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0多年,哪一张照片是属于你的记忆?满满的回忆杀

南斋孤风中 2024-06-02 21:04:01

1977年。

这个举足轻重的年份,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熠熠生辉。

伴随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振奋人心的口号声。

成千上万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考场。

高考恢复之日,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全新理念,注入了振兴中华的磅礴力量。

1977年考生进入考场前场景

1977年,高考考场门口。

挤满了激昂的人群。

中央是一群斗志昂扬的考生,他们高高扬起臂膀,嘶声力竭地高喊着:

“工农兵上大学!毛主席万岁!”

热血青年们斗志昂扬,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左侧是个锣鼓队。

他们奋力敲打鼓点,振臂高呼,为考生们加油助阵。

振奋人心的鼓点汇成声浪,在蓝天下回荡不停。

右边是成群的家长朋友。

他们高举标语横幅,一同呐喊助威。

他们最朴实的夙愿,就是希望子女们金榜题名,改变命运。

最后,人群的最高处,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代表了无数普通劳动者子女实现上学梦想的契机。

整个场景热火朝天,洋溢着全国人民对知识、对未来的无比渴望。

这是一代人追求改变、追求进步的集体记忆。

高考考场

这是1977年,举国欢庆恢复高考的历史性一年。

宽敞的考场里,坐满了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每个人都竭尽全力,争分夺秒地书写着答卷。

女生们,一丝不苟地扎着朴素的低马尾。

稚嫩的脸上,透露着坚毅执着;

男生们则随性洒脱,挥洒着青春的活力。

考场内,笔尖滑动的沙沙声不绝于耳。

偶尔有人用手掌拂去额头的汗珠,但仍旧全神贯注。

历史上唯一的冬季高考

1977年的12月。

北方大地一片冰天雪地。

虽然严寒彻骨,但遍布全国的考场里,仍汇聚了成千上万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考场里,考生们都穿着厚重的棉衣棉裤。

有的还裹着围巾,头戴保暖的帽子。

寒风阵阵,他们的鼻尖和双颊都被冻得通红。

但任凭寒冷肆虐,没有一个人的斗志被冰雪冷却。

墙上有一条鲜红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

“青少年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负的重任,祖国在期待你们,人民在期待你们,革命在期待你们!”

这声振聋发聩的号召,犹在耳畔回荡。

考生们紧紧捏着笔,在寒风中奋笔疾书。

1978年北大迎来第一批新生

1978年,春天。

北京大学校园里,洋溢着欢欣雀跃的气氛。

这所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终于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

在北大正门口,一面巨大的红色横幅迎风招展:

“迎新站”。

校门内,专程成立的“新生迎新小组”已肩负重任,有序列队。

他们个个青春朝气,眉飞色舞。

脸上绽放着自豪的笑容。

作为当年公平入学新政策的受益者,他们穿着朴素,有的甚至还带着乡土气息。

个个神态坦然,步履矫健。

北大正庄严肃穆,又洋溢着生机勃勃的青春气息。

这一批新生经历的。

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大转折,也将成为中国教育公平发展进程中永难磨灭的缩影。

1980年,考前交谈的女生

1980年夏天。

考场内,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

就在这个略显压抑的环境中,两名女生,低声交谈。

她们的笑容,就像暖阳下盛开的两朵小花。

其中一位女生精神抖擞,眼神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两人相视一笑。

你一句我一句,谈论着将来的理想和抱负。

尽管前路还有重重迷雾,但在她们的脸上,青春的火花却闪烁得格外明亮。

也许,这就是少年时代最美好的一面。

1981年,孪生姐妹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场景

1981年的一个初夏清晨。

河南武陟县圪垱店公社高中的操场上,一片欢腾的景象。

16岁的姐妹花丁爱菊和丁爱莲,站在人群的最前列。

双眸散发着兴奋的神采。

她们身着朴素的校服,简单的马尾辫随风飘扬。

作为当地,首批走出大山进入名校就读的学子。

她们不仅为家里摘下了穷困的帽子,更给乡亲们点燃了希望的火种。

瞬间,亲朋好友们纷纷冲上前来,热烈拥抱这对可爱的姐妹。

丁爱菊,不禁咯咯直笑。

所有人,都被这对朴实纯真的女孩子感染,脸上洋溢着自豪。

在这人生转折的关口,衷心的祝福如春风般温暖人心。

1984年上海高校“英语角”

1984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

上海某高校校园里,一角洋溢着热火朝天的气氛。

这里是著名的“英语角”。

成群的研究生,正热烈地用英语交谈着。

年轻人,滔滔不绝地领衔发言,口音纯正地讲述着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趣事。

他的眼神闪烁着自信。

手臂还不时夸张地比画几下,惹得周围一阵阵会心的笑声。

有几个人甚至还模仿运动员的动作,引起一阵哄笑。

1984年,英语正式被纳入高考科目,更多的人有机会在校园里体会到英语的魅力。

这个“英语角”成了一个沟通交流地方。

年轻人在这里不仅锻炼了语言能力,更增长了见识,体味了文化融合的乐趣。

一九七七年,中国恢复了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

为国家现代化大潮,按下了启动钮。

更重要的是,它恢复了公平选拔人才的制度,给予了广大青年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人才输送通道得以畅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动力。

0 阅读:6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