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的“红圆头”子弹到底多猛?日军老兵:整个肩膀都要被挖走

野史记录 2024-06-08 19:01:58

1940年,八路军在这一年发起了百团大战,给了嚣张的日军当头一棒,日军这才意识到八路军的战斗力有多强。而最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老兵在这一年的日记中频繁提到一个新词汇——“要命的红圆头”。

“红圆头”

日本老兵口中的“要命的红圆头”,指的是一种威力十分可怕的子弹。这种子弹的弹壳与其他子弹壳无异,但子弹头却是红色的。

曾经中过弹的日本伤员回忆,八路军的这种“红圆头”子弹射出时会伴有尖锐的啸叫声,射入体内时会爆发出非常猛的威力,造成的创伤面非常大,他的肩膀被这种“红圆头”子弹打中后,整个肩膀仿佛都不属于他了,就像是要被“红圆头”子弹从伤口出硬生生挖走一般。

正因为“红圆头”子弹的这种巨大威力,令日军士兵对它十分恐惧,弹头的特殊红色也显得十分诡异。因此,“八路军装备了一种特殊的红色子弹”说法,在这一年开始在日军中蔓延开来,传播速度十分迅猛,令日军士兵的心中蒙上了一层恐惧的阴影。

这就有些奇怪了,日本老兵的日记固然可信,毕竟日本侵略者的嘴很硬,一般对他们不利的事情轻易都不会承认。但八路军当时的武器装备还处于一个很差的阶段,不仅没有正规的大型兵工厂,更是没有外界的大量援助,哪里来的新式子弹呢?

说起这种“红圆头”子弹,还真的确实存在,只不过不像日本老兵日记里所记载的“新式子弹”,反而是八路军在自制子弹时,因为设备不够先进,制造子弹的原材料不够充足的情况下,所生产出来的“不合格”产品。

弹药紧缺

对于八路军的弹药而言,1940年正值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因为国民党不讲武德,在这一年早已经给八路军彻底断了供给,哪怕是小小的子弹也不肯给八路军发一颗。

据《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中的1941年文件记载,“国民党两年未发一弹……”。而蒋介石在1939年底,也做过这方面的明确批示,“……切勿再发械弹”。

所以,1940年八路军已经没办法从国民党那边领枪弹了,蒋介石开始频繁与八路军搞摩擦,企图以断绝补给弹药为条件,迫使八路军不断退让,以便达成蒋介石独裁的野心。

蒋介石为何要这么做?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当时刚刚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不久,蒋介石面对日军的诱降等手段,产生了妥协倒退倾向,又将目光瞄准了八路军。这就形成了八路军在敌后艰苦抗日,国民党却在背后搞破坏、搞摩擦的局面,令日军有了针对八路军的时间和空间。

八路军的作战能力强是公认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战能力再强的部队也需要有弹药才行。而蒋介石使绊子以后,八路军的弹药量急剧下降,甚至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例如,八路军有一名叫聂文魁的战士,作战之前领取子弹时,部队就只给发了5颗子弹。即便如此,连长将子弹交到聂文魁手里时,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乱开枪,等敌人走近了、瞄准了,再开枪”。

聂文魁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便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每名战士在站前领取的子弹数量也不过10颗而已。这样的数量与平型关战役时每名战士领取一百多颗子弹和两颗手榴弹的相比,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由此可见,八路军在1940年时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不仅缺衣少穿,还弹药匮乏,且不谈作战压力大小,即便是生存压力都够喝一壶了,实为不易。反观日军,每名士兵配备“明治三十年式弹药盒”,这种弹药盒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是常用的部分,一共两个盒子,每个盒子30发子弹。

另外一部分属于是备用部分,虽然只有一个盒子,但容积比较大,整整能装60发子弹。若是算上弹夹里的子弹和大战前可以多领的60至80发子弹,日军士兵的单兵携弹量甚至可以达到200发,这样的数量对比八路军战士的5发子弹,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想要战胜日军自然不容易。

两个办法

面临这样的困境,八路军当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主要采取了两个手段,一个是寻机歼敌,缴获日军的弹药;另一个是尝试自主生产,开始在各个根据地尝试筹建小型兵工厂,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就是在那时候建立起来的。

缴获日军的弹药确实是一个可行性很高的办法,毕竟日军的单兵配备弹药数量多啊,只要打一次歼灭战,就能够缴获相当多的弹药。这个办法在初期比较奏效,小股日军频频被八路军利用伏击战歼灭,甚至有时候运气好,还能打一回敌人的补给车队。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靠缴获战利品来补充弹药的方式越来越难了。一来是因为日军对此有所察觉,行动逐渐变得谨慎小心起来,即便必要性的行动,也会刻意减少士兵的单兵携弹数量,从常备60发缩减到40发,对伪军的弹药量也进行了严格控制,目的就为了防止被八路军缴获。

至于想要大规模围歼日军,成建制的消灭日军,这就更加困难了。而且即便打赢了陈庄战斗、黄土岭战斗等大规模战斗,消耗的弹药量也要远超过缴获的弹药量,久而久之还是入不敷出,根本不可能完全靠缴获来抵消部队作战的消耗。

所以,想要可持续的保证弹药补给,还得是自主生产才更稳定。随着大大小小的兵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个根据地建立起来,弹药的补给总算是缓解了一些。但制作的设备和人员可以勉强凑齐,原材料可一点都不能对付,缺少一样都无法让兵工厂持续工作。

制造子弹的主要原材料是黄铜,无论是子弹壳还是子弹铅头外面包的铜皮,都离不开大量的铜矿石。但问题是,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没有铜矿,也不具备冶炼黄铜的能力,空有技术和设备也根本无法实现自主制造子弹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决定制造复装弹,就是搜集战场上的子弹壳进行二次加工,重新进行几十道工序,以弹壳为基础,制造出新的可用子弹。这个办法可以有效解决黄铜原料不足的问题,搜集弹壳就成了八路军作战后的重要工作。

为此,八路军总部还下达了一个命令,所有队伍令子弹时,必须要拿等量的子弹壳换取,换取比例为一比一。也就是说,搜集的子弹壳越多,就相当于未来可以领取的子弹越多,对部队作战的帮助也就越大,缴获敌人的子弹也就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在这个命令的刺激下,八路军作战后搜集子弹壳的动作更加积极主动,一度让日军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日军的反应确实很快,时间没过多久就弄清楚了八路军此举的意图,开始对八路军搜集子弹壳的行为制造麻烦。

日寇非常狡猾,为了避免我军捡到更多的子弹壳,每次作战之后也会进行专门的子弹壳搜集行动。最可气的是,日寇还专门在机枪抛壳窗外面套了一个小布口袋,防止机枪火力输出后产生的大量子弹壳落入我军手中。

尽管困难重重,但搜集弹壳制造复装弹的做法,还是极大的缓解了八路军的弹药压力。虽然主要的黄铜消耗部分解决了,但子弹头外面包裹的铜皮,仍然需要一部分黄铜,这部分黄铜不可能去溶解子弹壳获取,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背后的原因

最终,八路军的研究人员发现,清光绪年间的铜元材料,非常适合制造弹头外的铜皮。再加上回收大量的旧铜制品,总算是解决了这部分需求。只不过铜元不是纯粹的黄铜,融化后覆盖在铅弹头上时,颜色会比黄铜更暗,总体颜色呈现出暗红色,因此制造出来的子弹都是红弹头。

利用铜元制造的子弹,不仅颜色不一样,制造起来也非常困难,因为铜元的质地太硬了,即便有人力螺旋冲压机辅助,都难以快速处理。后来不得不改进了这个流程,用骡马充当新的动力源,这才加快了不少的速度。

即便如此,铜元冲压出来的弹头,包裹性还是不润滑完整,其中存在不少瑕疵,导致铜皮包裹铅弹头时形成许多裂痕,导致生产出来的子弹与正常的子弹出现很大的区别。据当时使用过这种“红圆头”子弹的老兵回忆,这种子弹的子弹头不光滑,高速射出以后会偏离弹道,精准性不是特别好。

而且,子弹头上有缝隙,高速飞行时会发出尖锐的呼啸声,即便在嘈杂的战场上也能轻易听出来。这种尖锐的呼啸声,是子弹头高速飞行时产生的,子弹头承受着很大的空气阻力和摩擦力,包裹在铅弹头上的铜皮因为有许多裂痕,在飞行过程中就会碎落一部分。

正因为“红圆头”的这个特性,导致这种子弹头冲进人体以后,会扩大伤口面积,最后漏出来的铅弹头也会在体内翻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创伤。这也是为什么中弹的日军伤兵,会感觉整条手臂都要被挖走的原因。

0 阅读:4

野史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