,便不免盲目乱举、滥举或误举,造成人才错位、贤能失意和庸劣得志等不良后果。

真正的举贤荐能者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有识、有志、有为之士,他们爱才惜才、慧眼识才,因此大多举不遗贤、荐不误才。最令人叫绝的是智士张良,他与当初的汉王刘邦在谈及灭楚兴汉的用人大事时

当时,黥布、彭越还属敌方之将,刘邦为此千方百计将他俩争取到手。三将并用,合围出击,项羽果然兵败垓下而自刎乌江。明于识鉴人才、乐于和普于举荐人才,构成了秦末汉初人才荐用的一大特色。

本着这一指导思想,萧何为汉营物色人才、引荐人才。如他在推荐韩信时就曾坦率地对刘邦萧何立足汉中,放眼天下的荐才举动和识见,不能不说高瞻远嘱、胜人一筹。

郦生自荐赴齐劝降,自知希望与死亡同在、机遇与险遇共存,稍有不慎或不顺,即有灭顶之灾降临。郦生深知此荐此去的利害关系,然为了天下一统的大业,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最后以生命的代价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和一份责。八、人才荐举,审时度势。推荐人才不仅要因人而异,而且要因时置宜,而不可千篇一律、一荐了之。

秦末汉初的荐才者大多务新务时、讲究实效。如王陵刀下留人荐张苍,魏无知论智量能荐陈平,无不从人才实际、用人实际,时政实际和国情实际出发。

此思想明确而又自觉地指导自己举荐行动的,莫过于汉家“儒宗”叔孙通。叔孙通精通儒学,有生弟子百余相随,然在战乱动荡的年代,他心想大局、不徇私情,专向刘邦引荐英勇善战之士

叔孙通曾被自己的弟子们误解责骂,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举荐原则,于是,叔孙通便有计划地向汉廷举荐了包括弟子在内的大批文治人才,乐得儒士文人交口称赞叔孙通是个“知当世之要务"的“圣人"。

人才荐举还不时得到应有的物质和精神的鼓励、奖赏,这也是时人求实务用的一大特征。如上文提及的魏无知因荐陈平有功而得褒扬厚赏,再有鄂千秋因力推萧何的“万世功业”而受到刘邦的高度赞评。

«——【·结语·】——»

总之,人才荐举务新务时,务实务用;人才荐举务贤务能,务鉴务识;人才荐举不拘一格唯才是荐;人才荐举不怕羞,不畏艰险;人才荐举不避亲疏,不论贵贱;人才荐举顾全大局审时度势

这不仅是秦末汉初社会人才荐举者和人才荐举所呈现的时代精神的可贵之处,而且也是我们新时期人才荐举者和人才荐举工作中可鉴可取的精华所在。

信息来源:

《史记·陆贾·叔孙通列传》

0 阅读:16

徐华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