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伪装》:平凡人的孤零、疼痛与荒诞|阅读日

新黄河 2024-06-13 22:21:08

在当代文坛中,作家韩东不仅是“第三代诗歌”代表性诗人,也是“新生代小说”的主要作家,其诗歌和小说创作双峰并立。在小说创作中,韩东被称为“写平凡的大师”,他的小说注重从生活的细小处着笔,用冷峻、严谨、细微的笔触展开故事,反映平凡生活里普通人的日常,于不动声色的讲述中暗藏妙趣。

近日,韩东中短篇小说集《伪装》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伪装》共收录了韩东近年创作的8部中短篇小说,小说题材涉及青春、老病、文艺和逝去。在这本书中,韩东一如既往地平和地审视平凡人喜怒哀乐的人生。

平和地审视普通人的日常

《伪装》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同情》《见过鲁迅的人》《猫王》《救母》《诗会》《再婚》《一个人》《伪装》8篇作品。这些作品贴近日常,主题涉及暮年婚姻、青春散场、中年危机、亲友悼念、生命告别等,讲述爱情、友情、亲情,以及与动物之间的情谊,映射出当代人的聚散离合与当代生活的悲欣交集。

韩东的小说题材普通而细琐,小说中的事件和人物,让读者觉得熟悉而亲切,似乎是去菜市场买菜、去公园散步、去参加一场读书活动就能遇到的人和事。这些小说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家能够巧妙地通过一两件生活中无比平凡的事,把脉人生的起伏跌宕,让读者看到生命的平淡、荒诞以及无可奈何的种种。

《再婚》是这部小说集中的一个中篇,也是韩东获得《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中篇小说冠军的作品。故事讲述的是,“我”的母亲再婚后嫁给了一名退休干部老崔,与老崔单身的儿子崔广和离异的女儿崔桑桑住在一起。这个再婚家庭总是发生各种摩擦,母亲还有意无意地被崔桑桑打耳光。“我”和哥哥为了保卫母亲入住了老崔家,后来母亲与老崔分居,回到自己家,这段婚姻也顺理成章地慢慢结束。母亲重新享受到平静而松弛的生活。

在这个故事中,作家详细描述了两个重组家庭子女因维护各自的父母而发生的摩擦、碰撞,尽显婚姻的嫌隙、人际的隔阂以及人性的拉扯。在这桩有关老年人的再婚婚姻中,作家无意去谴责哪个子女或者深陷其中的哪一个人,而是通过一些琐碎事件写出了再婚家庭的纠葛和碰撞。比如崔桑桑会维护她已故母亲的遗物,老崔在子女和再婚妻子之间的周旋和无奈,还有“我”和哥哥筹备的“大战一场”保卫母亲……

《再婚》的结尾,是母亲在婚姻中绕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原地。其实,每个人都没必要和生活拧巴,只要顺着自己的意愿,生活还是会绕回我们之前期待的模样。对于老年人的再婚,作家写出了一种普适性的问题和反思。

《同情》是这本书的第一篇,短小精悍地切开了一个表面光鲜的中年人庆总的隐痛。庆总跟老同学“我”诉苦,怀疑父亲与岳母有染,母亲深陷这个怀疑中去世,父亲和岳母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几乎同时脑出血成为植物人——到底是不是“心灵感应”?庆总和妻子分别照顾两个植物人,却也陷在深深的怀疑中无法自拔。这大概就是中年人既回避不了也无法解决的困境。

这本书的统筹编辑于奎潮评价,人的轻与重,人的孤零与痛楚,人的卑微与卑微的悲欢——韩东执着于对人性中那些看似细枝末节、其他人甚至不屑表达的内容,却由此抓取到了生命的真相与真谛。

那一点恰到好处的荒诞

如今不少作家在小说写作上求新求变,无论是题材还是写法上追求创新和猎奇。这固然是文学创作的可贵尝试,不过并不容易写出成熟圆融的小说作品。韩东固守着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手法,文字波澜不惊,从容不迫,却又能够给读者带来真正阅读的快感。细读《伪装》中的这些小说,作家还能够从现实主义的生活中拎出一些黑色幽默和荒诞——这些荒诞那么恰到好处,一如我们日常所遇到的那样。

《见过鲁迅的人》也是一个精妙的短篇。顾老是见过鲁迅的人,这也是他自己引以为傲的事情。晚年顾老迎娶了新师母,其实新师母也不年轻,但是美到发光。新师母禁止顾老抽烟,顾老戒了抽了五十年的烟,嘴角却一直叼着一根永不点燃的烟。仅两年后,顾老进了医院,抽了一支——确切地说是吃了一支烟之后离世。“我”判断是顾老的身体已经不能适应戒掉尼古丁,却为了新师母不计后果。

小说末尾,“我”忽然想起了鲁迅。顾老见鲁迅的时候应该还是小顾,鲁迅是个烟鬼,会不会自己取出一支烟点上,然后将装烟的听子递给小顾?小顾是不是从那时候开始抽烟的?“我”浮想联翩。不过,一切都结束了,顾老都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一桩古老的事情,蒙着一层荒诞的色彩,又令读者禁不住思索玩味。

生活的荒诞属性在《救母》这一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母亲因为肺癌病入膏肓,晓华为了救母亲,从求医问药转而从精神上寻找救赎。他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尼姑,尼姑告诉他要念《地藏经》母亲才能好;他又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女基督徒,女基督徒告诉他要念《圣经》母亲才能好。尼姑是结过婚的,女基督徒则给他发来艳丽的照片。尽管晓华念诵佛经圣经,却仍无法从生死线上将油尽灯枯的母亲救回。读者会觉得晓华的行为有些可笑、有些荒诞,却也能理解他为人子女的无可奈何。只是,有时候生命的走向,普通人确实只能如眼看着沙子从手中的缝隙漏出去那样,越用力越抓不住。

《猫王》是这部小说集中比较特殊的一篇,这篇小说的视角是一只猫。小说从猫的视角讲述了它和它的孩子们在一个艺术区的生活,以及一个诗人和一个画家与它们的“友情”。后来,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艺术区将被隔壁扩张的饭店占领,猫和艺术家们都将搬离。猫和人一样,为此惆怅。

对于韩东小说的荒诞属性,作家杨殳评价,韩东的小说写尽了日常无可言说的微妙和出离时刻,令人落泪,然而绝非所谓现实主义的“感人”,而是存在的悲和喜令人心中一荡。荒诞由此而来,人生况味尽在其中。

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诗人芦哲峰评价韩东的小说语言干净、节制,控制力强。小说里自带一点诡异、一点神秘和一点冷幽默,特别有吸引力。尤其喜欢看他写知识分子的部分,就像读当代的《儒林外史》,或是看洪尚秀的电影一样,会心,莞尔。

城市里的知识分子,的确是韩东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角色,尤其是中年离异写作者、诗人。但韩东写的不是他们被身份、职业塑造出的模样,而是他们置身于日常琐碎生活之中的种种行状。比如这部小说集中收录的《再婚》中的“我”,也是一名知识分子,其实是自由写作者,韩东主要写的是他“保卫母亲”的一系列行为;《诗会》中的晓华是一名诗人,小说写的是他一边陪伴临终的母亲一边应付诗会的经历。而中篇小说《伪装》,则可以说是勾勒了一幅知识分子群像。

《伪装》这部中篇用来作为这部小说的书名,可见这部小说在书中的重要程度。《伪装》写文艺圈的一段伤心往事,一个天才诗人却把自己伪装成文学青年,一个忧郁的人却把自己伪装成快乐的白痴,这份伪装骗了朋友也骗了他自己。在这个故事中,明月是一名主持人,也是以鲁南为核心的文人圈中的一员。明月在49岁那年跳楼自杀,作为友人,“我”认为明月跳楼的原因是拒绝进入中年。明月离世后,友人们发现了他的诗歌遗稿,惊为天人,犹如当年卡夫卡的朋友在他离世后发现他的作品那样。在这条线索为主的铺陈中,展现了一群知识分子交友、感情、写作的各个切面。

这些很容易让人想到韩东自己的经历。1985年,韩东与于坚创办诗歌杂志《他们》,在诗坛引起巨大反响,也成为第三代诗人崛起的主要标志。1986年在太原举办的“青春诗会”上,韩东结识了翟永明、宋琳、车前子等诗人,夜幕降临时,一帮人浩浩荡荡到迪厅跳舞。诗会结束后他们各奔东西,但通信不断,常常不谈文学、不谈诗歌,只谈生活琐事。

这些像极了如今韩东小说中的那些知识分子,不过他们都已经到了中年。

也有评论家注意到,虽然在南京生活几十年,韩东的作品几乎没有这座城市的印迹。比起其他生活在南京的小说家,比如苏童式的田园风光和旧时宅院,叶兆言的金陵余韵,韩东所执着书写的,只是平庸的城市和琐碎的生活。他用对平常事物的书写唤起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一如生活的真相往往隐藏在“伪装”之下。

记者:徐敏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