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健康”与课改同行天府新区这所“博雅”小学不简单

爱看头条 2024-06-15 19:01:05

红星新闻网讯“每周三是学校的‘无白板日’,也是近视防控常态管理内容之一‘护眼日’。老师在这一天回归传统课堂,用一支粉笔、一本书来进行教学,减少师生使用白板和电子产品的时间。”

“鼓励师生将课堂搬出教室,走向操场上、绿植旁、图书馆。这所学校打破学习场域的界限,处处都是孩子上课的身影。”

“每天的课间十分钟,孩子们与古典音乐相伴,在音乐中作画、写字,用画笔释放情绪。将心理健康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并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进行有效引导。”

“在这所学校,上课是很有压力的。区教科院直接驻校,随时都有教研员推门听课,每堂课都得拿出公开课的质量。”……

这所学校就是天府新区实验小学(后简称“天府实小”),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实验学校,天府实小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在积极推进“课改”的同时,着眼学生视健康、心理健康,构建出具有天府实小特色的“医教融合”教育新格局,不断丰富学校“博雅”教育的内核,做新区教育创新实践的“排头兵”。

联动“华西”专家团队

以视健康提升学生学习力

近视作为一种发育性疾病,视力下降的早期和假性近视阶段只要能及时发现和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大多是可以恢复到正常视力水平的。

“作为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基地校,国家要求学生每学年测两次视力,天府实小却达到了每月测一次的高频率。”天府实小校长赵玉如谈到,学校还会定期采集学生的其他相关的眼健康数据,建立个人眼健康动态数据档案,每月更新、及时评估和及时预警,并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校方和家长数据共享,同时做好校内的‘群体防控’和家庭的‘个人防控’,防控内容涵盖寒暑假,真正做到了近视防控无死角。

联动“华西”专家团队,借力专业领域的科研力量,秉持预防医学、眼视光学和数据科学的理念和技术及行业专家共识,运用智能设备和大数据技术,全方位关注学生视力健康,实现近视防控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1、建立动态眼健康档案:记录学生视力和眼健康发育等数据,一人一档,每月更新;

2、建立视力下降风险“预警池”:基于数据监测,评估儿童视力下降风险(包括近视发生和近视度数加深),实现视力下降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

3、个性化干预:基于儿童每月“视力下降风险分”的情况,提供个性化干预指导,实现早干预、早恢复。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AI-3D近视防控教室,通过AI-3D视觉训练,打破“平面固视”。通过看远看近,双眼分视、大脑融合等方式,改善视觉神经系统,从而实现有效近视防控。

“在近视防控中,我们充分运用了智能设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数字化的视力健康监测、评估、干预和管理。”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岳琳介绍道,2022年某月,天府实小有32个孩子掉进“预警池”,但通过校方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及时纠正孩子的班级座位、坐姿、睡眠和每日户外活动时长等行为干预,成功将28个孩子恢复到了正常视力水平。

岳琳指出,这也是为什么要保持视力每月一测的原因之一,只有抓住视力下降的初期“窗口期”,及时进行干预,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恢复到正常视力。

目前,天府实小的近视防控成效在全区均属前列,视力不良率和近视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2023年9月(秋季开学)视力不良率为:42.35%,近视率为:17.29%;

2024年1月(本学期末)视力不良率为:30.35%(下降12%),近视率为:14.55%(下降2.74%);

2024年2月~6月(本学期尚未结束)截至目前的视力不良率为:32.30%,近视率为14.22%。

让孩子“看得清”,也要让孩子“看得懂”。天府实小副校长侯毅介绍道,专家团队已经着手开展了学校四年级学生的视觉功能测量,此后,会针对视觉功能异常的学生,在校进行专业化的恢复和提升性训练。

以视健康提升学生学习力,岳琳解释道:“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孩子显得比较‘笨’,也许是因为孩子的视功能缺损或者发育不均衡导致的,在眼睛获取外界视信息到传递给大脑视觉系统的过程中出现信息采集、处理和加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孩子看到的和理解的不同,例如:出现阅读障碍、视觉感知困难等问题,进而导致表象的学习和运动能力低下。通过及早的发现和针对性的恢复和提升性训练,能够恢个性化的提升孩子学习能力对应的视觉功能,改善孩子的学习和运动表现。”

推出无白板日、户外授课

项目式学科融合课程实现3.0迭代

“在近视防控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也可以结合课程,做力所能及的事。”侯毅谈到,每周三是学校的护眼日,在一周学习的中间这天,通过控制师生使用白板和电子产品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视力缓冲期,避免出现视疲劳。老师还可以走出教室,带领孩子们上户外课,不仅让他们视力放松,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学科界限,开展项目式融合课程。

“护眼日的实施,也有效鞭策了老师主动思考和提升教学环节的设计,提高了课堂质量,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天府实小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兰琳婕介绍道,学校的户外课程已经实现了3个版本的迭代:

1.0户外课程是为了保护孩子视力健康,把课堂搬出教室的纯粹户外课堂,学校设置了适合不同学科的户外打卡点,老师们可以在操场上口风琴课,可以在户外阶梯进行合唱展示。

2.0户外课程将适合户外授课的课程搬出教室,实现跨年级的户外教学。同学们可以在语文课中,找春天,书写诗作,也可以在科学课中,观察植物生长。

3.0户外课程,则结合不同学科课程,开展户外的项目式学科融合课程,已经成为学生最期待与喜爱的授课模式。

如结合数学知识,学校信息技术老师充分运用学科融合理念,带领学生一起测量操场,进行大课间站位的探测与规划,最终提交出多种大课间站位方案。侯毅表示:“学校最终优化并采纳了同学们最科学的方案,这样的课堂很有意义,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也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教室。”兰琳婕谈到,未来,学校还将把户外课程上到校外,走进社区、公园里去,把孩子带到大自然当中。

以艺术“绘心”赋能学生心理健康

在《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的曲调里,孩子们描绘出大面积的花朵,说出“我感觉心里开出了各种各样的红花”;

在《致爱丽丝》的歌声中,孩子用五彩的画笔,绘出太阳、彩虹和人,写出“听了这一首歌,我也想当一名音乐家”的梦想;

在《茉莉花》的歌曲中,孩子们描绘出徐徐的清风,鲜妍的茉莉花,写出“我觉得这首歌很温柔,我听后感觉很开心”……

《致爱丽丝》《茉莉花》《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在天府实小,课间十分钟总会响起一首首古典音乐,孩子们徜徉在音乐的怀抱里,落笔绘出一幅幅稚嫩可爱的画作,写下稚嫩动人的童言。

侯毅谈到,这是每个实小孩子的必修课,不仅让孩子们得到了艺术熏陶,更让学校通过观察画作的构图、颜色、线条等,判断孩子的心情和心理健康情况,这就是学校的“绘心”课程。

自建校起,天府实小就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天府新区教科院联合推出了“美育+心理教育”的五育融合方案——《绘心》,旨在通过音乐、美术、心理学科的融合教育,实现全时全域的融合育心。

“绘心教育不但保障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促进了实小孩子的特长发展。”侯毅指出,学校随处都挂着孩子们的画作,每月定期举办主题画展,让艺术教育和心理教育在无声中滋养着实小学子,学校此项举措,被省市区级媒体,多次报道好评。

学校的艺术教育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区艺术节中,天府实小学子斩获表演唱一等奖、校园剧一等奖、朗诵一等奖、乐器合奏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提前推进课堂改革

国家级新区教育改革“排头兵”

作为天府新区创新体制第一所以“实验”命名的学校,天府实小是一所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的现代化学校。

“从两年前,我校就开始积极推进课堂改革。”赵玉如表示,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不仅打造了户外课程、绘心课程等特色课程,不断丰富“博雅”课程体系,更着力打造“生本课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提升课堂的启发性、探究性和互动性。

在课前,增强学生质疑能力。天府实小为学生设置了课前预习的导学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不仅熟悉课程内容,更要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小一入学后,学校就会着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和技巧,让学生独立完成预习,而不会耽搁家长的时间。”侯毅表示,老师们还会根据学生导学单,进行二次备课,即“备学情”,实现精准有效备课。

在课中,增强学生思辨能力。打造“生本”课堂,天府实小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大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小组每个成员都会承担不同的任务,进行全员发言,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语言能力。

在课后,巩固提升课堂知识。一生一策布置作业,天府实小进行了分层的作业布置,不仅有基础作业,还有研究性的拓展作业,供学生自行选择。此外,针对部分学力较弱的孩子,老师也会进行精准的“补弱”作业布置。让优等生多维度做作业,让部分学困生精做作业,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认知区间找到增长点,近年来,天府实小的学业质量受到家长同行的广泛认同。

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课,都是展示课。“作为教科院下沉式教研基地,学校随时都有教研员推门听课,更好地驱动每个老师高标准备课、上课。”天府实小语文老师唐甜甜谈到,此前,在她上《树之歌》这堂课时,就有教研员推门听课,并在课后建议她带着孩子去户外上课,在认识树木的过程中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把“课改”镌刻进学校的DNA中,敢于突破现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天府实小的教育让我们看见了新区学校的蓬勃发展,看见了一所“实验”学校的态度与深度,更看见了一所学校对学生爱与责任的具象化。

文图均由天府新区实验小学提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