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坞的龙井茶和梅家坞的年味儿

读经典看 2024-03-16 11:53:20

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叫作“坞”。

据说,杭州有176座山峰,其中独立山峰129座,那么杭州有多少坞也就可想而知了!单是西溪湿地附近就有至少18个坞,称为“西溪十八坞”。

杭州最美丽的坞,梅家坞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地处梅灵隧道的南边、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的腹地中,此坞沿梅灵路两侧延绵了十余里。

路为山峰挟制,山上全是上下参差、错落有致的齐齐整整的茶园,间以一两棵繁花的大树,茶园后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或竹林,风致极了!

如果在采茶季,茶园里一天到晚都会点缀着花花绿绿的斗笠,那是采茶女头上戴的,像茶园里长出了彩色的蘑菇,你说有趣不有趣!

一年中的三四五月,是梅家坞茶农最忙碌的时节,自己家人根本忙不过来,每户人家都要请上三四个采茶工,多则十几个。

坞里的人都富裕得很,种个茶地、卖个茶叶、开个民宿、整个茶室饭厅,旺季就是日进斗金。

坞里的楼房都非常的漂亮,多为白墙青砖的乡间民居,有小桥流水环绕其间。

梅家坞的楼房必须得好看,因为这些房子不仅仅是用来住人的,更是村民们的摇钱树!

"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的独特地理条件,使得梅家坞成了龙井茶的一级保护区和主产地之一,坞两侧的山上遍植着西湖龙井茶树,人称“十里梅坞蕴茶香”。

大自然的馈赠,再加上村民们的辛勤劳动,梅家坞被整饬成了一个以茶为特色的农家自然村落和茶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区。

梅家坞的茶,从清时就有。

乾隆皇帝就很喜欢看茶农们采茶炒茶,他在

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次南巡时,在天竺山观看乡民采制龙井茶时颇多感触,便作《观采茶作歌》: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朅览民艰晓。

不是乾隆故弄玄虚,炒茶确实是个技术活儿,一般没个十几二十年的炒茶龄是炒不好的。

梅家坞的人不缺钱,谁家女儿出嫁,先看炒茶技术高不高;有的手艺好的外来工,干脆就做了梅家坞的上门女婿。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杭州,游览云栖胜景时,又作一首《观采茶作歌》:

前日饼采饼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饼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饼,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这首诗反映的就是当时梅家坞茶农的生活境况和他的内心感受。

新中国成立后,梅家坞接待过很多国际友人,包括苏联、美国、越南、罗马尼亚、柬埔寨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世界各地的友好人士。

综理也曾五次来过梅家坞,有时候是陪同其他国家的元首,有时候是特地前来视察工作。

综理到梅家坞,不为品茶,不为吃饭,也不是赏景,他的主要目的是走访茶农,提高种茶炒茶技术,发展茶业经济的。

现在,你到梅家坞的纪念馆、琅珰岭、礼耕堂、五福桥、乾隆遗迹等处,都能觅到故人的足迹。

大自然的馈赠,加上茶农的辛劳,使得梅家坞风景如画,“梅坞春早”一直就是西湖的十景之一,每年来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然而,我觉得梅家坞真正的风景,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的,——我每次驱车路过梅家坞的时候,总会领略到不同的风景。

梅家坞,摄于2017年12月10日

有一年春节前,一过梅灵隧道,透过车窗玻璃,我就看到家家户户晾晒的咸鱼腊肉,它们被整整齐齐地挂在竹竿上,成了那时的梅家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生活很辛劳,然而生活也很真实,生活自有它的本来面目,谁也无法欺骗生活;我想说的是:真正的美,其实也正是来自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

0 阅读:1

读经典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