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24-06-05 11:10:22

文丨本报评论员

“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们党对就业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深刻把握,为促进新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犹如舟水相依、互动共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源头活水。解决就业问题,既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也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就业扩容提质,根本上要靠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形成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就业是发展之基、财富之源,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有利于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厚植发展的潜力和动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就业扩容提质,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汇聚力量。要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考虑,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坚持经济发展与就业战略同步谋划。更加突出就业政策和各方面政策的协同联动,按照合理确定财政、货币政策取向,加强产业、投资、消费政策协同,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教育等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提高发展对就业的带动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确保实现协同联动、同向发力。

产业兴则就业稳。要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发展,结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形成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就业带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创造大量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附加值的岗位,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充分就业需求。

健全就业产业协同联动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的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充分考虑就业因素,创造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加稳定的就业岗位。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产业升级趋势和技术变革前沿,深化产教融合、工学一体,“专业围着产业转、教育围着生产转”,大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企业在则岗位足。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发展“青山常在”,就业岗位就“绿水常流”。要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承载数亿人就业创业的基础性作用,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推动重点企业用工服务向中小企业延伸,激励更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吸纳就业。发挥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和职业培训的政策效力,用好资金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社会保险费缓缴等政策杠杆,推动精准落实、公平普惠、高效直达,不断释放政策促就业红利。

新业态新职业方兴未艾、前景广阔,蕴含着很大增长潜能和无限就业机会。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涌现出移动出行、网络零售、互联网医疗等大量新兴就业形态和网络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新职业,为就业打开新空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进一步增强从业者的职业归属感,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着眼产业发展前沿,紧贴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银发经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等蕴含带动的新岗位、形成的新工作形态,及时跟进措施,提高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

征程万里风帆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要始终牢记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动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进百姓的民生福祉,努力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编辑丨邱曼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