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儿子,提出让犹太人在云南建国

青羽看天下 2024-06-06 20:54:47

伴随着以色列在加沙的暴行加剧,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支持巴勒斯坦,内塔尼亚胡被国际法庭认定有罪

反以挺巴的正义之声越来越多,大家也越来越看清以色列到底是个什么国家

而美国最近一个政治风向很有意思,他们开始挖中国对待犹太人的历史了

外交期刊专题文章《如果以色列在中国建国呢?》讲述一个二战时期,国民党曾讨论让犹太人在云南建立家园的故事

1939年3月,孙科(孙中山儿子,当时任立法院长)写信给国防最高委员会,说他有一个对付日本侵略军的办法,就是引入犹太人

孙科在信里写道:“2600多年来犹太人因为没有家园而到处流浪,英国想在巴勒斯坦给他们弄一个永久定居点,但引起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暴力冲突不断。”

孙科觉得,中国可以在云南南部和老挝接壤的地方,给犹太人弄出片地方,接纳至少10-20万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

虽然云南那地方建家园,没有宗教意义,但中国从来没有反犹主义,这点可以弥补

那孙科这想法哪来的呢?他怎么会想出来在云南弄一块地,让犹太人建家园呢?

这事还和一个纽约牙医有关

纽约有个牙医叫莫里斯.威廉,是个犹太人,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也和犹太主义没什么联系,更从没去过中国,但是这个威廉是个反共者

1921年,牙医威廉写了本书叫做《历史的社会阐释》(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主要讲的是反共产经济的内容

由于没有名气,这本书威廉是自费出版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书被孙中山看到了,孙中山在1923-1924年的多次演讲里,都直接引用了这本书的内容

更有一次孙中山在演讲里,直接讲到了书名《历史的社会阐释》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孙中山应该是不知道该书作者是个纽约默默无名的牙医,孙只是认同书里的内容,所以才不断引用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将他生前的演讲整理成书出版,里面提到了这部著作,这才让威廉从一个牙医,一跃成为哲学名家

而美国人第一次听到莫里斯.威廉要等到1927年了,也就是说威廉是“出口转内销的人物”,虽然他是美国人,但却先在中国火的

1927年《亚洲杂志》在追思孙中山时,重点提到了孙曾经逐字逐句的摘录威廉的文字,这才让威廉能和美国主流知识分子结交

包括爱因斯坦、布兰迪斯(美国大法官)、萧特维尔(历史学家)等

如此一来这个牙医就成了“中国高层”和“美国知识分子”间的一个桥梁

1933年9月,威廉和一票美国知识分子去“路易斯安那”的大别墅聚会,那别墅是大法官布兰迪斯的

在聚会的餐桌上,一群人热烈讨论了犹太人面临的困境,威廉也第一次提出,中国是拯救犹太人的最大希望

因为当时上海已经接纳了超2万犹太人,大部分来自中欧

那年代中国人对犹太的态度友善,他们眼里没有什么犹太人,欧洲人,美国人的概念,这些人在中国人眼里,统一属于“洋人”

当时犹太人有两块可能定居的地方,一块就是巴勒斯坦,但阿拉伯人强烈反对,冲突频发

还有一块是东非乌干达,英美希望犹太人可以在那建国,但东非乌干达有“种族灭绝”的传统,在那年代一个部落把另一个灭了,并不罕见

“巴勒斯坦”和“乌干达”两地方都不安全,犹太人想找一块够安全的地方,因为中国人对犹太人很友好,上海又接纳了那么多难民,所以才会提出在中国建立犹太人新家园

1933年,一群知识分子在大法官别墅里提出了犹太人去中国定居计划后,威廉很快找到了驻美大使“施肇基”

施肇基(中)

他和“施肇基”深入探讨了这计划,双方都一致认为吸引犹太人去中国建立新家园,对中国的经济很有帮助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对最大的仇敌日本,但20世纪初期,中国国力衰败,经济孱弱,急需外界援助

所以“施肇基”认为,让犹太人来中国,能带来大笔投资,大量人才和大量技术

“施肇基”跟着往上层打报告,当时民国的外交部长也赞同“引入犹太人,援助经济抗日”的想法

不久后威廉再写信给爱因斯坦,他向爱因斯坦详细论述了在中国建立犹太人新家园的想法,希望借助爱因斯坦的世界影响力

一来,让爱因斯坦去说服其他犹太人,同意在中国建定居点

二来,让爱因斯坦去说服中国政府,同意在中国建定居点

爱因斯坦当年的回信(复印件)

爱因斯坦看到信后非常高兴,他在回信里说:“你的计划在我看来非常理性且有希望,我们必须去积极实现它,我越想这个计划越有意义,中国和犹太民族,都是拥有着灿烂和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然后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美国知识分子,开始加大与当时的民国接触,这才有了后来孙中山儿子孙科,正式向国防最高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提案:

“让犹太人来中国建立永久定居点”

可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犹太人为什么不去美国建国呢?

美国地大人少,国力强也不排犹,怎么犹太人不去那建国?

这就要讲到在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整体的“保守反移民倾向”

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逃难的犹太人猛增,可美国政府一年只给德国人2.7万的签证配额

可一年等待入签美国的排队的犹太人是30万

也就是说,美国是在不断阻止犹太人来美国逃难的,1939年更发生了著名的“圣路易斯号事件”

圣路易斯号远洋轮上,满载着从德国逃出来的犹太人,他们驶入迈阿密港朝岸上的人挥手,喜笑颜开的迎接美国新生活

可没想到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拒绝,美国移民官在港口拦下了这艘船,不让船上的犹太人下来,因为船上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合法身份

最后这艘船被勒令离开,禁止进入美国,无奈之下“圣路易斯号”只能将这一船900多犹太人送回欧洲,二战爆发后这900多人几乎全被屠杀

所以美国当年对犹太人是这个态度,一年接2.7万都觉得多,又怎么可能答应让20万犹太人来美国建国的计划呢?

所以犹太人来中国计划,才会出现

1939年孙科递交了犹太人的云南定居点计划,在政府内部这个计划“喜忧参半”

赞同者认为,让犹太人云南定居,能吸引投资、技术、人才,更能拉拢英国和美国,一起帮中国抗日

中国当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抗日,而孙科认为英美经济系统有很多是犹太商人和银行家操控的,中国如果接纳犹太人,会得到犹太财团的大力支持,这对于中国抗日大有帮助

但是反对者认为,接纳犹太人,会得罪德国政府

1933-1937年,中德合作有着不错的蜜月期,中德合作推动中国工业进程,提高中国对抗日本的能力,著名的德械师也是德国帮助下建立的

即便是在希特勒掌权初期,中德间的合作也不错

直到1938年希特勒和伪满洲国签定《德满贸易协定》,宣告着中德关系破裂

1939年虽然中德之间关系大不如前,但还没完全撕破脸,如果中国开始高调接纳犹太人,那一定会惹怒希特勒,中德合作就会完全停止,这是老蒋顾虑的

这是一个反对因素,另一个反对因素认为,犹太人难以控制,允许十几万犹太人来云南定居,一开始会感激,但慢慢的他们一定会越来越要求自治,犹太人会变得很难控制

正反双方意见在经过一番博弈后,最终国民党还是批准了孙科的提案,开始在相关的中美报刊上主动宣传犹太人“云南建定居点计划”

而人在美国的威廉看到这消息后也很兴奋,于是他也积极走访美国政府,希望美国政府同意这计划,并且开始拨款

威廉积极接触罗斯福的难民事务委员会,希望美国批准提供资金,以帮助20万被迫害的犹太难民去中国定居

资金用途包括,大笔交通费,将大量犹太人运到中国港口,再北上进入云南

安置费,犹太人到达中国云南后建立定居点的安置费用

生活费用,20万犹太人在云南定居点的房屋、教堂、日常生活所需费用

但是罗斯福不赞成这个计划,美国依旧是孤立主义,连接纳犹太难民都不愿意,又怎么会同意拿出那么多钱去帮助犹太人在云南建立定居点呢?

而在中国这边虽然批准了孙科的提案,但中国也只是“批准”,从来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

所以最后这个20万犹太人在云南定居的计划,属于雷声大雨点小,在中美间宣传一阵子,但细节一点没有,还是没有搞成

真是幸亏没有搞成,如果搞成了现在犹太国就在中国云南,这还得了,绝对会闹得天翻地覆

噢再多说一句,犹太人定居云南计划失败,但日本也一直计划在“伪满洲国”,搞一个犹太人定居点吸引犹太人来建国,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河豚计划”

回到今天,为什么现在美国媒体会突然开始宣传中国和犹太人的旧关系呢?还拿出了那么多历史记录来

根本原因还是希望通过宣传“中国和犹太人”的旧关系,来缓解当下国际对以色列的仇视

现在的中国,坚定支持中东和平,反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入侵暴行,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反对以色列暴行的队伍,正义之声越来越强

而美国则站在“正义之声”的对立面,所以他就要打开宣传喇叭,宣传“中国和犹太人的旧关系”,以此来告诉国际社会,中国其实和以色列关系一直不错,过去对犹太人也一直很友善

这样能减轻国际上越来越强大的反犹压力,同时也减轻美国因以色列问题而产生的负面形象

但美国的这种伎俩很难达成,随着以军的暴行加剧,会有越来越多国家看清以色列的真面目,以及后面美国的真面目

美国不想着阻止以色列继续杀巴勒斯坦人,反倒是摆出历史,拉中国下水,把水搅浑, 美国人玩起这些伎俩,恐怕是适得其反

关注我,后续带来更多第一时间信息

0 阅读:4

青羽看天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