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16千米!外媒找到嫦娥六号弊端:存在技术缺陷,着陆精度太差

科普大 2024-06-09 09:09:57

嫦娥六号已经完成了月背取样,就等着6月下旬返回地球了。

没想到在嫦娥六号又接连创造历史的时刻,外国媒体又找到了“黑”的地方。

按照外媒的说法,嫦娥六号虽然成功了,但并不是那么成功!

因为嫦娥六号着陆时有误差!而且还是一个不小的误差!

那么嫦娥六号到底出现怎样误差?真的是激素有问题吗?

接下来的内容,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1. 嫦娥六号着陆时的16千米误差

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说起来很多外媒,也是赞扬声一片。

其中以法国和意大利媒体最为兴奋,毕竟嫦娥六号上有这两个国家的载荷。

但是也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毕竟有些人看问题角度刁钻,专门是“为黑而黑”,比如说嫦娥六号的着陆点问题,有些“外国黑子”就找到了角度,按照预定着陆地点来看,嫦娥六号确实偏离了,距离预定坐标,整整差出16.7千米的距离!

看到这样大的误差,“外国黑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因为中国航天技术不行,所以才会导致如此大的误差。

换句话说,嫦娥六号成功着陆都是偶然,着陆精准度方面出现如此大问题,这就是最大的实证!

不得不说,能够说出这样的言论的媒体,真的缺乏基本航天知识,这些人真正做到了“睁眼说瞎话”!

话说嫦娥六号开始靠近月球地表时,就已经开启了可变推力发动机,这个时候的嫦娥六号在距离月球很近的上空进行绕月飞行,同时进行飞行姿态调整。

这个过程中,嫦娥六号一方面逐渐调整下降高度,另一方面寻找合适的降落地点,换句话说,原本嫦娥六号的预定坐标,只不过是一个参考坐标。

嫦娥六号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找到一块平整的着陆点,实现顺利着陆才是最终目的,所以说嫦娥六号的着陆点,只要在艾特肯盆地区域中就是成功。

显然“外国黑子”看不到这一点,或许说是他们不愿意看到,于是硬是把主动寻找着陆地点,这么“智能化”的事情,硬是说成了着陆偏差。

2. 嫦娥六挖土有多难?

嫦娥六号已经完成了月背采样,也就是“挖土”,看起来不到48小时就完成任务,但实际上过程却非常复杂。

按照月壤深度不同,嫦娥六号共设计了三种“挖土”模式,一种是为表层月壤设计,这种月壤最好挖,毕竟月球就是被这样一层表层月壤覆盖着,所以只需要机械臂拿着取样管“挖土”即可。

第二种是为次表层月壤设计,表层月壤下面的就是次表层,因为需要拨开表层月壤,所以嫦娥六号有一个专门设计小勺子。

第三种就是深层月壤,嫦娥六号需要挖出两米深月壤,这样一来就需要钻头配合,钻头打洞,随即将样品打包装进一个特殊容器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完成“挖土”大计了。

从这三种“挖土”模式来看,显然最后一种最为耗时耗力,这也是嫦娥六号“挖土”需要48小时的主要原因!

“挖土”结束以后,接下来就是上升器升空,与月球轨道飞行器对接,然后再返回地球。

3. 中国的星体取样任务还在继续中

嫦娥六号在艾特肯盆地进行采样难度极高,不过咱们已经顺利完成了。

想来后续的返回地球,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除此之外,中国未来还将实现小行星采样计划,以及火星采样计划。

其中最先执行的,将会是预计在2026年发射的小行星采样计划,现阶段只有日本和美国,进行过小行星探测和取样,如果咱们国家完成了,就会是全球第三个探测小行星并取样带回的国家。

而火星取样,则是在2031年左右,从NASA的时间表来看,至少要比美国领先9年。

这也意味着,我国会成为全球第一个火星取样返回到国家。

从这些采样计划能够看出,中国的航天计划具有连贯性,并且在逐渐增加难度。

而这样的采样计划,就连美国,现在也很难做到。

所以美国的不少盟友,都希望可以和中国搞航天合作,例如这一次欧洲载荷搭着嫦娥六号的快车,就是中欧航天领域的一次完美合作。

随着美国很多航天计划都陷入困境,甚至是“夭折”,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国家转向中国航天,而促进国际合作,也是中国航天未来要做的事情,因为随着航天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自然是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实现最终的“共赢”。

那么朋友们,您对此如何看待?欢迎留言分享!

0 阅读:0

科普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