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蒋介石多次致电让刘文辉炸桥,为何刘文辉坚持不炸?

史新说 2024-05-31 08:16:26

“长征”看似是一场大迁移,但事实上就是几方势力的角逐,如果所有人都一门心思的针对红军,那红军面前的机会将非常渺茫。

但是,国军几方势力却从不是铁板一块,在配合作战方面,也就给了红军太多的机会。配合作战不利,成为了国军内部的一大特色,这个特色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都没能改善。

即便蒋介石当时在名义上已经统一了全国,但事实上,他也仅仅是用手段将全国各个军阀短暂的拼接到了一起。

各地的军阀虽然通电支持蒋介石,但是私下却都还是各自的土皇帝,对于蒋介石的命令也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启了战略大迁移,红军在前面跑,蒋介石的中央军在后面追,而且还调集各方势力在前面拦截,大有一副消灭红军的态势。

但实际上,蒋介石也是为了借助于围剿红军,将自己的部队开到各个军阀的地盘,从而为更好的控制各地打下基础。

蒋介石的中央军可以以围剿红军的借口,向任何一个地方调动部队,这对于地方的军阀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的军阀内心有一个想法,要么围堵红军不要进入自己的地盘,要么能够创造各种机会礼送出境,这对于他们来说,又不用耗费财力,又能够求得安稳,这是一个好选择。

刘文辉也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接到了蒋介石围堵消灭红军的命令。当红军行军到了大渡河处,蒋介石立刻捕捉到了战机,他认为这是逼迫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机会。

要想渡过大运河,在安顺场强渡是个好机会,但是刘文辉已经把船都收缴了起来,红军找了半天,也就只找到了一艘小船。

也就是靠着这艘小船,强渡过去了十来个红军,但要是靠着这艘小船强渡,那么红军这些人就都得交代到这里。

双方都发现,离着安顺场320公里的泸定桥是一个机会,蒋介石也发现了这一点,一直致电催促刘文辉炸掉泸定桥,用以彻底阻断红军的逃跑之路。

但是,刘文辉却没有执行,而是仅仅派人将桥上的木板收走,在桥的另一端做好了防御工事。按照原则来讲,桥面没有木板,对面又有重机枪防守,红军根本不可能过河。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让红军创造了一个“飞夺泸定桥”的神话,顺利的从刘文辉的防区经过。

那么,为何刘文辉坚持不炸桥,从而让红军溜之大吉了?前文也介绍过,让红军顺利从防区溜之大吉,原本也是对这些地方军阀来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好结果。

其次,也是刘文辉懂得一个围军必缺的道理,他不想红军在他的境内和他拼命,对于他来说,这种消耗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让蒋介石渔翁得利。

因此,他觉得这个只有十三根铁链的泸定桥,就是吸引红军逃生的关键点所在。

最后,那就是泸定桥着实难以修复,除了红军要过,他们自己更需要这座桥来生活。这座桥建于清朝时期,是一项大工程,一旦他将桥炸毁,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他们自己的生产生活。

红军也会因此留在自己境内,后面的日子,就算是想安生,恐怕也过不安生。在这几个条件下,刘文辉才选择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坚持不炸泸定桥。

也就是这样,红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进而一步步发展壮大,最后夺取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0 阅读:362

史新说

简介:旧的历史新的解说,和我一起畅游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