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诗人张琦:诗不仅是生活的构成,本身也是生活方式

新黄河 2024-06-25 21:10:51

6月22日,作为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的重要议程,顶度诗歌奖颁奖典礼于济南章丘明水古城举行。经评委会慎重评审,2024顶度诗歌奖共评选出青年诗歌奖1名,入围奖3名;高校诗歌入围奖4名,高校诗歌奖空缺。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张琦获得了此次顶度诗歌奖高校诗歌入围奖。出生于1994年的张琦,是河北保定人,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在广东媒体担任文化记者和研究员。清照诗歌艺术节期间,新黄河记者专访了张琦。

记者:您觉得诗歌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诗不仅是生活的构成,本身也是生活方式。在逐渐确定自己写诗后,我已经感觉到诗和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直觉无法脱离,诗是记录和调适自我和情绪、直觉,与日常缠斗中最后的、唯一的媒介。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诗歌创作的,是有什么契机?

我和诗接触很早,读小学的时候,有家人已经在写诗,会读到一些读者来信。自己开始写一些文本(词语、句子),是在大学后,一开始是无意识的行为,不知道这是诗。只是感觉到,遇到一些情绪驳杂、诡谲的异质性时刻,会出现一些需要输出的东西,它们以文本的形式出现。意识到自己写的东西接近于诗,是今年的事情。

记者:对于此次获得顶度诗歌奖是什么感受?接下来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很意外和惊喜,谢谢主办方和各位评委老师。我以前没有参与过诗歌生态的活动,这次来济南,给了我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比如能够遇到许多倾心交谈的朋友、悉心指导的老师。对我来说,这次获奖,是我已经站在写诗的开端的再次确认。但创作方向还是不确认的,自己一个人没办法确认,希望能和往后的日常生活、复杂情绪和新涌现的词语共同探索。

记者:此次清照诗歌艺术节的举办,是高规格、高水平的,您觉得在李清照故里举办这种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诗歌节的举办,为诗人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城市空间。我自己的体验是,有种时空交错的幻觉,我们不仅在互相交流,也和古代的诗人在交流。对城市来说,是一种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建设。

记者:济南被誉为诗城词都,能谈谈您对济南的印象吗?

济南最早是出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城市,在我那时印象里,济南是当代城市里很文学化的,也是北方城市里很南方化的。济南承载着我一部分对文学和南方的想象。这次很幸运来到明水古城,一部分想象被证实。新感受到的是稳重工整又不失柔情的城市气质,对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很有趣。

高校诗歌奖·入围奖张琦颁奖词

执笔人:姜涛

张琦的诗,初读波澜不惊,似乎主要依托个人生活的实感,或取材流动的城乡现场。这种偏重日常生活的写作,本是当代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也容易流于感伤、琐屑。好在张琦的写作没有沾染这样的习气,只是葆有日常诗歌素朴、微妙和耐读的特点,能于平淡中有所洞察,甚至翻转至更宏阔的层面。比如,写个人的普通心绪,却因看到众生的队列,感受“无数个愿望的洪流”推动此刻“我”的生成,结果意外松动了个人的感知结构,联动起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他人。另外,他的句子写得比较松弛,却毫不松懈,暗含了一种内在整饬、一种因隐忍和对称带来的紧张感,这表明写作的主体意识没有淹没于经验,而是高度活跃,一直清晰在场。正是这样一些说得清或说不清的好处,让他的这组短诗,始终保留在评委的视野里,一直留到了最后。

相关报道

如泉涌·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在章丘明水古城启幕

记者:刘瑞祥 校对:高新 编辑:刘梅梅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