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奥本海默》更绝的年度黑马,还真不是吹

独立鱼电影 2024-06-13 10:37:32

假期过后,鱼叔终于看到了一部好片。

其实,对这部电影已经期待两个月了。

在今年的北京电影节,本片拿下全场最高场刊评分。

目前在豆瓣上,也获得了8.0分。

比「天坛奖」最佳影片《走走停停》的口碑更出众。

前不久,这部电影上线流媒体。

两个月的等待,果然不负期望。

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聊聊它——

《绝密配方》

Чувари формуле

不少人看完这部电影,都说比《奥本海默》好看。

由于都是以原子弹研制为背景,也都是改编自历史上的真人真事。

甚至都探讨了「链式反应」的话题,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进行比较。

还记得《奥本海默》结尾,奥本海默心怀忧虑地对爱因斯坦说,他觉得原子弹爆发产生的「链式反应」已经毁掉了这个世界。

这自然是一种相对悲观,充满反思忧虑的看法。

可为什么,这个世界仍然没有真正地被毁灭呢。

这部《绝密配方》或许就给出了另一种特别的视角。

1958年,法国巴黎。

这天深夜,一个政府人员找上了还在工作的马特教授。

马特,是法国首屈一指的医师。

到了医院,马特见到了他要救治的四个人。

粗看下,三男一女并没有什么特别。

有的,顶多就是旅途劳顿带来的疲惫。

随后,四个人都被剃头、换上病服,正式入院。

很快,马特就被告知了四人的真实情况。

原来,他们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核辐射。

而每个人的生命状况,还尚未可知。

对于这样的状况,只有抽骨髓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在多次痛苦的穿刺检查后,马特给出了四人详细的身体状况报告。

这四个人受到的辐射全是致死量。

他们骨髓内细胞已经失去了再生能力。

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命很快就将走到尽头。

病人极其恶劣的状况,让马特起了疑心。

他追问政府人员,那四人都是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被辐射。

没想到,对方并不正面回答。

而马特的答复却是,不告诉他真相,就不同意参与救治。

无奈之下,对方后来还是告诉了马特真相。

原来,那四人是南斯拉夫的科学家。

他们的工作,是研制核武器。

但因为实验失败使得四人都受到核辐射。

这才将四人送到法国来进行救治。

因此,法国帮忙救治四位科学家,也有着显而易见的政治考量。

知晓了真相后,马特变得心情复杂。

因为他坚定地反对战争,更反对核武器。

但在生死攸关之际,他还是决定履行自己的医生天职——救人。

由于故事发生在冷战背景。

电影的基调冷峻,严肃。

在那个年代里,因为国别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对立,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但它真正想讲的,与政治无关。

四位科学家,来自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

二战期间的贝尔格莱德很惨。

既被德军炸,也被同盟军炸。

科学家中的带头人,波波维奇的父亲,就死于战争的轰炸中。

所以,他同样厌恶战争。

我的国家有五个季节:

春,夏,秋,冬,和轰炸季。

当时,研制核武器的风潮蔓延全世界。

波波维奇的老师建造了实验室,使得南斯拉夫成为全球拥有核弹实验室的五个国家之一。

波波维奇本不想参与研制原子弹。

但命运又驱使他,成了研制项目的带头人。

如此经历,都让波波维奇整个人的内心十分矛盾。

一面要忠于国家,另一面又渴望和平,并希望自己和同事被成功救治。

在国内,他们缺乏足够的医疗水平。

可来到法国,又担心自己被当成小白鼠,或被套出国家机密。

纵观全片,波波维奇的反应更像是整体大环境的缩影。

电影里几乎处处都显示着这种特定背景下的形态对立。

比如政府高层将四个科学家带来治病,却对他们的身份和由来矢口不提。

看似是好心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其实是想把他们当做测试新治疗手段的小白鼠。

在政府眼里,这些南斯拉夫人即便死了也不要紧。

他们身上的情报,才是更值得在意的信息。

更扎眼的,是民众的反应。

在得知要给他们治疗时,许多人都表示了恐慌。

要么担心自己会受影响,要么害怕他们本身就是恶人。

毕竟长久以来,他们听闻到的南斯拉夫人,都是负面形象。

实际上,电影海报早就「剧透」了一切。

海报主体是一个撞球摆件。

中间的四个黑球代表着四个病人。

黑色,或寓意着他们在外界眼中就是肮脏且邪恶的。

最右边是一颗红色的心,最左边则是一颗代表「核」的球。

力的作用下,核威慑和爱心轮流被撞开,如此往复,不知何时停息

因为核,来自两个不同阵营的五个人遇到一起。

也是因为核,让他们动了无私的爱心,建立起不一般的友情。

就像双方最初彼此互不信任。

一边是医生不愿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治疗,一边是坚信对方是要害自己的病人。

直到在病房里朝夕相处,才逐渐让彼此打开心扉。

即便语言不同,也能听着音乐,携手共舞。

片中有一场抢救戏。

马特医生同时面临着妻子生产和病情恶化的病人两件事。

当意识到自己必须在丈夫和医生两个身份之间二选一时,他露出了罕见的为难和挣扎。

正是这样的细节和情感表露,让他和病人之间建立起不一样的情谊。

最初,还忌惮政治立场玷污自己的科学研究。

后来,他坦然地将那些意识形态抛之脑后。

跨越时代背景下的隔阂建立的友谊,才是最可贵的东西。

就像最后,他没有交出对方托付给他的核武器研制资料,而被治愈的科学家也当着他的面烧掉了那本笔记。

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一场生死托付,让他们都意识到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不是核武器,而是无私的爱。

关于核恐慌的影视拍过很多。

除了去年大热的《奥本海默》,2019年还有一部高口碑美剧《切尔诺贝利》。

前者的焦点是研发原子弹的一众顶尖科学家。

后者则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事故。

相较同题材,《绝密配方》有些不太一样。

它所关注的,是那些隐没于历史潮流中的小人物。

讲述的故事,几乎是不为人知的。

就拿鱼叔自己来说,起初以为会讲述某段核武器研发的故事。

但后来才发现,最终的历史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骨髓移植手术。

也只有看过电影才知道,医学进步的背后是如此惊心动魄且感人至深。

电影里没有对核污染或时代背景进行太多渲染。

而是专注于展现核恐慌的冷战背景下闪耀的人性光辉。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连名字都没说出的小角色。

比如医院的护士。

她们不仅会在生病时给予照顾。

更会在他们需要快乐和坚持下去的信念时,同唱一首歌谣。

又比如医院里的工人大叔。

他会默默在病床上留下两枚硬币。

为的是弥补之前没有回应他们想尝试自动饮料机的遗憾。

还比如那些自愿捐献骨髓的普通人。

他们抛弃了国家之间的政治对立,而是尽其所能地去帮助一个年轻的生命。

相比《奥本海默》,《绝密配方》的格局不大。

但这些隐没在历史宏大叙事背后的小人物,却是最让人触动的部分。

如果奥本海默担心的是,核弹引发的链式反应,有可能毁灭世界。

那么,至少还存在另一种链式反应——

一种基于简单而纯粹的善意和友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力量。

正是这种无形的力量,在世界不断遭受战争重创的同时,一边拯救着无数的生命和灵魂。

即便是今天的我们,依然随时随刻手握着不同的选择。

每一种选择,都可能引发不同的链式反应。

传递仇恨,还是爱。

2 阅读:961
评论列表
  • 2024-06-13 13:26

    鱼叔终于看到了一部好片,果然不负期待,比「天坛奖」最佳影片《走走停停》的口碑更出众

  • 2024-06-13 13:38

    这部电影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比《奥本海默》更绝的年度黑马啊

  • 2024-06-13 15:36

    的太太很幸福,每天都不看见大肚秃顶的老公,只剩下5000平的别墅和花不完的钱陪着她。

独立鱼电影

简介:电影从未如此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