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师的第一王牌:沃尔特·克尼普「原创首发」

大成谈历史 2023-02-24 11:35:01

1909年12月13日,沃尔特·克尼普(Walter Kniep)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劳加伦(现洛伦岑),父亲弗朗兹·克尼普(Franz Kniep)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中学毕业后,克尼普在勃兰登堡的警察学校接受了一年的训练,1930年,他进入到柏林的警察部门工作,然后,一直到1934年2月,在埃勒旺根政治准备区成立以前,克尼普都是一名警察。

克尼普自愿加入党卫队组织,在不伦瑞克参加了军事训练及培训,然后正式加入武装党卫队,时间是1936年4月20日。他最初是在“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高炮部队中服役。1940年6月3日,克尼普在西线战役中赢得了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

一、最勇敢的连长

转战到东线之后,克尼普调动到"帝国"师的"元首"装甲掷弹兵团第2步兵营第3连任连长。1941年7月22日,他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然后在作战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1941年11月15日,克尼普赢得了德意志金质十字勋章的殊荣。

"帝国"师师长维尔赫姆·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在推荐信里洋洋洒洒地写道了一大段的理由,把这位"帝国"师第一号王牌的作战事迹给记叙了出来:

“党卫队一级突击中队长克尼普表现出了特别的英勇精神和作为炮兵连连长的职责担当。克尼普队长是我师"元首"团第3连的连长,在他的连里,克尼普队长始终是个人勇敢的典范。除了尽职履责之外,他谨慎行事,把连队也带领得很好。

4月27日,叶利尼亚(Jelnja)的激烈战斗中,克尼普的连突袭了潘泰列夫(Panteleff)以西的高地,进攻进行如此之迅猛,以至于刚要用团级单位来占领高地的苏军是显得反应慢多了的。第3连用机枪把苏军压制了下去,因为这个高地对于整个叶利尼亚战役来说至关重要,肯尼普与他的连配合兄弟部队向东扩大了防御空间。克尼普是整个连队防御战的灵魂。尽管第3连的防御宽度在不断加大,他们遭到的火炮覆盖依然是最多的,但克尼普却始终顽强地坚守着阵地。

从苏军对高地争夺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看出该阵地的意义,苏军派出了他们可以组合的所有武器,并动用坦克支援了这些进攻。在苏军到达了手榴弹攻击的范围之内,或在某些防线处甚至冲破我方的防御后,克尼普义无反顾地出现了,他恢复了局势,第3连在克尼普队长的精心指挥下保住了阵地,并给苏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在1941年8月7日晚上,马科西恩(Makoshin)的桥头堡被扩大了。第3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成功地与在南岸对苏军施压的装甲部队建立了联系。克尼普队长作为连长,身先士卒,义无反顾地率部穿越了杰斯纳河,打通了被苏军占据的,银行密集的库塞尔(Kussel)地区。

8月12日,当时全营是作为师级预备队,第3连被派往填补团级单位之间过宽的结合部。在"德意志"团和第15步兵师之间,苏军已经渗透在其间,并在利用茂密的灌木丛中占据着有利地形,打算要顽强固守。精力充沛的克尼普队长充满胆识地指挥连队,通过近距离战斗,清除了森林中苏军。

8月20日,克尼普队长在罗姆内(Romny)的战斗中也表现得很是英勇、人性化,慎战的领导才华。他授命率部发起夜间袭击,克尼普亲率突击队冲入村庄,在近战中用手榴弹将守敌清除,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他的连队在普斯托韦图托卡南部击溃了苏军,然后将其封堵在东方。

几天之后,在索萨库诺沃(Ssakunowo)村的战斗中,克尼普队长再一次站在全连的最前列,他们清除了本区域中的苏军,使其无法发挥兵力上的优势。随后,展开大规模的反击,在克尼普队长的指挥下,苏军在第3连的防御阵地前一次又一次地被击退。

总而言之,克尼普队长是一位模范的连长,他永远是军人职责和军官表率的典范。"元首"团第1营的官兵都认为克尼普队长值得获得德意志金质十字勋章。"

"元首"团团长奥拓·库姆(Otto Kumm,)对此表示认同,"克尼普是我团最勇敢的连长之一。 通过个人表率,他赋予了全连一种不可战胜的豪气,尤其是在叶利尼亚(Jelnja)突出部激烈的防御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第3连坚守着最危险的区域并承受着最猛烈的炮火覆盖。

在沿着洛斯海斯卡(Noshaisk)以南的高速公路发动的进攻中,克尼普是第一个在敌军猛烈的火力下穿越乌萨特(Ushat)河的人,他拆除了桥上的炸药,使这座桥免于被破坏。由于他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来的勇气,他获得了最高级别的认可。"

克尼普在11月7日的作战中受伤,头部和肩膀受重伤,人们对他是否能重返前线服役深感怀疑。为他申请的德意志金质十字勋章在11月15日被批准,克尼普是“帝国”师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军人。

二、装甲王牌少校

1942年10月,克尼普被任命为"帝国"师第2突击特种营的营长;1943年4月20日,他晋升军衔为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

在1943年7月5日到1944年1月17日的这一段时间里,克尼普的部队声称,以损失2辆"三突"的代价,摧毁了大约129辆苏军坦克。因为这些战绩,克尼普被授予了骑士十字勋章。

在突破别尔哥罗德北部的敌军阵地之后,克尼普的突击炮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7月8日,当时该师承担着掩护党卫队第2装甲军向东突进的重任,同时,该师的装甲部队将向西方发动突击,摧毁阻碍前进道路上的苏军抵抗力量。"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则是从他们的侧翼发起进攻。

清晨,苏军以强大的步兵和坦克混合部队向“元首”团的位置发起进攻,他们的目标是发起决定性的反击,以夺回在前一天失去的加里宁附近的制高点,这样将切断"帝国"师和整个科尔普斯地区德军的补给线。空中侦察报告说发现了大集群的苏军坦克群,后来的观察证实有170辆之多。

在"元首"团突击炮兵营和" 元首" 掷弹兵团之间有一个其他的营,第3连当时是作为师级预备队。苏军步兵与坦克在攻入德军防线之后脱节了,第一波的装甲部队已经越过了德军阵地,突入纵深达到9公里左右。

此时,"帝国"师的几乎所有线通信都已经中断。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之下,克尼普二级大队长主动决定召集友军的军官来商议,尽管两个人都已经在进行艰苦的防御战,他们还是想办法把部队集结到后方,克尼普亲自带队,领着这支重装甲组成的拳头部队向苏军发起反击。

在随后数小时的激烈战斗中,克尼普一直处于他的突击炮营的矛尖,他们击溃了敌人。克尼普的突击炮兵营摧毁了51辆敌方坦克,自身仅损失一辆,而克尼普的战车摧毁了5辆。

通过这一果断而激进的行动及时摧毁了苏军的装甲突破。他们的行动还确保了剩余的敌方坦克群的大部分被该师的其他步兵反坦克武器所摧毁。最终,装备着近距离战斗武器的党卫队掷弹兵还歼灭了大批潜入的苏军步兵,其中克尼普的榜样力量不容小觑的,他把战场激发成为一种真正的狩猎模式。在这场战斗中,德军共计摧毁92辆苏军坦克。

为了利用好克尼普取得的战术成功,"帝国"师随后发起了全线反攻,大大改善整个战线的态势。7月9日"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也展开了反击,既避免了损失,也节约了弹药和燃料。

克尼普二级突击队大队长是一位勇敢,果断,尽职的突击炮单位的指挥官,他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位运用突击炮的大师,能以最小的损失给敌军造成最大的损失。他对"帝国"师的成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而且避免了人员和物资上太大的损失。

三、“铁手骑士”殒命在登陆日之前

1943年秋,党卫队第17"古兹·冯·伯利辛根"掷弹兵师在法国建立。因为该师是作为战略预备队,但德军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无论在境内还是境外都无法招募到足够的兵员,该师组建初期只得从其他单位抽调业务精英,计划招募两个掷弹兵团、一个炮兵团,沃尔特·克尼普当时就被抽调任命为该师的临时负责人(任团长)。

“古兹·冯·伯利辛根“装甲掷弹师其名称是取自德国16世纪著名的雇佣兵指挥官——“铁手骑士”伯利辛根,而沃尔特·克尼普本是"帝国"师的排前列的明星指挥官,转到党卫队第17"古兹·冯·伯利辛根"师,在其师史上变得有相当份量,堪称为现实版的“铁手骑士”。

第17师的兵员成分极为复杂,包括了大量巴尔干地区的德国人后裔和法国的志愿兵,1944年4月22日,沃尔特·克尼普在法国图瓦斯(Thouars)的一次事故中丧生,年仅34岁。

在训练中,克尼普被一名士兵卸下的卢格手枪意外地射中了,而另一种说法是,他在演习中被误导的炮火给击中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其实,应该都是可以避免的。

人们在见到克尼普的遗体时,他的下巴-喉咙-脖子等部位都被纱布包着,应该是被金属穿透导致的死亡。

“铁手骑士”的代言人,“帝国”师的第一位王牌 沃尔特·克尼普(Walter Kniep)就这么地殒命了,两个月之后,诺曼底登陆才正式开打,党卫队第17"古兹·冯·伯利辛根"掷弹兵师将开赴前线。

(居中)旗队长海因里希·舒尔德(Hinrich Schuldt )和他的副手二级突击队大队长雅各布·基克(Jacob Kick),及(左边)一级突击队中队长沃尔特·克尼普(Walter Kniep)

(原创不易,本文系 彭志文原创 编撰,转载请署名,谢谢~)

0 阅读:20

大成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