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丛书”的译介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8-10 09:01:2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是近代中国为寻求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从各个渠道向国人译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并迅速将这些理论组织化、系统化。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和手段,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和发展。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党内能直接看外国书的人很少,凡能直接看外国书的人,首先要翻译马、恩、列、斯的著作,翻译苏联先进的东西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东西。”可以说,翻译文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初始形态。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非单纯的理论复制与嫁接,而是一个选择、理解和不断阐释的过程。

“新青年丛书”是1920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宣传上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中共最早的出版机构新青年社印行,既是中国红色出版事业的第一批图书,也是中国人民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时,曾广泛比较各家学说之明证。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新青年社开始有组织、有选择、有目的地译介有关欧洲社会党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文本,进而转变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理论阐释。“新青年丛书”述及多个欧洲社会主义流派的学说,从其题材与内容看,当时的理论宣传已摆脱了对日本学者的依赖,转而关注欧美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者的理论著作。

“新青年丛书”在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主要得益于其大众化的话语和通俗化的笔法。丛书译者由于受到《新青年》杂志翻译理念的影响,摈弃晚清流行的文言意译,或杂糅文言文、白话文的方式,选用白话语言表达,并采取受众优先和直译的翻译策略。这反映出丛书译者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上坚持大众化、在地化的翻译方针。如在翻译“对等词”的使用方面,中国早期的翻译由于受日语影响,多将“压迫”(repress)译为“压制”。李季在《社会主义史》译文中使用过“压制”,但随即改用“压迫”。他写道:“当竞争中所不能免的压迫出现的时候,又将工人逐出工场,这是于资本家很有利益的。”这无疑增强了语词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得革命斗争行动的指向愈发明显。

“新青年丛书”是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文本,展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信息吸收、思想认知到心态转变的积极态度。正是由于陈独秀、李季等人把上海新青年社作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开始有选择、有组织地译介有关欧洲社会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文本,进而逐渐转变到译介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才能逐渐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百年经典著作编译事业也由此打下良好基础。

“新青年丛书”展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译书志业的初心和关怀所在,是彼时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知识文本,具有独特的历史贡献:其一是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著作;其二是为后来中共领导人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并制定正确的革命方略提供了思路。而《新青年》与《国民日报·觉悟》的读者、李大钊主持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毛泽东参与的文化书社,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本人都成为阅读“新青年丛书”的重要群体。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又陆续翻译出版了更多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共产主义ABC》《资本论》《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史观解说》《共产党的出发点》《国家与革命》等。这些翻译文本无疑带来了知识分子读书世界的转变,并且促进了革命意识向革命行动的转化。

总而言之,以“新青年丛书”为代表开启的百年经典文本编译事业,见证了早期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真理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深化认识、精益求精的历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训茜

(摘编自《理论与评论》2021年第2期,原题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译介与传播——基于“新青年丛书”的研究(1920—1921)》)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0 阅读:1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