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亲口承认:若不是这3个人,我们不必如此忌惮中国

同温层壹号 2024-03-28 20:53:28

“中美关系”、“对华战略”,已成为美国21世纪全球战略的重要议题。各种智库、情报机构的对华战略分析,也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境地。

在谈到对中国的看法时,曾任职美国情报部门的米利上将,抛出过一个惊人的论点,他认为:“中国军队的强大,有3名科学家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必像今天这样忌惮中国。”

美上将口中的3名科学家,到底是谁?

第一位,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青年时期就读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5年,以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的身份赴美留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师从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在美学习期间,钱学森始终心系祖国,关注国内局势,早早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成归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归国之心再难抑制,他辞去很多在美职务,为回家做准备。

据钱学森夫人蒋英回忆:“美方多次希望钱学森入籍,做了很多工作。也的确有很多中国同志待久了,都变了。但钱学森不是,他说他不是美国人,是中国人!”

在美任职期间,钱学森设计出一种12马赫高超音速火箭飞行器,就是鼎鼎大名的“钱学森弹道”,在学界声名鹊起。

1950年,冷战铁幕拉开,当时的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钱学森成为美国当局迫害的对象,甚至曾被拘禁至特米诺岛监狱,后在母校的抗争和努力下,获得取保候审。

为了争取回国机会,获得人身自由,钱学森与美国移民局展开了长达5年的法庭斗争。

当时的海军部次长丹·A·金布尔,得知此事后大怒,他表示:“钱学森如果因此离开,将是这个国家干过最愚蠢的事情!”

1954年,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双边会谈中,就对方公民归国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955年6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讲到:“中国人掌握的信息已经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具有价值了,应该让他们都回去了。”就这样,钱学森回国的问题终于得到原则性批准。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家人登上了归国客轮。当时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得知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迫不及待要大显身手。

就在回国后的第二个月,他先后在北京、东北各地参观了各个科研所、高校、工厂,摸清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

在考察期间,陈赓大将与钱学森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陈问:钱先生,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何不能?外国人能造的东西,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1956年元旦,钱学森在给解放军高级将领授课期间,第一次在黑板上写下“火箭军”三个字,拉开了我军导弹工业的序幕。

1956年,钱学森与诸同行主持创建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钱担任所长。

1957年,钱学森起草《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并提交给周总理,后送交毛主席审阅。

1958年,钱学森与同僚共同倡议并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0年,东风-1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钱学森老先生,为我国航空航天,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了不世之功,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功臣。

冯·卡门曾在自传中这样评价钱学森:“美国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的杰出学生。”

第二位,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7年,在法国物理学会理事严济慈(后任中科院院士)的推荐下,钱三强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及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此间,钱三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946年,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7年,任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并获得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1948年,钱三强受到国家号召,毅然放弃了法国的所有职务和高规格优待,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乘船回国,后回到母校清华任教。

1951年,接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1958年,参与苏联援建的核反应堆建设。并号召了包括他夫人何泽慧、好友邓稼先等一大批核科学家组成核研发队伍。

1964年,钱三强参与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

作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核武器工程的总设计师。钱三强既完成了自己的学术理想,也实现了家国使命,更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国防工业作出了至关重要的伟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的里程碑式人物,值得我们所有人缅怀与敬仰。

第三位,黄旭华

在三位一体核力量体系中,弹道导弹核潜艇被视为最隐蔽、高效的核反击手段。而我国核潜艇事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黄老先生居功至伟。

黄旭华,祖籍广东揭阳。

1944年,被保送中央大学航空系,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

1949年毕业后,长期在上海从事船舶建造事业。

1956年4月29日,黄旭华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

1959年,伴随着毛主席那句“一万年也要搞出核潜艇!”黄旭华临危受命,成为中国核潜艇研究项目的副总工程师。并开启了一段长达30年的“隐姓埋名”生活。

1970年,由黄旭华研制的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

1974年,“长征一号”核潜艇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1年,我国首艘092型核潜艇建成下水。

1982年,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试射成功。

1983年,黄旭华被正式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1988年,在南海深潜实验期间,黄旭华顺道探望母亲。

母子再相见,已时隔30载。那一年,黄旭华64岁,母亲已经93岁高龄。而他的父亲,直到临终时,也不知道儿子在哪里,在做什么工作。

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利益,黄旭华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乃至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国防。他的精神,让所有国人为之动容。他是时代楷模,更是共和国基石。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新华社发文评价:“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在新中国建立、发展过程中,有太多的科研工作者前仆后继、日以继夜地奋斗在未知的角落,以血汗造就国防,以生命换来人民的幸福。

如今,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安全国家,免于灾祸,免遭苦难。有些人,咱不能忘。

24 阅读:8109
评论列表
  • 2024-04-05 19:00

    致敬拒敌于国门外的科学家

  • 2024-04-01 12:03

    还有于敏呢

  • 2024-04-16 22:07

    建立新中国不容易,建设新中国也不容易。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致敬缅怀感恩让祖国繁荣富强的革命者以及科学家!

  • 2024-06-25 22:20

    两位姓钱

同温层壹号

简介:网罗热点奇闻,分享独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