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苏轼的恩人,北宋一代文宗,千古第一伯乐

长风文 2024-06-17 12:00:40

欧阳修,字永叔,祖籍江西吉州庐陵,却是在父亲任绵州军事推官时出生。

欧阳修出生没多久,父亲就离他而去了,母亲郑氏带着年幼的他,去投奔族叔欧阳晔。

欧阳晔虽视侄子如己出,但自身也是低级官僚,养家极为不易,因此欧阳修年少时条件并不优渥。

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母亲郑氏出身名门,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即使家庭拮据,但还是尽可能地满足小欧阳的教育。

没有多余的钱买笔墨纸砚,郑氏就想到拿荻秆在沙地上在比划写字来教儿子,这个便是成语“画荻教子”的典故由来。

在母亲和叔叔的悉心教导之下,欧阳修的学业一点都没落下,并且还学有所成。

十岁时他在邻居家偶然看到了《昌黎先生文集》,他便废寝忘食的从中汲取养分,不久后他的文笔变得老辣多了,这也为他日后推动诗文革新埋下了基础。

又七年,学有所成的欧阳修参加第一次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很好被争相传诵,只是不符合既定官韵而遗憾落第。

又三年,20岁的欧阳修第二次参加科考,秋闱过了但次年春闱又再次落第。

连续两次名落孙山,欧阳修并未因此气馁,他知道自己的文章还有进步的空间,于是特地带着自己文章去拜谒当时的文坛名人胥偃。

胥偃将欧阳修视为子侄,不仅亲自教导和帮助他应试技巧,而且在一众同僚中传播他的名字。

天圣七年欧阳修跟随恩师胥偃前往京师应试,这次他如愿以偿地获得佳绩,不仅在广文馆试和国学解试中均斩获头名,而且在次年地礼部省试中荣获省元,在殿试中也获得了甲科十四名的好成绩。

一时间欧阳修声名鹊起,恩师胥偃还将他选为乘龙快婿。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欧阳修十几年的辛苦努力,终于在这一天得到了命运的回报,人生得意之事,莫过于此。

当时欧阳修已经接到了朝廷任命,被授予将仕郎,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次年春天,欧阳修到任洛阳,开始了他仕途生涯中最潇洒快活的一段美好时光。

也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梅尧臣、尹洙、苏舜钦等知己好友,在人人都想要的好上司钱惟演的领导下,玩的不亦乐乎。

然而胥氏可能和欧阳修的缘分尚浅,在两人婚后第二年就离世了,这也许欧阳修在洛阳那段时间唯一的遗憾吧!

妻子离世的次年元宵,欧阳修独坐楼前,看着月华如水,街上灯影摇曳,心中又泛起了对亡妻的思念,不禁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景祐元年(1034年)暮春,欧阳修在洛阳的任期已满,朝廷下诏将他调回京城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洛阳留下了欧阳修太多美好的回忆,他内心极为不舍,在和一众好友的饯别宴上离别之际,他吹着暮春的风,看着争艳吐卉的牡丹花,写下那首又深情又伤感的离别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京城的生活不比洛阳那般悠闲,在大宋都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欧阳修,对,对朝廷官僚以及社会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也让他结识了范仲淹等改革派官员。

心怀天下的欧阳修和好友范仲淹等人屡屡陈述国事,呼吁改革,遭到了朝廷保守派的忌恨,因此遭到打击贬谪。

1036年,欧阳修因为范仲淹鸣不平得罪了谏官高若讷,被贬为被贬到夷陵(今湖北宜昌)。

面对人生的低谷,欧阳修并未消沉,这从他这阶段写下的“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等诗句,便能清晰的体会到他那种乐观旷达的心态。

接下来的几年,欧阳修辗转各地为官,直到1040年六月,才回京复职,继续干着的编修工作,因为干的好,屡屡得到升迁。

三年后,庆历新政开始推行,欧阳修也积极参与其中。然而新政没持续多久就宣告失败了,改革派的众人遭到保守派的攻击,有一个算一个都被贬谪出去了。

欧阳修也不例外,可他这次被贬滁州,而且他的敌人还一个劲地给他泼污水,拿着他以前写过的风月词,竟然无中生有的说他私德有亏,和外甥女勾勾搭搭。

当然这事肯定是空穴来风,何况他行得正坐的直,根本不怕影子斜,一股脑投入治理滁州的工作上去了。

工作之余他便寄情山水,随便你们怎么捉影捕风,我且行且饮做醉翁,那篇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就是在这期间写就。

滁州任满后,欧阳修又在扬州,颍州等地为官,给这两处地方留下不菲政绩的同时,也给当地增添了不少美谈。

直到皇祐元年(1049年),他才再次回归京城任礼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等职位。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位才子,不仅母亲郑氏在这期间去世,而且他的敌人又开始诬陷他,好在仁宗满是白发的他很是同情,贬谪命令下达后又赶紧追回,将他留在京城修史。

于是欧阳修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修史的伟业中,与宋祁共同编纂《新唐书》,后又独自完成《五代史记》。他的文字如同锋利的剑,穿透历史的迷雾,为后人揭示出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公元1057年,欧阳修知礼部主持那一年的科举,因其提倡平实文风,将一些辞藻华丽、创作险怪、奇涩之文统统黜落,对之后的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史上,这届科举无疑是里程碑般地存在。

这届的考生中有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程颐这些人响当当的文化大家,除此之外有九人在日后位列宰相,有二十四人在宋史立传……

极大的影响了一朝政zhi、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往前和往后数,你再也找不到比这还牛的一届科举了。

因此此榜被称为千年科考第一榜,主考官欧阳修,也被誉为北宋第一伯乐。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相继知开封府、担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转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等要职,一度位列宰执。

英宗上位后,欧阳修再次被卷入政坛的漩涡中。

宋英宗赵曙是仁宗继子,他当时皇帝后便想给自己的亲生父亲上尊号,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因此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濮议之争”。

欧阳修与宰相韩琦站的主张是尊英宗的生父为皇考,但这遭到了扑天盖地的反对声。

他的对手们为了打倒欧阳修,又开始使用舆论这一招,抛出更加劲爆的消息,说他竟然和自己的儿媳有染。

一而再再而三,三人成虎,舆论汹汹让欧阳修不胜其烦,加上自己年纪也大了,索性就上书乞骸骨,希望能过点清闲的日子。

皇帝不准,他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最终得偿所愿,以太子少师的身份成功退休,回到了曾经任职过的地方颍州。

在颍州西湖边,他过上了宁静惬意的养老生活,还给自己取了一个雅号——六一居士。

致仕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安详地告别了人世,享年六十六岁。

因欧阳修一生对文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对后来文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文宗”。

0 阅读:25

长风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