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心学

鸣可铭 2024-02-12 12:08:57

01王阳明(图片摘自网路)

王阳明的心学很有名,知晓的人很多,但是由于词语、术语难懂,理解起来却很难。王阳明的心学成于明朝中叶,距今已有五六百年了。它的理论著述使用的是明朝的汉语,与今天我们使用的汉语已有很大不同。这也是从字面上难理解的原因之一。再一个是很少有人把高深的心学用通俗的语言描绘给大家,所以学深悟透不是普通文化素质的民众能够企及的。偶尔见有人把心学讲通俗了,所以领悟也就容易了。

02心学(图片摘自网路)

比如说,“格物致知”是啥?其实格物就是观察事物,致知就是获得认识。那么格物致知就是观察事物获得认知。“格物”这词难理解的原因是现代汉语不这么说了。你直接说“观察事物获得认知”,哪有不明白的?

03格物致知(图片摘自网路)

那么“知行合一”也就不难理解。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识是行动的指南。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不一样,怎样才能从认识上实现社会的统一规范?这就需要“致良知”。致良知就是认识社会的必要的统一规范。人类建立社会规范的目的在于约束人的行为形成和谐统一的社会架构。心学认为良知在人的内心,而不是在天地。这与程朱理学有根本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社会道德规范需要存天理灭人欲。而心学则认为人欲才是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怎样才能转过这个思想的弯?

04知行合一(图片摘自网路)

这个根本就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不想被害吧?那么说你就不要害人。这个向善的天理不就自然浮现出来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就是要人们放弃那些邪念、恶念。实际上这不就是人本身的安全需求?所以说天理不是任何朝代建立的那些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我们内心的需求。这就是心学的精髓。心学倡导的良知就是我们内心的需求。人的生存有各种需求,也就是欲望。包括性欲在内的人的需求,没什么不对。只是这种需求要推广到他人身上。他人在追求自己的需求时如果侵害到我的需求,我自然不会接受。这就是欲望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在人的内心形成,就会自觉的遵行。这就是心学有血有肉的实践,不是晦涩难懂且让人逆反的天理。

05程朱理学(图片摘自网路)

06朱熹(图片摘自网路)

心学是实践论,是不断螺旋上升的实践和认知,而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天理。一个人的实践水平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其行为也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认知也不同,行为也不同。小孩子实践、认知水平低,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年轻人实践、认知水平还不高,与他人发生生活、工作、学习上的摩擦的概率也比较高。被人们常常说成情商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认识到与他人相处的边界,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超越边界,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概率就高了。我们就说这是情商高了。但是不同的人的实践、认知水平提高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通过学习,二十多岁的认知水平有可能超越某些人六七十岁的认知水平。这是教育的成果,是常见的教育现象。所以年龄不是衡量认知水平的标准。实践和领悟是基础,完善的和谐考察体系才是量化的标准。

07情商(图片摘自网路)

其实对于道德规范、和谐考察体系仍旧是较难理解的。我们普通人一般也不理解心学。但是在不自觉的遵循心学的实践、认知之路。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就可以看出心学的领悟程度。和谐程度高的就是心学领悟程度高。

有的人必然会有不同意见了。因为有的人是不断的忍让获得的和谐,这难道是心学追求的理想?当然社会纷繁复杂,有可能有强势、有强权,超越人心的边界,压榨他人的需求。这是一种情商倒挂。你要想想,心学的出发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在家里溺爱孩子,不对他(她)进行正确的教育,是不是在忍让换和谐?这不就是在纵容情商倒挂?那么说社会存在情商倒挂也是必然了。王守仁的心学点到了你的痛点,也揭示了根本的社会规律。你理解到了吗?

心学是门庞大的学问,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能够说透的。只是通俗的说一下自己理解的关键点,有利于更多的人理解心学,并自觉的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和谐且有成就的人生。

1 阅读:81
评论列表
  • 2024-02-12 13:12

    这么说就比较浅显易懂了!!![点赞][点赞][点赞]

    鸣可铭 回复:
    只有浅显易懂,普通人才容易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