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2024年,万亿高标准农田如何申报

云灌溉 2024-06-03 18:14:13

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本次增发国债的第一批项目下达地方。据悉,本次增发国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共计5400万亩,安排增发国债资金1254亿元,共支持项目1336个。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大幅提高补助标准。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筹措难、补助标准低,成为突出难题。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结合此次增发国债大幅提高了补助标准,亩均投资补助从1500元左右提高到2400元左右,并明确地方出资部分主要由省级承担,确保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二是优先支持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合计支持规模为2885万亩,占总规模的53%。同时,将各省上报的248.3万亩灾毁农田全部纳入支持范围。

三是着力推进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优先支持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的基础上,加大对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合计支持规模为4200万亩,占总规模的78%。

四是强化项目实施监督管理。按照项目化管理方式,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特点,研究制定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实化项目前期工作、投资申报、项目下达、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监督管理等制度,坚持全流程跟踪、全链条监管、全周期管理,促进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项目质量提升。

高标准农田项目申报怎么搞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数次强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文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首次将“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写入一号文件。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中央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政策的一脉相承和拓展深化,是为2035年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及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的新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耕地保护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申报要点解析

01资源来源项目实施属于新建性质并满足国家上图入库要求的,可以申请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农田建设补助资金。02补贴标准补贴额度因地域而异,一般亩均补贴1500元,具体看各省份安排。如山东省,2022年提高补助标准,从每亩1500元提高到每亩1950元,确保完成66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江苏省和四川省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的通知中,亩均补助标准不低于3000元。安徽六安市叶集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报中,补贴标准为每亩2250元。03资金下达时间财政部于每年10月31日前将下一年度农田建设补助资金预计数提前下达省级财政部门,在30日内将预算分解下达到本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部门。04资金下达方式方式①先申报后建设,分期下达建设资金。②建设后申报,一次性下达建设资金。05申报流程申报主体按照表格进行填报,区级农业农村部门进行初步审批,上交市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初步评审,及时批复初步设计,审核汇总本区域农田建设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后报送省农业农村厅备案。06申报材料申请材料包含以下内容:项目建议书、项目区基本情况表、高标农田项目投资计划安排投资估算表、农民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意愿证明材料、位置图、现状图、规划图。07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因区域而异,依据不同建设目标、重点、能力,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和青藏区七个区域,制定基建标准和农田地力标准参考值。重点是为减轻或消除主要限制性因素、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开展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农田地力提升活动。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目标。

谁会关注?谁来申报?

01申报主体申报主体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和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申报单位为政府部门的,必须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落实建后管护责任,且项目区农民群众积极性高;项目申报主体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经主管部门认定或登记新型经营主体的,应完成农田承包、流转并达到一定规模,组织的成员代表会议同意申报项目。

02实施主体主要是具备市场融资资格和偿贷能力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包括平台公司、投资公司、涉农央企和省级大型国企,以及其他具备实力的大型涉农企业、行业头部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参与实施。03利益相关主体

①农业种植大户,该群体有专业种植技术,有市场经营理念,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国家鼓励这些群体参与,同时也是可以享受到国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②家庭农场,目前家庭农场群体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贴对象,只要家庭农场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就能够享受到国家予以的补贴。

③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是家庭承包经营,随着土地改革发展,国家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到农业合作社发展之中,而农业合作社这类群体也是可以领取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

④涉农企业,涉农企业在农村农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促进小农户等群体的发展,并逐步推动农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同时这一类群体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补贴对象。并且,也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国家种子基地等项目,补贴重点用于其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田间机耕道和农田建设相关的其他工程内容。

申报方法

01三大申报范围重点区: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限制区: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安全利用类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禁止区: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退耕还林区、退牧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02三大申报条件一是符合农田建设规划,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等相关标准和规定要求。二是建设成效明显,原则上地块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若受自然条件限制,相对连片达不到要求,可在同一流域或灌区范围内,选择面积较大地块作为项目区。三是包括相关主体支持,具有良好基础,如耕地和水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强等,最后是可实现新增耕地。03六大实操阶段第一阶段:数据收集。项目开展前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及时向相关部门收集各类数据,并拟定项目收资清单以便于后续工作开展,具体包含最新年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最新年份高清影像图、季度建材信息价、工程定额材料预算等。第二阶段:项目选址。通过图斑选取,在高标建设地块潜力图斑的基础上,实地勘测核实后,优先选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省级粮食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区域。并编制项目建议书,形成项目库。第三阶段:现状测量及初步规划。对项目区范围进行实地测量,出具现状测量图。详细记录及工程重要性,采集现场照片,及时上图,估算工程量金额。初步设计文件应由具有相应勘察、设计资质的机构进行编制。设计单位依据测量图和现场踏勘情况,对项目区工程布设进行摸查后,开展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包含初步设计报告、设计图、概算书等。第四阶段:报送审批。首先是专家评审,向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提交初步设计成果,由其报送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部门。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市级评审,邀请农田水利、农业、工程造价类等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论证,设计单位依照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其次是社会公示,评审可行的项目要向社会公示(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公示期一般不少于5个工作日。最后是批复备案,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部门要适时批复公示无异议的项目初步设计,并向省厅备案。第五阶段:财政审核及竣工验收。将初步规划设计资料报送县财政局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按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规定确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织进场施工。第六阶段:管护报备。项目全部竣工验收后,要在项目区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标志。应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资产交付手续,明确工程管护主体,拟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保证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对项目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并与规划图衔接。

成功申报案例安徽萧县高标准农田项目

01申报核心诉求萧县以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整合利用水利专项资金、扶贫衔接资金、一般债券资金等涉农资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2.8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7.5%,被列为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工程试点县,到2025年将实现高标准农田全面覆盖。安徽省高标准农田2021-2030年建设目标,6750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要求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模式进一步普及,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因此,萧县高标准农田申报,有三大核心诉求:一是让“碎片化”的土地“成片化”。二是提升建设政绩,高质量完成“三农”发展目标任务。三是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助推乡村振兴。02申报成功要点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适宜按照整乡镇推进思路申报,明确建设目标、细化任务分解,落实申报要点。申报要点一:加速项目建设。严格按《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建设标准,通过招标确定设计单位,在实地踏勘选址、主动申报和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率先完成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实施步骤等工作,设计方案需通过专家组评审。申报要点二:制定工作方案。通过实地走访、召开民情恳谈会、部门沟通协调等方式,对项目区建设中耕地质量提升、农户搬迁等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制定详实的工作实施方案。申报要点三:出台奖励办法。正向激励和批评惩戒并重,有效调动项目镇建设积极性,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申报要点四:深入基层落实。通过村民大会、入户宣讲、村民微信群等途径,为农户算清投入与产出、当前与长远“两笔账”,切实提高农田建设宣传覆盖率和成效,营造党委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关心、群众拥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03申报具体思路出台《萧县农田水利建设方案》《小型水利工程“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管理办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六方验收”规定》等文件,一是明确分区域建设重点和具体指标,便于按照“什么急需先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与粮食产能相衔接,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措施主要服务于粮食生产。三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合理设置地力提升内容,切实加强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合利用水利专项资金、扶贫衔接资金、一般债券资金,合理分配资金。结合萧县实际,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建设方式,按照有利于机械操作、提高产能、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原则,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重点在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发力,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高标准农田格局,有效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04申报项目依托规划设计方案上,遵循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数量质量并重、绿色生态、多元参与和建管并重。重点包含项目地基础情况、建设标准和内容、典型工程设计等内容,详细包含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并且,严格按照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的措施和标准指标,涉及到土地权属确认与地类变更、验收与建设评价、耕地质量评价监测与信息化管理、建后管护、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等方面,需要编制相应的管理要求。规划重点整合农村分散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坚持集体“控股”,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坚持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大力发展五彩农业,围绕“红辣椒、紫葡萄、橙胡萝卜、绿芦笋、白山羊”五大特色农产品,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市场优势、品牌优势,打造独特的“五彩”农业品牌。实施建设方案上。重点指施工计划,包含施工测量、排水沟土方挖填施工、机耕桥施工、节制闸施工、主要材料施工、风险与组织管理等内容。实施重点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增加与耕地质量提升“双轮驱动”,协同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统筹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水稻测深施肥、农机深松深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向新建高标准农田集中,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肥水管网进田新模式。05申报建设内容在建设监管上,引入第三方机构,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理念,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聘请第三方机构落实全过程质量检测和巡查机制,覆盖规划设计、工程资料、组织机构、质量和进度等各方面。重点开展巡查,检测钢筋、水泥等原材料,实地抽查桥涵、机井等实体工程,及时筛查和解决工程潜在隐患,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工。在建设模式上,发挥镇村主导作用,对技术含量低、建设难度小的农田水利工程,以乡镇为实施单位,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倡导由行政村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组织建设。在后续管护中,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突出村民主体地位,保障工程管护常态化和效益持久化。在建设经营上,发展规模经营,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积极整合农村分散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坚持集体“控股”,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坚持种植粮食作物,坚持市场化思维,有效实现农村群众和村级集体经济“双增收”。同时,稳定131.8万亩基本农田,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闲散土地治理,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目前,萧县土地流转面积达77.5万亩,增减挂复垦2513亩。06申报价值实现现代农业探索上,在坚持种植粮食作物、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广“小麦+胡萝卜”“小麦+辣椒”“小麦+水稻”等粮食种植新模式,优化产业布局结构,较传统种植模式收益显著提升。通过组织结构的现代化调整,215个行政村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集约土地15.2万亩,预计农户年增收456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6000余万元。农业稳产丰收上,2021-2020年,共投资10.68亿元,以每年不低于10万亩的规模,建成高标准农田102.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7.97%,占基本农田面积的79.1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萧县整合资金1.3亿元,按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办法,通过“四议两公开”,设计疏浚沟渠929.46千米,建设桥涵闸4591座,农田灌排功能进一步完善,“毛细血管”持续畅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带动三农致富上,萧县将项目和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其中,在新庄镇西阁村项目区,重点支持酥梨产业园5000亩,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并且,在3个贫困村安排的4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4万亩,项目总投资2803.81万元,已带动当地276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上,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萧县加强农田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支持村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清淤整治蓄水塘,绿化村内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通过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开发复垦农村废弃建设用地为农用地,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