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与大宋的巅峰之战—《望庐山瀑布》与《题西林壁》对比深析

呵呵呵文化 2024-04-16 06:08:05

本文约3000字。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荟萃之地。千百年来,庐山相关诗词文章多如牛毛,其中不乏传世精品,这些传颂千年的诗词文章,犹如星斗漫天,让本来就夺人眼目的庐山更加星光闪耀。

有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徐凝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元稹的《庐山独夜》、欧阳修的《庐山高》等(欧阳修未曾到过庐山,可参阅拙作《敢与李太白《蜀道难》并肩的《庐山高》,真的名副其实吗?》)。

漫天星斗中,却又有两轮皓月,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群星捧月,照耀长空。

这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谪仙和坡仙这两首诗,定格庐山,照耀古今,一时瑜亮,难分高下。

一、开元盛世的大唐盛世与经济文化巅峰,外强中干的北宋

1、李白与《望庐山瀑布》,初出茅庐,雄心勃勃

李白一生五次到过庐山,可谓与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庐山也见证了李白一生浮沉。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第一次离开蜀地,人生首次远程游历。

他三月自三峡东下。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相遇。夏游洞庭(今湖南省岳阳市)、庐山(今江西省庐山市)。秋游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一年的夏天,他登上庐山,遥望香炉峰瀑布,年轻气盛,壮怀激烈,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代,那是开元盛世的盛唐时代,国家文化、经济都在当时的巅峰时期,而李白自己也是初出茅庐,激情满怀的盛年。

图1 庐山香炉峰瀑布

2、苏轼与《题西林壁》,人生低谷,曙光初现

北宋时期,虽然积贫积弱,但依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和经济的巅峰,甚至超过了盛唐时期。

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被贬黄州的苏轼终于得以离开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去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上任,总算是仕途稍有好转。

赴任途中,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在庐山西林寺,苏轼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写《题西林壁》的时代,那是北宋虽然文化经济巅峰,但是外强中干,积贫积弱的时代,苏轼自己也是刚刚走出人生至暗时刻,但还是低谷期。

图2 庐山西林寺

二、浪漫雄奇与人生理学

1、太白的浪漫雄奇

太白的《望庐山瀑布》,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万里一泻,末势犹壮。

在太白的诗中,原本“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的香炉峰,“日照香炉生紫烟”瞬间变成了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这座巨大的香炉以地为基,以天为盖,太阳照在其上,生出了巨大的紫烟。

接下来更为壮观,“疑是银河落九天”,天河倒泻,惊心动魄。满天星斗都倾泻而下,成就了庐山瀑布的声势。

这是天才的雄奇奔放的想象力,也是盛唐精神的一种表达。只有那个开放、包容、充满想象力的时代,才能有李白这样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高棅在《唐诗品汇》评价道:“刘云:‘奇夐不复可道’。又云:‘以为银河,犹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评价道:“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评价道:“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2、东坡的理学人生

诗到了北宋,就慢慢变成了“以文为诗”、“以理为师”,代表诗人正是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和朱熹等人。

而苏轼这首《题西林壁》正是“以文为诗”的代表作。

其实当时苏轼到庐山游览,知道这里诗作无数,更有李白的大量诗篇在前,所以一开始就没想着题诗。

后来是当地友人的一再请求,这才不再坚持,边游览边题了几首诗。

直到最后一天,游览了东林寺和西林寺,遍游庐山之后。苏轼这才在西林寺墙上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寓意深刻,深入浅出,是宋诗的特点,更是苏轼诗作的特色。

全诗阐述了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诗的前两句非常浅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的写出了庐山峰峦连绵,移步换景的特点,也写出了游人不同视角下,看到的庐山的局部形象。

后两句一出,顿时意境全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深刻的阐述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诗人对几天来游览庐山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总结。难怪苏轼写完后掷笔说道:“吾庐山诗,尽矣。”

从观景最后到人生意境到自然哲理,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黄庭坚在《冷斋夜话》评价道:“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

姚宽在《感通录》评价道:“‘庐山七岭,共会于东,合而成峰。’因知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价道:“凡此种诗,皆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

三、唐诗与宋诗

宋诗沿袭于唐诗。一开始,有以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魏野、林逋为代表的晚唐体和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体为主,主要沿袭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风。

后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初步出现了以议论为特色的诗作。

到了王安石和苏轼,两人开一代诗风。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

苏轼继承欧阳修为一代文坛盟主之后,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他的诗富于创新精神,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历久而传诵不衰,讲宋诗推上了顶峰。

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

(1)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2)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3)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这些不同,我们可以从李白和苏轼的《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很容易比较出来。

四、纵论

陈岩肖在《庚溪诗话》记载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言论:“又上一日与近臣论人材,因曰:‘轼方古人孰比?’近臣曰:‘唐李白文才颇同。’上曰:‘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上累有意复用,而言者力沮之。”

这当然只是宋神宗的一面之词,但也代表了极大部分人对李白和苏轼的评价。

李白的诗当然高于苏轼,但是论文学综合能力,苏轼明显更高一筹。

对于二人的对比评价,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的不同就在于李太白和苏东坡个性的不同:太白奔放飘逸,东坡豪放豁达;太白一生自负,大鹏起兮,东坡才华横溢,俯视千年。

《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的不同就在于唐诗和宋诗的不同:唐诗以意向胜,宋诗以理学胜;唐诗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宋诗如细水深流,沁人心脾。

《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的不同就在于盛唐气象和北宋精神的不同:李太白就代表了盛唐浪漫主义精神,苏东坡则是当代文坛盟主,代表了当时恣意汪洋,但又发于平淡。

图3 庐山东林寺

0 阅读:2

呵呵呵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