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林家铺子》:于蓝紧急救场,经典长镜头却被“一剪没”

香港电影怀旧 2022-08-25 23:01:46

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

比如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祝福》,改编自巴金小说的电影《家》等,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拍摄于1959年的《林家铺子》,作为“迎接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作,同样改编自茅盾的经典同名小说。

影片以民国时期商贩林老板一家人的曲折命运为主线,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层层剥削中批判现实的黑暗。

电影由第三代导演水华执导,谢添、于蓝等影星主演,无论从影片本身还是演员的表演,都代表了当时内地电影的最高成就。

01、一部《白毛女》,促成夏衍和水华的首次合作

《林家铺子》的编剧是著名剧作家夏衍,之所以要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夏衍的一点“私心”。

夏衍先生一生爱好文学,其中小说《林家铺子》更是他的心头之爱,每每读来总是获益良多。

1958年,从事编剧工作多年的夏衍萌生了把《林家铺子》改编成电影的想法,紧接着便开始撰写剧本。

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夏衍保留了原著中林老板的性格特点和身份的复杂性,既有身为小商贩的投机与精明,也有他苦于生计的无奈心酸。

不仅如此,夏衍还考虑到社会和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原著小说里的人物做了修改,其中就包括原著中的林小姐。

原著小说里的林小姐是一个喜爱东洋货,喜欢添置新衣的年轻女孩,人物形象过于扁平,也不符合时代要求。

为了使其立体化,夏衍把林小姐在电影剧本中塑造成了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紧跟时代潮流的进步女青年。

剧本创作完成后,夏衍就开始为他的剧本寻找合适的导演。

最后他看中了北影厂的水华导演,他对水华之前导演的电影《白毛女》印象很深,这部影片也在国外多个电影节斩获大奖,成为观众心中一个时代的经典。

水华看过夏衍创作的剧本之后很感兴趣,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设想,两人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他们的首次合作。

为了真实展现茅盾先生笔下江南水乡的特点,水华导演带着剧组人员走访了很多江南古镇。

经过实地考察,剧组选取了菱湖、乌镇、新市等江南小镇的部分景点,但由于当时拍摄条件的限制,剧组最后只能在北京的新街口搭建出一个江南小镇。

为了还原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导演水华和剧组的美术师池宁一连奋战了好几个日夜,力求从每一个细节来展现江南水乡的风情,连屋里桌子上摆的什么水果也要一一过问。

不仅如此,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水华导演对每个镜头的要求也达到了极致,经常一场戏要反复排练好几遍才正式拍摄,一度造成剧组一天下来只拍了几个镜头。

可就是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让电影每个镜头都很扎实而富有质感。

影片上映之后,正赶上了外国使团来访问中国,当时他们观摩了新中国的很多电影,唯独《林家铺子》让他们看完之后起身鼓掌,连连称赞。

02、夏衍亲笔书信诚邀谢添,“林老板”成银幕经典

在挑选演员的过程中,编剧夏衍首先想到的便是演员谢添,想让他来饰演男一号林老板。

但没想到的是,谢添却拒绝了夏衍的盛情邀请。

在夏衍向谢添发出邀请之后,谢添首先看了电影的剧本,看完之后谢添觉得林老板这个人物形象太过于市侩,不够正面,对于当时的谢添来说并不符合他的接戏标准。

被拒绝的夏衍并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给谢添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夏衍陈述了自己对林老板这一角色的看法,还详细分析了人物特点,指出林老板并不是一个十足意义上的反派,也有其生活的无奈之处。

看过信的谢添被夏衍的诚意所打动,经过慎重的考虑,谢添决定挑战一次自己,接下了林老板这一角色。

在林老板的角色塑造上,谢添尝试了一种新的表演方式:减少表情动作,注重内心情绪的表达。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之前拍摄另一部电影时,一个围观他拍戏的工人无意中给予他的启发。

在那部电影中,谢添饰演了一个生活窘迫的小人物,为了表现出人物生活的艰难,谢添一边诉说着生活的困苦,一边泪流满面,令当时围观的群众感动不已。

拍摄完成后,一个工人跑到谢添跟前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您演得太好了,我们的眼泪都哭干了。

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给了谢添表演上的启发:人的悲伤有千万种,不一定流眼泪才是真正的伤心,内心情绪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林老板的塑造中,谢添减少表情的大幅波动,多利用细小的动作来展示人物内心。

果然,谢添全新的表演方式把人物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演绎得浑然一体,林老板也成为了谢添演艺生涯中最经典的银幕形象之一。

03、于蓝紧急救场,精彩片段被“一剪没”

在电影中除了男主角谢添精彩的表演之外,另一位饰演张寡妇的于蓝也有出色的表现。

与谢添不同,于蓝与张寡妇的缘分竟是“天上掉馅饼”砸中了她。

原来,在所有演员都敲定之后没多久,却发生了一件意外:在电影中饰演张寡妇一角的舒绣文心脏突发疾病,需要住院治疗。

这样一来,张寡妇这一角色便无人来演了,眼看着电影马上开机,水华导演紧急联系了其他演员,最终于蓝被借调到剧组饰演张寡妇。

于蓝的到来解除了剧组的燃眉之急,但此时于蓝的压力却很大,因为紧急借调,前期没有一点准备时间,这让于蓝很不适应。

但是于蓝还是顶住了压力,利用拍摄间隙翻看剧本,琢磨人物,每一场戏于蓝都要做到全情投入,力求完美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

在拍摄林家铺子倒闭那场戏时,于蓝和水华导演商量打算用两个长镜头来拍摄,水华也听取了于蓝的建议。

在这场戏的拍摄过程中,于蓝每一次都全情投入泪流满面,声情并茂地表现出了张寡妇的悲痛之情,拍摄完毕后,导演与现场的工作人员都被于蓝的精湛演技深深感动。

不过在影片剪辑的过程中,水华导演为了整体的效果,并没有完整地使用这两个长镜头,只是选取了很小一部分,这也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大遗憾。

时光荏苒,包括导演和两位男女主角在内,大多数主创人员都已经离开人世。

但经典的电影永不过时,仍然值得我们一再回味,追忆一代电影人的青春岁月。(撰文:皮皮虾)

0 阅读:19

香港电影怀旧

简介:分享经典香港电影,推荐那些年全民回忆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