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土山湾博物馆」,遇到了最好听的博物馆讲解

弥小木 2024-05-30 13:29:29

文|弥小木

原本上次就准备去「土山湾博物馆」,结果,在过红绿灯时,看到了「上海电影博物馆」,就先去了「上海电影博物馆」。

让人念念不忘的「土山湾博物馆」,终于在上周六成功参观。

「土山湾博物馆」,门头很小,一路走过来,要细细辨认一番,才认出是一家博物馆。站在门口,里面的保安师傅很热情地来了一句“快进来参观,这里是免费的。”

刚准备拿出本子来敲章,同样是这位保安师傅,贴心地提醒“等下再敲章,快进去听免费讲解,有老师讲解。”

主打一个听劝。

馆内挺热闹,两拨人,一拨戴着讲解器的亲子团,准备拍照。另一拨一群人围着一个人,就是这群人了吧?

凑上前去,听了听。

哎呀,一听,就被迷住了。这位老师,把每一位人物故事结合地太生动了,这些内容,要不是这次偶遇,怕是听不到吧?

记录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

两点小小的说明:

人比较多,又站在外面,拍不到照片,后来跟着老师参观其他内容,没来得及补照片,等下回去,拍了照,再把相关照片补上吧~

外国的人名记不住,所以在故事里,就没有具体的人名,等以后有了照片,再补上人名。

有趣的认亲

这个故事,是听到的第一个故事。

在一张合照里,有一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后来有亲人来认亲,结果,因为语言不通,找来了一位法国人当翻译。

寻亲的日本人,讲英文,法国人再用上海话,翻译给这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日本人。

想想这个场景,就让人觉得很有画面感。

推动事件的鼻祖

一位土山湾负责人与另一位人,在报纸上,花了3个月的时间吵架,吵着吵着,关注「土山湾孤儿院」(「土山湾博物馆」前身)人越来越多。

关注的人多了,想要捐款的人也多了。

老师笑称,现在内娱各种结婚、离婚的网络发声,鼻祖是「土山湾孤儿院」负责人的报纸争吵哇。

不良习惯的亲身典范

在二楼的展品中,同样是一位外国友人,原本是富二代,结果因为父亲好赌,把家产败光,只能中途辍学。

这位外国人来中国做了很多的第一次,老师说了太多的第一次没记住,但记住了老师说的,他的身世就是家人不良嗜好的亲身典范。

千万不要沾上不良嗜好!(笑)

最骄傲的事

当时能在「土山湾孤儿院」学习,是需要层层筛选的。

先画线条,一段时间之后,刷掉⅓。接着学素描,再刷掉⅓。再往上学水彩?再刷,最后学油画。

有老师采访当时在「土山湾孤儿院」生活的后人,那人回忆他爸爸最骄傲的事,不是学到了油画这一级别,而是掌管着油画颜料,因为当时的油画颜料是极其昂贵的。

看见素质教育的模样

这是旁听印象最深的一段讲解。

墙上的这幅“孤儿工艺院鼓号队”,当时参与的孩子们,把乐器真正带入到了他们的生活中。

长大成人后的他们,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位工人,但在闲暇之余,会听听音乐,玩玩乐器,那可是在过去的年代啊。

想想孩子学过的乐器,停止之后,就再也没有摸过。看着墙上的这幅照片,让人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模样。

写在结尾的话

在这场「土山湾博物馆」的讲解中,老师讲了很多很多的内容。前半部分是错过了,后半部分,一点都没舍得错过,老二听得直往前凑。

这场偶遇的博物馆讲解,是听过最好最好的一场讲解。有这样高质量的讲解,还有谁会不乐意逛博物馆呢?

听了这样好听的博物馆讲解之后,又去了几家博物馆,也有遇到志愿者在讲解,只是,再也没有遇到如此好听的博物馆讲解。

老二听得只叹气,走吧,自己逛吧!

希望,所有博物馆的讲解老师,都向这位老师看齐啊!

Hi~我是弥小木家有两娃,一儿一女(小学生+初中生)佛系养娃的沪漂老母亲~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挑战课题。老母亲一边学习怎样当妈,一边保持自我的成长。分享女孩&男孩养育干货。

0 阅读:1

弥小木

简介:爱生活,爱自己。阅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