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为什么要考虑共情和代入感?

槃鹰 2023-03-26 22:17:32

为什么写文章,要考虑共情和代入感?

因为人们都喜欢能共情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读起来会唤起读者自己的过往经历、情感、思绪和回忆,让他们随着你文章或者故事中的人物起伏,经历悲欢离合。

同时这种共情,会让读者更赞同作者的作品,在情感上形成某种联系。

读《平凡的世界》时,我始终记得孙少平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因为钱不够,连菜都吃不起的情景。

书里面写到:

菜是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菜是土豆、白菜、粉条,里面有些大的肉片,每份三角钱;

乙菜是除了没有肉之外,其它和甲等菜是一样的,一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呢,清水煮萝卜,每份五分钱。

孙少平穷得连丙菜都买不起,只能吃最差的黑馍,甚至连黑馍都买不起,经常饿晕。

除了身体扛不住,最要命的是自尊心,所以他总是避免让同学们看到。

我想起自己上高中的学费,也是从亲戚处四处凑来,生活费,是我妈起早贪黑种菜卖菜积攒起来的。

虽然没有到孙少平这般吃不上饭的程度,但是他的故事却很能让我产生代入感,那种因为自己条件不好,而有一点点自卑,害怕同学笑话的情景,真的就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一般。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这部小说的时候,眼泪时不时会不自觉地冒出来,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而共情和代入感,其实也是是有科学依据的,最早研究这个的是意大利的神经生物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和他的同事,他们发现猴子看到人递给它食物时或者它看到人在把食物放进口中时,大脑的某些神经元已会兴奋和活动起来,随后,他们发现了人类也有同样的情况,他们把这个神经元系统称为“镜像神经元”。

我们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事情,比如唱歌、或者吹口哨、跑或者跳的时候,会不自觉在大脑中模仿和学习,把自己代入进去,仿佛自己也在唱歌、吹口哨或者跑,跳一样。

读者读我们写的文字、故事,其实也是一样,有些作品,我们一读就代入进去,跟着主角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大呼精彩。

我有时候写的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本来想传达一个观点,结果变成了说教。

就是因为缺少了共情和代入感,读者读起来,感觉和自己毫不相关,可能看不了两句就关掉了。

所以,后来,我会更多地写自己亲身的经历、感悟,这样其实会更能打动人。

因为在我所处的时代、我的身份角色、我的职业状况,与同一时代的人,很多都是相同,有相同的困境。

比如:人到中年,还在像老牛一般打着没有什么希望的工,做着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工作,面临随时可能失业的风险和再就业的困境。

又比如:作为父亲,怎么既能做好工作,还能照顾好家庭、孩子?

还有:自己的志向是写作、唱歌,怎么做好工作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志向?

等等等等。

所以,我老老实实写自己的困境,比如嫉妒别人赚了很多钱,比如内心如何不安定,比如工作没有完成很懊悔等等。

这些经历,职场人大多能够共情,并产生一些代入感。

他们会因为我的遭遇感同身受,最后发现我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会联系自己,去做一些小小的改变。

《写作脑科学》一书中曾说过,要如何激发读者看我们文字的代入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激发核心体验。

也就是一件事情,大家都经历过,而且最核心、印象最深刻的体验。

比如:在高中和大学,写情书或者谈恋爱的体验。

怎么写情书?写完后被拒绝时的沮丧,失魂落魄,被接受时的兴奋。

或者毕业后,参加同学聚会,大家聊大学时候的囧事,开怀大笑的场景;

这些,是高中生活和大学生活,或者是同学聚会的核心体验。

还有身在职场,加班做老板临时交待的任务,不完成不能下班,压力大得想扯头发的场景。

我们看到这样的故事,就会联想到自己相同的经历体验,并对作者的经历感同深受。

所以,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想激发代入感,最好地方式就是通过大家都熟知的事物,激发核心体验。

总之,如果我们想讲道理、传达一个观点,也最好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改变。

不要隐藏自己的缺点,因为你身上的缺点,大家也可能都会有,这也是共情和代入感的一种。

而且,你肯直面缺点的勇气,也是最好的个人品牌。

激发核心体验让读者代入,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认识你,觉得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且,可以更好的拉近你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加油。

镜像神经元:The mirror-neuron system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217330/

今天是日更第273/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157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日更是一种态度。

0 阅读:9

槃鹰

简介: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强大。让我们摒弃旧习、一起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