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刘易斯机枪为何弃用?弃用后为何持续改进?

轻兵器 2024-07-01 21:51:23

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一战期间,刘易斯机枪作为英军的主力武器上天入地、战功累累,处处都是其身影。随着战争的结束,军方对刘易斯机枪的需求锐减,但英国的军火公司仍然不断改进库存的该枪,作何用呢?请看——

一战结束后,英国伯明翰轻武器公司(BSA)在1919年初终止军用型刘易斯机枪的量产与供应,但英国的许多军火公司仍然不断改进库存的刘易斯机枪。这些军火公司一方面希望这些改进型能被军方选为下一代制式武器,另一方面试图将其出口到世界各地。直到1935年布伦轻机枪被英军正式采用,这类工作才告一段落。

英国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生产的刘易斯机枪

刘易斯机枪的扳机前方有一个圆形突起,里面容纳着卷簧(复进簧),卷簧通过齿条和活塞杆下端的齿槽相配合,以推动枪机复进

二战初期,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大量武器装备,本土也持续遭受德军的轰炸,重新武装军队和驻守本土的国民警卫队迫在眉睫。危难当头,许多库存的“一战老兵”刘易斯机枪接受一系列改装,发配到英军手中,再次担起保家卫国的任务。

缺陷重重 尽管刘易斯机枪在一战的轻型自动武器中算是可靠、耐用的,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战结束后,英军批评了刘易斯机枪的缺陷,比如枪身较重不适于快速移动,且容易发生故障,尤其是该枪所使用的卷簧(复进簧)强度不足,时不时会断裂。此外,刘易斯机枪在出现卡壳故障时必须拆解机匣才能排除。作为供弹具的弹盘也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发生形变后会导致供弹不畅。 于是,英军开始测试各种国外机枪,如勃朗宁自动步枪(BAR)、哈其开斯轻机枪、贝蒂埃轻机枪,以替代刘易斯机枪,但军火公司一直没有放弃对刘易斯机枪进行各种改进和测试。 昙花一现的弹链供弹装置 1921年,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工厂机枪部门的总验收员乔治·布朗尼(George Browne)和另一位验收员弗兰克·福斯特(Frank Forster)申请到一份专利:2人合作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刘易斯机枪的弹链供弹装置,且无需对原枪进行改装。然而,这种设计并未引起军方的兴趣,很快就夭折了。 轻量化:去掉气冷式套筒 一战后,伯明翰轻武器公司针对刘易斯机枪笨重的缺陷,采取一些轻量化改进措施,在降低射速和改进扳机的基础上推出4种方案,代号分别为“A”“B”“C”和“D”,每种方案各生产了25挺样枪。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使用乔治·诺曼(George Norman)设计的改良扳机,快速扣动可实现单发射击,扣住不放可实现连发射击。由于使用这种可单发射击的扳机,轻量化刘易斯机枪的枪管不再像原来那样存在升温过热的问题,硕大的气冷式套筒被去掉,这足足减轻10磅(约4.5kg)的质量。此外,还改用22发容弹量的弹盘,容弹量减少一半左右,进一步压减了该枪质量。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使用的22发弹盘

1923年10月,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D”型刘易斯机枪与麦德森机枪、勃朗宁自动步枪、哈其开斯弹匣型轻机枪、哈其开斯弹板型轻机枪,以及比尔德莫尔-法夸尔机枪同台竞技,但表现不理想。 军方认为,“D”型刘易斯机枪仍然较重,不适合高机动性的战斗;该枪故障较多,可靠性堪忧;通用性也不理想,无法满足不同兵种的作战需求;射速“过高”,不利于节省弹药。 测试结束后,英军最看好勃朗宁自动步枪,并不断地对其进行本土化改进,试图取代刘易斯机枪,成为英国的第二代轻机枪,但也未能取得满意成果。随着布伦轻机枪被正式采用,“英国BAR”项目也流产了。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轻量化刘易斯“D”型机枪

英国改进的勃朗宁自动步枪 布伦轻机枪登场:军方对刘易斯机枪彻底失去兴趣 1935年,英军正式采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兵工厂的ZGB-33轻机枪,并取布尔诺(Brno)和恩菲尔德(Enfield)名称的前2个字母,组成新机枪的名号——“BREN(布伦)”。 布伦轻机枪的列装宣告“刘易斯时代”的终结,英军迎来第二代轻机枪。尽管如此,军火公司对刘易斯机枪的改进和测试仍未终止。 转向外贸:弹匣型轻量化刘易斯机枪 英军采用布伦轻机枪后,伯明翰轻武器公司和索利(Soley)军备有限公司曾尝试将布伦轻机枪的一些设计元素与刘易斯机枪相结合,用于外贸,于是出现了一系列弹匣型刘易斯机枪 。

英国布伦轻机枪,刘易斯机枪的接替者

1937年,伯明翰轻武器公司推出一种使用布伦弹匣和两脚架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脆弱的卷簧被传统的螺旋形复进簧取代,增强了可靠性。根据伯明翰轻武器公司手册中的描述,该枪带有提把和两脚架时质量仅21磅(约9.5kg),相比原版,减轻了3.5kg以上。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1937年改进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使用布伦轻机枪的弹匣,复进机构也得到了改善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1937年改进的另一款轻量化刘易斯机枪的绘图,该枪口径为7.92mm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为了吸引海外客户,宣称能提供任何军用口径的版本。除.303口径的原版外,还有7.92mm口径的型号。 有趣的是,这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还借鉴布伦轻机枪的弹匣插口防尘盖,毕竟这是那个年代比较流行的设计。 索利公司曾将刘易斯Mk Ⅲ航空机枪改进为使用布伦弹匣,适于步兵使用的武器。由于索利公司是一家军剩出口商,并没有独立加工能力,只得与比利时列日的埃德加·格里马尔(Etaed G. Grimard)工厂合作完成这些改进。

索利公司的第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

索利公司的第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弹匣插口件特写,可见弹匣插口件左侧用于安装照门的小孔

索利公司的第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枪托左侧设有法国卡宾枪上常见的背带槽

索利公司的最后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

索利公司的最后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机匣上刻有“ETAED. G. GRIMARD LIEGE SYSTEME LEWYS 1939 PATENT”的铭文,表明该枪采用埃德加·格里马尔工厂的专利

索利公司的第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保留原版的卷簧、缩短枪管长度,还在枪管外附加条形散热片。其弹匣插口件左侧设有两个小孔,用于安装照门。毕竟弹匣从上方插入,挡住了瞄准视线,其照门不得不偏向左侧。此外,枪托左侧还设有法国卡宾枪上常见的背带槽。 不久后,索利公司的第二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出现了。合作方埃德加·格里马尔工厂大改第一型的设计,放弃卷簧,改用螺旋形复进簧,去掉散热片,增加一个前握把,兼具单脚架功能。 索利公司的第二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 尽管英军已经采用布伦轻机枪,索利公司仍在1938年硬着头皮提交2挺轻量化刘易斯机枪(第二型)用于测试,结果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由于新枪的导气孔变小,运作变得不可靠,直到换回原版的导气装置才得以解决;射击精度很差,单脚架的位置过于靠后,使得全枪射击时难以控制。此外,第一发供弹就失败,测试方建议换用捷克原产的弹匣——它们的托弹簧更轻一些。 后来的测试依然不理想,报告中再次批评那个单脚架。轻武器委员会建议索利公司改用布伦轻机枪的两脚架,安装在导气箍附近。经过修改,带有布伦两脚架的“索利-刘易斯”机枪在测试中表现尚可,但军械局认为用其换掉布伦轻机枪非常不明智,最多扔给那些渴望改用新装备的武装力量。 1940年,埃德加·格里马尔工厂带着最后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抵达英格兰,但为时已晚。1939年4月21日的一份备忘录表明,官方正式叫停改进刘易斯机枪的行动,接下来任何改进刘易斯机枪的方案都不再考虑。多余的刘易斯机枪零部件应当被用来维护库存中的枪械,而不是拿去整这些“没有前途的改装”。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1940年改进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机匣上刻有该公司的商用标记“BSA”。毋庸置疑,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努力是徒劳的

讽刺的是,在测试最后一种索利—刘易斯机枪后,人们发现其表现比第二型还差,而且找不出原因。 1940年,尽管索利公司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在测试后受到消极的评价,且官方已经叫停诸如此类的改进,伯明翰轻武器公司仍然不顾“前车之鉴”,再次研发一种使用布伦弹匣的刘易斯机枪。其也是由Mk Ⅲ航空型改进而成,且使用布伦轻机枪的枪管提把和两脚架。 大口径测试:伯明翰轻武器公司 .50机枪 1921年,伯明翰轻武器公司推出一种外观近似刘易斯机枪的.50口径管退式机枪,既有气冷、水冷版本,也有航空、陆用版本。有一张工厂的图纸绘制于1924年,描绘了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M1924 .50口径机枪,它还可以单发射击。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50机枪手册中的插图,此为陆用版本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 .50机枪,此为航空版本

根据伯明翰轻武器公司手册中的描述,气冷版本的该枪质量达46磅(约20.9kg),使用37发弹盘供弹。其可以用于摧毁空中目标或地面的轻型装甲目标,并且很有希望在空军、陆军和海军中占据重要地位。 英国轻武器委员会的代表在1921年11月访问伯明翰轻武器公司时首次注意到这挺机枪,但其射速对于军用武器来说实在是太慢了。在后续的测试中,它抽壳、抛壳也都不顺畅,时常出现卡顿,单发模式需要非常快地扣动扳机才能实现,其单发射击的功能若有若无。 高射速测试: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二联航空机枪 1930年,在英国武器研究与发展部门副主任的推荐下,伯明翰轻武器公司收到研发.303口径二联高射速航空机枪的合同,要求两根枪管的总射速达到1500发/分,在此标准下力求轻便和紧凑。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于同年推出第一种二联刘易斯机枪,其供弹具为两个97发弹盘,安装在左右两侧,弹壳由机匣底部抛出。这个概念或许是受到一战期间敌方研发的两种高射速二联航空机枪——加斯特机枪(德国)与格鲍尔机枪(奥匈帝国)的影响。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第一种二联航空机枪

加斯特机枪(左)和格鲍尔机枪(右),一战后期诞生的两种高射速二联机枪

然而,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二联航空机枪在射击测试中表现不佳,总是出现零部件断裂的情况。尽管如此,其还是在1932年被允许参与空中测试,但该枪质量和飞机滑流的阻力使得机枪手难以在开放式座舱里操作。随后,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立即针对问题进行修改,并在空中测试的同一年(1932年)年底推出第二种。 第二种二联航空机枪的导气管由枪管下方改到两根枪管内侧,这使得两根导气管几乎靠在一起。刘易斯机枪的卷簧被换成螺旋形复进簧,枪机质量被减轻,导槽被缩短,总射速飙升到2000发/分。 1935年的测试中,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二联航空机枪仍然没能取得成功。虽然射速有所提升,但在空中实际操作起来非常费劲。于是,这个概念不得不被放弃,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二联刘易斯机枪也就此停留在原型枪阶段。 1936年2月,维克斯公司推出的改进型维克斯—贝蒂埃机枪——维克斯G.O.航空机枪被正式采用(G.O.是英文“Gas Operated”的缩写,意为“导气式自动方式”),刘易斯航空机枪也终于迎来了接班人。 维克斯G.O.航空机枪,其成为刘易斯航空的代替者 由上天到下地:刘易斯航空机枪改为陆、海、警卫用型 二战初期,由于武器匮乏,英国人将许多刘易斯航空机枪(其中还包括美国生产的.30口径型号)加以改进,安装枪托以方便抵肩射击,加装护手或前握把以方便握持。使其具备地面作战能力,用于弥补海军、商船水手和国民警卫队自动武器的不足。 Mk Ⅰ*陆用机枪 Mk Ⅰ*陆用机枪由刘易斯Mk Ⅰ航空机枪改进而来(英国惯用“*”代表一次较大的改进,此符号可连用),取消卷簧,改为布伦机枪的螺旋形复进簧,装在机匣后端的金属管内。一种名为“Butt Skeleton Lewis(刘易斯骨架尾托)”的枪托被生产出来,安装在机匣后端,用于取代原本航空款铲形握把。

Mk Ⅰ本身就是由陆用型改造成的航空机枪,二战期间又被改回陆用型

Mk Ⅰ* (N)海上用机枪 Mk Ⅰ*(N)是基于Mk Ⅰ*的海军型号,“N”代表“Navy(海军)”。其使用一种不同样式的尾托,握把和扳机护圈也都由铁条弯曲制成,可见那时已经出现握把等零部件库存不足的情况。 Mk Ⅲ*(.30)机枪 英国的库存中不仅有.303口径刘易斯机枪,也有美国萨维奇公司生产的.30口径M1918航空机枪。 二战期间,许多M1918航空机枪被加以简单改进,安装护手或前握把,方便握持,发放给海员、商船水手或国民警卫队使用。

美国萨维奇M1918航空机枪,是一种.30口径刘易斯航空机枪

1940年,英国国民警卫队队员正在使用萨维奇M1918机枪进行对空演练。该枪使用97发弹盘供弹,但未安装对空瞄具

此外,一部分萨维奇M1918机枪的改装更为彻底。其铲形握把的后部固定有铁条框架,照门也被固定在400码(365.76m)的瞄准位置,这导致其不方便使用97发弹盘,否则会遮挡瞄准视线。这些改装枪被命名为Mk Ⅲ*机枪。 由于Mk Ⅰ*机枪的“骨架尾托”零部件供应不足,Mk Ⅲ*机枪只得在铲形握把后部用铁条延长成框架;复进簧收纳管也供不应求,因此,原版的卷簧得以保留。

英国皇家海军上将弗雷德里克·德雷尔试射萨维奇M1918机枪。为防止烫手,该枪在枪管和导气管外增加一个护手

一部分萨维奇M1918机枪的改装更为彻底。其铲形握把的后部固定有铁条框架,照门也被固定在400码(365.76m)的瞄准位置,这导致其不方便使用97发弹盘,否则会遮挡瞄准视线。这些改装枪被命名为Mk Ⅲ*机枪

Mk Ⅲ**(.303)机枪 类似于Mk Ⅲ*机枪,.303口径的刘易斯航空机枪被以同样的方式改进为Mk Ⅲ**机枪。除口径外,二者几乎相同。但由于改进工作仓促,它们的零部件样式不太统一。

由.303刘易斯航空机枪改进而成的Mk Ⅲ**机枪

Mk Ⅲ DEMS机枪 二战爆发后,英国皇家海军迫切需要一种防卫武器,因为即使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许多战舰、商船上都仅有过时的罗斯栓动步枪充当自卫武器。 1943年,当布伦轻机枪的生产恢复如初后,越来越多闲置的刘易斯机枪被转交给防御性装备商船(Defensively Equipped Merchant Ships,DEMS),用于在敌机俯冲攻击时予以还击。

Mk Ⅲ DEMS机枪

这挺放置于展示枪架上的Mk III DEMS机枪带有弹壳收集装置,但其下方的弹壳收集袋没有安装上

这些由Mk Ⅲ航空机枪改进而来的型号被命名为Mk Ⅲ DEMS机枪。相比原版,该枪加装木制枪托,还增设一个前握把。 这些机枪在海军中服役到二战后期。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部下乘船跨越英吉利海峡时,他身边就摆放着一挺自卫用的Mk Ⅲ DEMS机枪。

这名海军士兵正在使用Mk Ⅲ DEMS机枪进行瞄准

Mk Ⅳ机枪 比起前面的改进型,Mk Ⅳ机枪纯粹是各种零件东拼西凑而成的。该枪或许来自陆用型,或许来自航空型,且大多由军火公司而非国营兵工厂提供。

刘易斯Mk Ⅳ机枪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国萨维奇公司在1917年的一次改进,美国生产的刘易斯机枪的卷簧与握把零部件基本上与英国生产的刘易斯机枪不通用。二战期间,在零部件短缺的窘境面前,英国人决定统一使用螺旋形复进簧取代卷簧,握把也改成了Mk Ⅰ*(N)机枪那样的铁条框架。 持续开火?带散热片的刘易斯机枪 除上面那些“有名有姓”的改型外,还有一种带散热片的刘易斯航空机枪改型出现在军校学员的合影照片中。这种散热片为何而设?是为了更持久地射击吗?原因不得而知,目前没有官方资料记载过这种型号。除军校照片外,它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过,或许是某种训练枪。

英国军校学员的合影,右下角有一挺带散热片的刘易斯机枪

来自美国的前射装置

1918年,美国人J.R.福代斯为刘易斯机枪设计出一种前射装置,也就是一种原始的无托转换装置。其由手枪式握把、辅助扳机和瞄具组成,安装在风冷式套筒的前端。

1918年,美国人J.R.福代斯为刘易斯机枪设计出一种前射装置,也就是一种原始的无托转换装置。其由手枪式握把、辅助扳机和瞄具组成,安装在风冷式套筒的前端

射手可以将该枪水平扛在肩上,以握把控制枪的射向,通过辅助扳机射击。英军也曾测试过该装置。然而,由于其人机工效极差,实用性很低,并没有被英美两国看好,只是一个脑洞设计罢了。 结语 刘易斯作为第一批经受实战考验的轻机枪之一,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但仍凭借不错的性能撑起英军的火力:不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都有刘易斯机枪的身影。 然而,它在间战期渐渐显得过时,并被布伦等新一代轻机枪超越。碍于大量的库存,英国人尝试让刘易斯机枪适应新战场和新需求,但都没能取得成功。二战初期,为解决武器匮乏的问题,刘易斯机枪这位“一战老兵”不得不再次上岗,成为国民警卫队和海员水手的火力担当,散发最后的余热。 (原文发表于《轻兵器》2023年第9期,文有删改) 重要通知! 2023年合订本已上架,扫码进入链接购买:

帆布包已经上架,全新图案全新的尺寸等你选购!

编辑:刘玉珍 丁涌强

校对:魏开功

小轻优选图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