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的一天傍晚,18岁的杨新等人抬着花轿经过一处日军碉堡,新娘子坐在轿子里,媒婆跟随左右。日军看到后就从碉堡下来围着轿子,非要把轿门打开。日军刚打开轿门,新娘子直接向他开枪。 在1941年3月的一天,当晚空气中夹杂着春天的湿润与战争的火药味。这个时间点,日本侵华战争正处于其残酷的高潮期

流浪的奶冻 2024-04-22 15:34:31
1941年3月的一天傍晚,18岁的杨新等人抬着花轿经过一处日军碉堡,新娘子坐在轿子里,媒婆跟随左右。日军看到后就从碉堡下来围着轿子,非要把轿门打开。日军刚打开轿门,新娘子直接向他开枪。 在1941年3月的一天,当晚空气中夹杂着春天的湿润与战争的火药味。这个时间点,日本侵华战争正处于其残酷的高潮期,中国的很多地区都遭受着日军的铁蹄践踏。江苏省的高邮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了日军频繁活动的区域之一。杨新,一个年轻的中国青年,家中排行第三,自幼在家里帮忙务农,后来跟着兄弟放牛、种庙田,直到17岁那年,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改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接触到了驻扎在当地庙宇的八路军,被他们的理念与行为深深吸引,最终决定加入这支抗日的队伍。 加入新四军后,杨新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的智慧与勇敢。在新四军缺乏重武器,难以直接攻打日军重兵把守的碉堡的情况下,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日军对于美丽事物的渴望,通过伪装成新娘的方式接近敌人,然后实施突袭。这个计划得到了连队的认可,并迅速付诸实施。当计划执行的那天傍晚,杨新和他的战友们,伪装成轿夫和媒婆,抬着装有“新娘”的花轿悄悄靠近了一处日军碉堡。 随着轿队的接近,碉堡中的日军果然按捺不住好奇心,纷纷从碉堡中走了出来。他们围绕着花轿,非要打开轿门一探究竟。在一番抗议无效后,一个日军士兵终于打开了轿门。此时,伪装成新娘的班长突然掏出藏在轿内的手枪,对准了打开轿门的日军士兵,一枪将其击毙。 这一枪声成为了突袭的信号。杨新和他的战友们立即从花轿和随身携带的袋子中抽出了预先藏好的武器,对碉堡中的日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火拼中,数名日军士兵倒在了中国战士的枪口下,碉堡内的日军指挥官在混乱中尝试组织反击,却被从四面八方投掷的手榴弹炸死。 这次胜利的消息如同疾风般传遍了整个高邮地区,民众们的脸上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杨新和他的战友们,虽然战斗过后疲惫不堪,但在收集战利品和清理战场时,仍显得格外精神。他们彼此间无言,但眼神交流中充满了彼此对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在确保所有可用的武器和弹药被妥善收集后,杨新指挥部队将那些大型武器装置和不能携带的补给用汽油浇灌。随后,一把明亮的火焰冲天而起,将剩余的物资化为灰烬。火光在夜幕中异常耀眼,照亮了周围的树木和战士们坚定的面庞。这场火焰不仅摧毁了物资,也象征着新四军对敌人资源的严重打击,更是对日军心理的一种深刻震撼。 焚烧活动完成后,部队没有立即撤离,而是在碉堡附近暂时驻扎,休整整整一个晚上。杨新安排战士们轮流站岗,以防日军可能的反扑或增援。夜晚,除了守夜的哨兵外,其他战士们围成一圈,依靠着碉堡的残墙,各自处理着自己的武器,检查装备,准备着可能发生的再次战斗。杨新则单独坐在一块较高的石头上,目光时而望向熊熊燃烧的火焰,时而凝视着黑暗中可能潜伏的危险。 深夜,月光透过云层照在他的脸上,映出一种坚毅而深沉的神情。战斗的成功让他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有了更多的信心,但他也清楚,这只是漫长战争中的一小步。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这一夜,他几乎未曾合眼,心中反复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和部队的安全。 第二天一早,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碉堡的废墟上时,杨新命令部队收拾行囊,准备撤离。他们将一些较为轻便的武器和弹药分配给每位战士,确保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装备应对未来的战斗。部队在离开前,杨新特意带领几名战士来到碉堡旁的一个小村庄。 这个村庄的民众在昨晚的战斗中,尽管未能亲身参与,但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支援,比如信息、食物和临时的藏身之处。杨新和他的战友们在村头的清水井边,向村民们致谢,并告诉他们碉堡已被摧毁,日军受到了沉重打击。村民们听后,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纷纷拿出自家的粮食和鲜果,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战士们的敬意和感激。 当部队最终离开村庄,继续他们的游击战时,杨新深知这场小胜利只是众多战斗中的一环。他心中坚定的信念让他明白,抗战的道路还很长,每一次小小的胜利都是向最终胜利迈进的重要一步。而他,作为一名中国士兵,将继续与他的战友们一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0 阅读:1

流浪的奶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