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恐怖病毒排行榜单,天花排第一

执笔写 2022-09-10 13:42:17

愿这个世界少一些病毒和痛苦,愿这个世界多一些和平和安康.

天花病毒

天花刚开始也许只是家畜身上一种相对无害的痘病毒,经过逐渐进化和适应后才形成了天花这种人类疾病。而在往后,人们逐渐发现了类似牛痘感染人类的偶然情况。天花这种致命的适应过程可能发生在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之后,人们开始驯养新的动物,并和动物生活在一起,而且常常就在同一所房。天花也可能起源于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这就像今天中非地区的少数人被猴痘感染一样。常见的病毒是大天花病毒,大天花是天花的一种,也是痘病毒的一种。除大天花外天花还分为中天花和小天花。大天花、中天花和小天花的病症完全相同,传染方式也一模一样。它们的区别在于感染大天花的患者大约25%都会死亡,中天花的致命率约为12%,而感染小天花的只有1%有生命危险。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时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不等, 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埃博拉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病毒之一,比艾滋病病毒还要可怕得多。 病毒一旦入侵人体,医学治疗的速度就很难赶上病毒攻击人体的速度。它较强的传染性和最高达90%的病死率,如未及时防控很容易让疫情大规模爆发,所以埃博拉也被称为最致命的病毒之一。

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非典病毒

SARS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β属B亚群冠状病毒。 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有囊膜,外周有冠状排列的纤突,分布于细胞浆中,呈圆形,病毒直径在80~120nm之间。在广州地区和北京地区的尸解肺组织标本感染的Vero-E6细胞中均查见大量的病毒颗粒,多呈圆形,直径在80nm左右。病毒颗粒主要分布在胞浆的内质网池、胞浆空泡内和细胞外,多聚集成堆。感染病毒的细胞可见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嵴溶解,细胞核染色质凝聚,边集。

HIV病毒

艾滋病(AIDS)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即艾滋病病毒。HIV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可引起人类细胞免疫功能损害、缺陷,导致一系列致病菌感染和罕见肿瘤的发生,传染快,病死率高。2022年2月3日,《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指出,牛津大学大数据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荷兰发现了一种新的、高毒性的HIV病毒株,VB突变株的毒力更强、更具传染性。

HIV病毒对辅助T淋巴细胞(Th细胞)有特别的亲和力,也就是说Th细胞是HIV病毒的靶细胞。在正常的免疫应答过程中,Th细胞同特定抗原的降解物结合,并释放出能刺激其他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因子。HIV病毒一旦进入Th细胞,便迅速地开始复制周期,利用逆转录酶以mR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中介物,并整合到寄主染色体基因组DNA上,被感染的寄主细胞便难以被免疫系统所识别,从而免受攻击,成为永久的组成部分。HIV病毒还可以感染其他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但这些细胞产生的病毒量很少。

马尔堡病毒

马尔堡病毒,是以西德城市马尔堡而命名,又称绿猴病病毒,绿猴因子、马尔、马堡病毒等,是一种致命性病毒,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源。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有关,亦是同样源自非洲乌干达及肯尼亚一带,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通疾病。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但病毒始终来源不明。马尔堡病毒可以通过体液,包括血液、排泄物、唾液及呕吐物传播。对于这种具高度传染能力,而同时致命的疾病,目前没有任何疫苗或医治的方法。病患者病状为发高烧,腹泻、呕吐,身体各孔穴严重出血。通常病发后一周死亡。病发死亡率为25%~100%。2004年10月起,马尔堡病毒在非洲安哥拉爆发,至2005年7月才平息,超过300人病发身亡。据美国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数字,2005年内,病症个案以每天3%速度增加。这次爆发的发病死亡率维持高达10%,首五个月更高达20%。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原称人感染猪流感,为避免“猪流感”一词对人们的误导,2009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宣布,一致同意使用H1N1型流感指代当时疫情,并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H1N1指代病毒表面的糖蛋白。H代表红细胞凝集素,共有1-16个类型,N代表神经氨酸苷酶,共有1-9种类型,此病毒H和N均是1型,因此称为H1N1。中国卫生部门则相继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截至2010年3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2.7余万例,其中境内感染12.6万例,境外输入1228例;死亡病例800例。2009年,H1N1流感在美国大面积爆发,并蔓延到214个国家和地区,导致近20万人死亡。

甲型H1N1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其遗传物质为RN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 nm~120 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 和M2蛋白。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 呈螺旋状对称, 直径为10nm。猪流感病毒为单股负链RNA 病毒,基因组约为13.6 kb,由大小不等的8 个独立片段组成。尽管不同亚型之间可以组成很多种流感病毒血清型,但是可造成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的血清型主要有H1N1、H1N2 和H3N2。

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种有包膜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S 3个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病毒性疾病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当地时间2021年6月7日,美国密歇根州确认首例汉坦病毒感染者。

肝炎病毒

人类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病毒之分。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酸为单链RNA。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外壳结构,外层相当一般病毒的包膜,核酸为双链DNA。除乙型肝炎病毒遗传物质为双链DNA外,其他类型病毒均为单链RNA。除了甲型和戊型病毒为通过肠道感染外,其他类型病毒均通过密切接触、血液和注射方式传播。

登革热病毒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中的一个血清型亚群,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引起登革热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中的一个血清型亚群,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较小,约17~25nm,依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异。其中2型传播最广泛,各型病毒间抗原性有交叉,与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也有部分抗原相同。病毒在蚊体内以及白纹伊蚊传代细胞(C6/36细胞)、猴肾、地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能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等媒介昆虫传播,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丛林中的灵长类是维护病毒在自然界循环的动物宿主。将发热期患者血液接种到幼稚小鼠的脑内可被分离固定。在我国,对登革热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晋朝;而在西方,从16世纪开始就有了明确的登革热病例。但是,一直到二战发生,登革热造成日本和盟军士兵的大量伤亡之后,才由日本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从患者身上分离鉴定得到导致登革热的真凶——一种被命名为登革病毒的病原体。

1 阅读:791
评论列表
  • 2022-09-10 22:27

    我觉得排第一的毒,应该是心毒…所谓的最毒妇人心吗[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