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能取得胜利,粟裕担当头功,为何晚年他再不愿提这场仗?

南书房 2024-06-18 16:51:32

1949年年初,当参谋将淮海战役大胜的电文,拿给毛主席时,毛主席看后递给朱德等人微笑道:“朱老总,少奇,淮海战役胜利了,此战,粟裕同志打得漂亮啊,依我看,粟裕当为此战首功啊!”

朱德、刘少奇纷纷点头同意。

后世诸多研究淮海战役的历史资料都显示,淮海战役可谓是粟裕一生中最为高光一战,然而,令人万分疑惑的是,对于淮海战役,粟裕回忆录中却只字未提。

一、一场历史意义极其重大的战役

1948年11月6日,影响中国革命走向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唯一一场以少胜多的决战,此战,对于我党来说,实在是意义重大。

这一战,邓小平、刘伯承、粟裕等人指挥华野、中野,以60万人,打赢了国民党80万大军,最为关键的是,这80万人都是蒋介石最精锐的主力兵团,淮海战役一战,蒋介石麾下最会打仗的名将,不是死,就是被俘,例如对蒋介石忠诚无比的黄百韬身亡。

杜聿明、黄维等几位国民党名将被俘,这一战之后,蒋介石嫡系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

也正是淮海战役之后,大势已去的蒋介石被逼下野,试想一下,要是这些主力还在,李宗仁怎么可能上位。

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共双方胜负基本分出,一些历史学家指出,淮海战役的大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津战役,傅作义在天津被解放后,虽然内心深处已经 有了和平起义的想法,可是这种想法尚在摇摆之中。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不但傅作义下定决心和平起义,就是在北平城内的蒋介石几个手握重兵的中央军将领,也开始接受和平起义。

客观地说,如果当时傅作义麾下的几个中央军军长师长,要顽抗到底,傅作义要促成和平起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从多方面来看,淮海战役都是一场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大胜。

二、粟裕是首功之臣吗?

而对于淮海战役的胜利,毛主席认为粟裕是首功之臣,的确不是因为对粟裕的偏爱,而是历史事实。

首先,淮海战役是粟裕首先提出来的,1948年9月,在济南解放后,粟裕就给毛主席发电,提出了“小淮海战役”的战略设想。

粟裕在电文中指出,以解放军目前之军力,以及城市攻坚能力,大兵团作战能力,我军已经具备了和国民党决战的实力。

粟裕继续分析到,此后,我军的战略目标,应该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越早和国民党决战,解放战争就越早结束。某种意义上说,是粟裕将军促成了毛主席打淮海战役。

其次,原本我军制定的战略计划中,淮海战役是于11月8日打响,然而在探查到杜聿明可能执行向徐州西南撤退计划后,粟裕果断向毛主席紧急发报,请求淮海战役提前到11月6日。

应该来说,粟裕提前两天,是关键的,不得不说,杜聿明的确是国民党内部一位名将,如果国民党真的执行杜聿明的计划,淮海战役绝对不可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战果,而粟裕提前两天开战,则打乱了杜聿明的全部部署。

最后,淮海战役的最高负责人虽然是前委书记邓小平,可是粟裕却是这场战役最重要的军事指挥官,粟裕指挥的华野十几个纵队,承担了最重要、最艰苦的作战任务,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大多数都是被华野歼灭的。

因此,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说,粟裕都是淮海战役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也正是淮海战役之后,粟裕成为世界名将,谈到粟裕,人们往往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淮海战役。此战成就了粟裕“大兵团作战战神”的美名。

三、粟裕回忆录没有淮海战役内容

按照常理来说,写回忆录时,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自己最辉煌的一战。那么,为何粟裕相关回忆录没有出现淮海战役的内容呢?

1976年,粟裕病情有所缓解之后,他提出想给后人留下一部回忆录。

由于经常头疼等缘故,粟裕单独撰写回忆录是不可能的,因此,粟裕写回忆录,只能自己口述,然后由妻子楚青和工作人员,去撰写,去查找各种资料。

1984年2月,还没等粟裕回忆录撰写成功,粟裕就因病去世了。临终前,粟裕一个遗愿就是希望妻子楚青,可以完成自己回忆录。

2月25日,楚青在和工作人员的一次会议中,明确指出,不管如何困难,一定要完成粟裕回忆录。

1988年,40万字的粟裕回忆录正式出版。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本回忆录中,居然没有写淮海战役的内容。

对此,一位老同志不解地问道:“楚青同志,为何粟裕这本回忆录,没有出现淮海战役内容呢?”

楚青脸上露出一丝丝悲痛道:“粟裕说淮海战役的书、文章、电影,他都不想接触。”

实际上,粟裕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淮海战役虽然胜利了,但是我军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伤亡人数高达十三四万人,有资料显示,在战斗最紧张时,为了补充兵员不足,国民党俘虏的士兵当天俘虏,几天后就被整编进我军,继续参加战斗。

粟裕一直是一个爱兵如子的名将,对于如此之大的伤亡,粟裕内心深处一直觉得愧疚,他不愿意在回忆录中提及这场战斗,正是因为对烈士们的愧疚。

其二,粟裕是一个非常谦逊、低调的将领。淮海战役之后,粟裕从来没有说自己是第一功臣,在他看来,邓小平同志是总指挥,这场胜利是全体将士共同奋战的结果,更是五百多万民众支援的结果。

另外,粟裕始终是一个低调的人,解放战争时期,陈毅调到中野任职后,毛主席有意让粟裕担任华野司令员。

然而,粟裕却拒绝了,并多次向毛主席发电,粟裕指出,陈毅同志可以去中野工作,不过陈毅需要继续担任华野司令员,有陈毅同志在,华野上下才会军心凝固,大家才会主心骨。

在粟裕内心深处,他一直认为,他只是参与了淮海战役,这场战役是千千万万战士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党中央批准和指示下,后来,楚青在粟裕回忆录中加上了粟裕指挥淮海战役相关内容,2007年,全新的粟裕回忆录重新出版,一位老同志看完后,感慨地说道:“这是我党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本实事求是的回忆录。”

2 阅读:81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