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栏透绿!北京海淀朝阳改建无界公园109个,您都去过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24 14:56:08

“公园20分钟效应”近期成为网络热词。无论男女老少,利用闲暇时间到附近的公园、绿地走一走,能带来一整天的好心情。

今年4月,《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印发,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是重要内容之一。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超六成公园与街区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其中海淀、朝阳两区共改建“无界公园”109个。越来越多的绿地草坪开启“共享模式”,激发城市活力。

公园“无界”拆栏透绿

拆除围栏

城市美景交融公共设施共享

从地铁16号线万泉河桥站A口走出,满目绿意映入眼帘。沿着步道向前,边欣赏边拍照,在一片郁郁葱葱中,行人不知不觉就走入了公园内部。

“有日子没来,大变样了!”今年39岁的李源自诩“老海淀”,前几年因为工作关系长居外地,今春终于回京。家门口建于昔日皇家园林遗址之上的海淀公园,成了他周末最常带孩子来的地方。在李源印象里,以前公园四周有很多高高的围栏,入园经常需要绕路,“没想到现在都没了,平时路过,即使不进去,也觉得心情特别好。”

改变从两年前开始。2022年,作为本市首批“无界公园”建设试点之一,海淀公园率先开展“拆栏透绿”工作,1900余米的外围栏杆全部拆除,实现公园全开放;去年9月,公园还开放了中心草坪,加上其他各处的开放草坪和绿色帐篷区,总开放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已占到公园绿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今年五一期间,海淀公园还启动了绿地文化活动“绿草坪”,邀请多个音乐人及团体在草坪、湖畔进行演出,市民们在蓝天碧草间共赏音乐。

“无界公园”不仅将城市与美景交融,也推动了公共设施的共享利用。例如,公园内的公共卫生间,以前对路过行人来说是“看得见、用不到”,拆除围栏后,市民入园的路径大大缩短,使用卫生间也更加方便,园内公共卫生间等设施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花园城市

海淀朝阳改建无界公园109个

城市就是花园。“北京花园城市的建设要推动绿色空间向城市建设空间渗透,这其中就包括推动公园绿地的开放共享。”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公园界面与城市界面的整合,释放公园内部生态景观,鼓励新建的各级各类公园无界开放,已建成的各级各类公园,鼓励公园边界围栏开放共享。“对于保留围栏的,我们也建议通过降低、退让等方式,弱化公园物理边界,优化出入口设置,实现与周边各类设施空间的融合,减轻空间阻隔感,提升绿化感知度。”该负责人表示。

据悉,目前海淀、朝阳两区共改建“无界公园”109个,包括:马家湾湿地公园、四合公园、八里桥公园、长春健身园、元大都城垣(土城)遗址公园(海淀段)等。此外,全市公园还将持续完善休闲游憩、运动健身、全龄友好以及餐饮售卖等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品质,让市民惬意欣赏满园风光。

草坪开放市民乐享

共享开启

工体新草坪“一站式”吃喝玩乐

“以前,但凡有块草坪就会立一个牌子,不让大家走进去,虽然能理解,但多少有点遗憾。”王帆是户外爱好者,几乎每周都会外出露营。近两年,她发现北京的许多户外绿地开启了“共享模式”,行人可以信步走入,甚至“任性躺平”。

6月13日到17日,处于休赛期的新工体格外热闹。原来,这里正在举办“工体三里乐动生活节”,北广场及东北角的草坪上到处是前来参与的市民。这也是新工体户外草坪首次对外开放。

“没想到工体还能这么玩!”身为国安队球迷,新工体是北京姑娘王雨看比赛时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在这处户外草坪上“一站式”吃喝玩乐,是她从没想到过的。

哥伦比亚的巧克力、秘鲁的皮斯科酒、土耳其的沙子咖啡、古巴的舞蹈……“国际范儿”的生活节与新工体雅致的建筑相得益彰。

露营休憩

奥森新开放帐篷区市民很欢迎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公园绿地敞开怀抱,邀请市民游客走入其中,零距离感受一草一叶的芬芳。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今年新开放的帐篷搭建区很受欢迎。“就在南门进去银杏林那片儿,停车方便。”王帆在微信群里跟朋友相约共同前往。在他们看来,虽然这里不是专业的露营地,但离家近,节约了时间成本。搭起帐篷、支上天幕,野餐篮子一摆,简单的露营带来周末的松弛感。“去年露营车都进不去,现在都有正式的帐篷区了。”网友调侃,奥森终于成了可以遛娃的奥森。

摇马、传声筒、大转盘……在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中央草坪中的儿童游乐园吸引了不少孩子。“平时那些儿童设施一般都是单独找块地,铺上塑胶,草坪里的还是头回见。”市民刘女士的两个孩子,正在草坪上撒欢。据悉,未来,公园还将逐步有序地面向公众开放露营区域,带来更多户外活动和自然体验。

朝阳公园里,年轻人趋之若鹜,在草坪上野餐成了时尚;永定门公园里,中央大草坪及附近林下空间共释放约2000平方米绿地,草坪上各种树木形态高低错落、颜色深浅不一,富有律动;首都机场生活区旁,西湖园芳草满地,游人可以在草坪上近距离观赏飞机起降……开放的大草坪成为城市里绿色的活力中心,带来生态与文化、体育、商业等城市功能的融合互动。

街边绿地点亮生活

街心公园

大自然中上班族舒缓工作压力

花团锦簇、蝴蝶飞舞,在金融街中心公园,1万平方米的草坪被繁花装点,可谓步步成景、处处如画。一早一晚,这里是周边居民锻炼、遛狗的好地方;到了中午,附近上班族利用休息时间结伴遛弯,在大自然中舒缓工作压力。路过的行人累了,也能找个阴凉处随意小坐。高楼广厦间,有这样一处开敞的绿地,实在难得。

去年国庆,西城区还特邀著名西班牙建筑设计师塞尔加斯·卡诺,设计了名为“艺廊迷宫”的开放式花墙,20多种鲜艳花卉组合在流线型的迷宫立面上,带来美感和禅意。“等到秋天,银杏叶落了,也特好看。”散步的老人乐呵呵地说。

西城区是北京第一个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的城区。为此,西城区想了三招,把“盲区”一一消除:一是把“盲区”周边未实施的规划绿地建起来,这便有了安康园、灵境翠园、明光花园等口袋公园;二是对目前封闭式的绿地进行改造,增加服务功能,比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侧绿地改造提升为“和义花园”,与市政步道开放融合。

第三招最不易,那就是针对近期无实施绿化条件的“盲区”,推动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换言之,就是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单位,向市民开放其附属绿地,配置游憩场地与设施。

鼓励开放

单位绿地“打开”供居民休闲健身

位于六铺炕区域的化工博物馆花园面积不大,约1600平方米,原先是化工博物馆单位内部的封闭绿地。改造前,这里被栅栏合围,3棵大杨树因种植池狭小,彼此挤压,急需重新修整。去除围栏“无界”开放后,花园里有了活动健身空间,沿街道一侧拓宽成休闲广场,绿地内增加散步道,设置休闲座椅,居民络绎不绝。现状长势良好的树木也被保留下来,与林荫路相结合,补植的玉兰、丁香、天目琼花,也为这里增彩。

“花园城市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建设用地内外绿化景观融合,释放地块内部绿化。”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引导附属绿地及其他绿色公共空间融入城市,推动城市界面和街道环境美化,是建设花园城市的内涵之一。

此外,专项规划还鼓励商业地块首层界面开放,引导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开放高品质绿色空间,鼓励办公类建筑提供开放可停留的商务休闲空间。

规划·展望

让公园绿地和山林气息延伸到街区

“北京计划通过拆除不必要的围栏、增加绿地开放区域、提升服务设施等措施,逐步实现公园绿地对全社会的开放共享。”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所长吴克捷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园数量达到1065家,超6成的公园与街区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提升了城市的绿色感知度。

据了解,目前北京围绕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已建成109个城市公园,未来还将围绕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九大公园群。“绿色空间开放共享,就是以市民生产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为出发点,让公园绿地和山林气息延伸到街区,‘串’起身边的绿色生活。”吴克捷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多元复合功能设置,提升公园可赏、可玩、可游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要促进城市空间整合优化,推进城绿融合,让城市更具安全性、包容性、韧性与可持续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绿地向市民开放,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公共空间,确保其可持续性和公众满意度成为一个挑战。”吴克捷建议,后续应强化属地引领社会资源共建共治的重要作用,引导全社会建设绿色空间,助力北京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宜游的花园城市。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