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军委让陈奇涵自己填军衔,他写下“中将”却被拒,为何?

祺衡的日记 2022-12-18 14:22:37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首次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内,一幕盛大的授衔仪式在这里展开:毛主席向朱德等在京将官颁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向粟裕等在京将官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军衔。

这次授衔代表的不仅仅是每位将军个人的荣誉,还代表着我军已经开始向正规化方向发展。这次授衔是我国首次大授衔,前后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说在授衔前,军委主动找到一位将军,给了他一份委任状和一支笔,让他自己填写军衔。而他只在军衔处写下“中将”。然而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军委却拒绝了这一请求。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军委为何会给这位将军如此特殊的权利呢?最重要的是他填写“中将”后为何会被拒绝?最终他又被授予什么军衔呢?

毅然选择共产党

陈奇涵1897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1916年从赣州省立第四中学毕业。1919年,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陈奇涵目睹百姓的遭遇和当前的时局,毅然决然弃笔从戎,后考入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

1921年,由于陈奇涵先后参加了反对军阀陆荣廷、平息广州商团叛乱等战斗,而被升为赣军的副营长和代理营长。1924年2月,陈奇涵回到广东,并担任桂军军官学校的区队长。

1925年春,陈奇涵辞去在区队长的职务,来到黄埔军校,并担任学生队上尉队长、连长等职务。而进入黄埔军校工作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地处广州,而广州又是当时南方革命的中心,因此在这里搞革命的共产党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陈奇涵见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并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后来,他在陈赓、许继慎等黄埔人的介绍下,秘密加入共产党。

1926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不允许党内出现“同时参加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情况,坚决要求党员从中做出选择,只能加入一个党派。当时陈奇涵是黄埔军校的少校队长,前途一片光明,如果他继续留在国民党的话,高官俸禄不是问题。但他毅然辞去黄埔军校的职务,宣布脱离国民党,选择共产党。

在陈奇涵宣布脱离共产党不久后,他便带着肖韶、陈奇洛等共产党员离开了广州,前往江西老家,并在赣南开展工农革命运动。陈奇涵、肖韶等人组成了中共赣县临时县委,成立了工会、农会以及学生会,还在南昌等地开办书店,向人民宣传革命思想。

1927年初,朱德在南昌创办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在政治方面也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党组织决定派陈奇涵担任教育团的党支部书记和参谋长,让他掌握电台和密码,与在武汉的中央军委保持联系。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保存现有的革命力量不被破坏,陈奇涵假扮成一名国民党军官,谎称是回家埋葬老父,这才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查。由于大革命的失败,很多共产党员都脱离了革命队伍,而此时陈奇涵也经受了一场考验。

原来是陈奇涵收到了一封来自蒋介石的信,蒋介石在信里对他十分客气,还邀请他当自己的侍从室主任。要知道能在侍从室工作的大多都是蒋介石的心腹,前途也是一片光明的,这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陈奇涵却不为所动,他回复道:

“十分感谢校长对我的器重,但我恐怕要辜负您的期望了。我的身体不大好,难以胜任这一重要职务,还是请他人担任吧。”

南昌起义后,陈奇涵跟着部队被调往南丰驻防警戒,负责掩护向南撤退的起义部队。在战斗过程中,陈奇涵被冲散,因此和部队失去联系。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放弃继续革命,而是率领同样被冲散的同志回江西兴国。

回到兴国后,陈奇涵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指示,联络从各地失散的共产党员,随即恢复了兴国在大革命后期遭受严重巡视的工会、农会等。在他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五抗斗争”也在兴国开展。

陈奇涵在赣南领导革命斗争渐渐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国民党新7师师长刘士毅甚至下令:“捉拿兴国的首领陈奇涵,抓到后不用审问,立即就地枪毙。”

幸好陈奇涵在群众的掩护下转入地下斗争,这才躲过一劫。敌人抓不住陈奇涵,便拿他的家人撒气,不仅烧了陈奇涵的房屋,还杀了他两个一母同胞的弟弟。陈奇涵没有被吓倒,反而说:“敌人越是这样做,越能激发我革命的心!”

陈奇涵和毛主席、朱德的交往

在红军时期,陈奇涵是毛主席麾下一员战将、爱将。

1929年1月,毛主席给中共赣南的特委写去一封信:“红四军不久后将去兴国。”陈奇涵知道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当即返回兴国筹粮筹款,准备迎接朱毛红军。当得知红四军抵达东固的消息后,陈奇涵又亲自派人去挑选上百块银元和子弹去接济红四军。

4月中旬,毛主席率领红四军第三纵队顺利来到兴国,陈奇涵连忙将主席和警卫排安排住进县城的潋江书院。一切安排完毕后,陈奇涵向毛主席汇报了兴国党的工作,并协助毛主席作社会调查、完成制定《兴国县土地法》等活动。

然而毛主席来到兴国十几天,不仅生活十分艰苦,还要天天吃盐水煮豆子,这也令陈奇涵感到十分过意不去。有一天,兴国县革命委员会的肖芳全同志从河里捞到一条大草鱼,陈奇涵当即决定请毛主席吃米粉鱼。

厨师在一张八仙桌上正中间摆放一只蒸笼,里面则是米粉蒸鱼。除此之外,周围还摆了四只瓷盘,里面装的分别是花生米、笋炒肉、雪豆和炒鸡蛋。

等毛主席等人坐下后,陈奇涵笑着说:“您尝尝这道菜粉蒸鱼,是我们这里的特色。”毛主席点点头,拿起筷子尝了一口,没想到格外符合他的口味。粉蒸鱼又香又辣,吃起来很开胃,他情不自禁地夸奖道:“这道粉蒸鱼很好吃,很好吃呀!”

毛主席看向陈奇涵,问道:“这道菜叫什么名字?”这个问题可把陈奇涵给难住了,他说:“这是我们农村里一道非常普通的菜,要说名字还真没有。不如您给起一个名字可好?”

毛主席看了看蒸笼,又看了看周围四个小碟子,说:“这个蒸笼就像是一轮大大的月亮,四个小碟子像是星星。四个小碟子围绕着大蒸笼,仿佛看到了星星围着月亮,不如就叫‘四星望月’如何?”

毛主席话音刚落,大家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陈奇涵更是大声说道:“好好好!这个名字好啊!”毛主席还意味深长地说:“如今,农民们都盼着能打土豪、分田地,就像是星星望着月亮,不知道望了多少年……”

陈奇涵觉得毛主席的比喻十分恰当,当即说:“四星望月,这简直是我们农民的心声啊!”

毛主席离开兴国时,陈奇涵亲自护送,一直送到宁都青塘才肯离开。毛主席说:“子珍还在兴国,相信我们不久后还会见面的。”此后,毛主席还给陈奇涵写信,让他要在土地斗争中掌握好对富农的政策,多发展游击战争,巩固革命政权。

陈奇涵是赣南特委的军事部长,他积极贯彻毛主席制定的《政纲》,指挥地方部队和兴国、于都等县边区的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粉碎敌人多次“进剿”。

兴国全县共有23万人,其中就有8万多人参加了红军。毛主席曾多次表扬兴国:“兴国是模范县,创造了第一!”

1930年,陈奇涵还协助曾山指挥10万工农,配合毛主席和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成功攻下吉安城,并成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从这以后,陈奇涵边转入正规红军的工作中。

在红军第三分校任职期间,陈奇涵培养了很多具有超高素质的军事干部,还有不少人成为我国的开国将军。

1934年7月的一天,陈奇涵陪毛主席一行人来到长胜县作社会调查。吃完饭,毛主席急着回瑞金,匆匆赶路,没想到却忘了向铲田区苏维埃政府交伙食费。当他想起这件事后,连忙对一旁的陈奇涵说:“奇涵,今天吃完饭我忘记交钱了,你一会回去把钱补上。”

陈奇涵点点头,说:“主席您放心吧,我知道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陈意涵返回铲田区,代毛主席和警卫员等人交了膳宿费。事后毛主席称赞陈奇涵:“你为人民办了一件好事啊!”

陈奇涵不仅和毛主席有着不同寻常的交往,他和朱老总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1934年10月,陈奇涵参加了长征,在红一方面军教导师担任作战科长,后来到红一军团司令部当教育科长。过草地的时候,他患上严重的关节病,膝盖肿的像个发面馒头,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他的安全。尽管如此,陈奇涵还是硬靠着坚强的意志走出了草地,抵达班佑。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陈奇涵走出草地后身体状况却变得越来越差,神志一度变得恍惚不清。朱德听说陈奇涵快要不行了,连忙赶去看望,没想到刚好看到医生从他的肚子里打出一团野草裹着的虫子。

看到这一情况,朱德哭笑不得,说:“陈奇涵这个老表,身上有一股子顽强劲儿!”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奇涵一直在延安工作,先后担任军委总参谋部教育局局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等职务。朱德率领八路军前往华北前线,随后指挥战士们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不少抗日根据地。

1940年5月,朱德返回延安,他和陈奇涵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多。1941年11月,军委成立军事高级学习组,朱德是组长,叶剑英是副组长,陈奇涵则是秘书。朱德和陈奇涵这对老战友,又能经常在一起工作了。

1942年9月,陈奇涵和卫彬结为夫妇。不久后,朱德来到陈奇涵的住处看望他们,一番闲聊后,朱德问陈奇涵:“你这新娘子叫什么名字啊?”陈奇涵说:“他叫卫彬。”

朱德开玩笑地说:“奇涵啊,我要恭喜你身边多了个‘卫兵’啊,这个名字取得好!”朱德故意将“卫彬”说成“卫兵”,从这里足以看出他和陈奇涵夫妇的关系有多好。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以后,很多熟悉陈奇涵的领导同志都是这样称呼卫彬的,既顺口又亲切。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奇涵率领一支干部队前往东北,朱德亲自为他送行。朱德见大家已经准备好了,也没有多说什么话,只是叮嘱道:“奇涵,这次去东北路途遥远,你身为带队的,身上担子可不轻啊。你在照顾部队的同时也要好好照顾你自己。”

说完看了看周围,没有看见卫彬便问:“奇涵啊,你的‘卫兵’呢?”陈奇涵解释道:“部队里有位同志的妻子怀孕,行动很不方便。卫彬知道后主动将组织分配给她的小毛驴让给那位怀孕的同志,但把毛驴让出去后,她自己就只能用箩筐将孩子一头放一个挑着走,这样速度自然就会慢了……”

陈奇涵话音刚落,卫彬就缓缓走来,看见朱老总也在便大喊道:“朱总司令好!”朱德点点头,笑着说:“好了好了,卫兵来了我就放心了,你们出发吧!”

1946年12月1日,中央决定为朱德庆祝60大寿。此次驻守活动刚好在解放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国民党军队准备向陕北、山东发动重点进攻。在紧张的备战气氛中,各个解放区军民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朱德60大寿的祝贺。

冀热辽军区也举行了十分隆重的祝寿大会,副司令员陈奇涵在会上作了报告,不仅赞扬了朱德同张国焘的斗争,还讲了很多朱德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

军委让陈奇涵自己填军衔,他写下“中将”却被拒

1954年1月,军委决定成立解放军军事法庭,统一管理全军军事审判的工作。由于陈奇涵资历深、威望高,再加上懂军法,因此毛主席亲自点将,让他当军事法庭的厅长。

军事法庭是一个新成立的单位,与其说是上任,不如说是从头开始。陈奇涵带着几名工作人员白手起家,从头做起,遇到不会的就问,遇到解决不了的就想办法。

8月25日,陈奇涵向军委作了一份报告。军委开会讨论,随即在他的报告上批示:“目前以制法为主,习法次之。”这是军委对军事法庭工作方针所作的第一个明确批示。陈奇涵根据军委的批示为我国军法的开创作了大量工作,他也成为我国军法战线的奠基人。

陈奇涵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他谦虚地认为自己没有干过什么特别贡献的事情,他说:“我对自己几十年的评价是,无能事,而能无事。”新中国刚刚成立,他就写下一首诗明志:

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

全国齐解放,攘攘与熙熙。

陈奇涵不但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1955年,人民军队为了走向现代化和正规化,在全军范围内开始评定军衔。按照当时的标准,被授予上将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分别是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师长、师政委以上的级别和职务,参与创建重要革命根据地。

陈奇涵是完全符合上将要求的,然而当军委的工作人员拿着委任状,让他自己填写军衔的时候,他却在上面写下了“中将”两个字。陈奇涵说:

“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了20多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自己来说,个人地位的高地和得失是一件非常渺小的问题,只要能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军衔不管是高还是低,都不会有影响的。”

大家都知道,评衔对军人来说代表着荣誉,也代表着国家对他们在过去功绩的认可。因此在评衔过程中,不少人都因为肩膀上的一颗星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人亲自找到毛主席,请求主席升一升自己的军衔。反观之下,陈奇涵的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不过尽管陈奇涵自评为中将,但评衔人员还是根据他的资历和立下的战功,授予他上将军衔。

1957年,当时陈奇涵仅有60岁,但他却主动向中央提出要求,向退下来,并推荐更加年轻的钟汉华接替自己的职务。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因病逝世,享年84岁。

0 阅读:14

祺衡的日记

简介:祺衡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