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是他一手促成的,半生宋禄,半生辽禄,这是“忠义”思想的升华

老合说史 2024-01-23 13:46:57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背叛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会被以前的上司和同事骂得狗血淋头,甚至连现在的上司和同事都会对他另眼相看。但是在一千多年前,也就是北宋的时候,宋辽两家都承认了一个“叛徒”的身份,他一半是宋禄半是辽禄,在宋、辽两个国家都混得风生水起,非但没有被人诟病,还让两个国家关系变得更好,这就是所谓的“忠义”。这个奇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王继忠是开封土生土长的人,因为他的父亲王珫战死在契丹之战中,他被提拔为东西总管,更重要的是,他做了宋真宗赵桓的贴身侍卫,当时还是太子,开封知府,后来太子赵桓登基为宋真宗,王继忠因为“皇太子”的身份,被委以重任,做了高阳关内的副统帅。

在与辽人交战时,王继忠为了帮助被围困的宋军,反而被辽军围困。王继忠奋勇杀敌,节节败退,但此时困马乏,麾下将士死得七七八八,自己也被俘虏,麾下将士尽数战死。辽国的太后萧燕燕知道王继忠忠义,便动了恻隐之心,想要将公主许配给王继忠,让两国议和,停战。

王继忠和宋真宗走得很近,也得到了萧太后的信任,很多时候,两人之间的矛盾和误会,都被他化解了。王继忠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多方斡旋下,缔结了一份协议,宋辽两国之间,从此太平了一百多年。

澶渊之盟,即宋、辽历经25年之久的“澶渊之盟”。公元1005年,辽宋约结为兄弟,宋朝以白沟为界,每年进贡白银十万两,丝绸二十万匹,宋辽两宋以此为界。因为澶州(今河南濮阳)也被称为澶渊,所以历史上有“澶渊之盟”的说法。

自此之后,宋、辽两国再无大的战争,而是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互相帮助,达到三百八十次,辽国边境出现饥荒,宋朝还派人去救济。宋国每到辽国时,都要向王继忠赠送一件特别的礼品,以答谢王继忠为促进南北和解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王继忠是促成澶渊之盟的重要人物,这一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时候,宋辽两个国家实力相当,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消灭对方,再打下去,死伤的就是百姓。“澶渊之盟”签定之后,王继忠一直梦想着能够回归祖国,为大宋效力,但碍于盟约,他也只能留在这里,为辽国卖命。

忠臣不二,臣仆不忠,那就是不忠。《论语》所说的“忠君不贰”,具体体现在“以死为贵”、“国家意识”等方面。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他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王继忠,他在失败之后,并没有自杀,而是选择了与北宋为敌,让两国边境太平,让两国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所谓的“忠义”。

蒋复璁曾经说过,宋、辽、辽的盟约“对中国思想和中国的历史都有很大的影响。黄仁宇说:“因此,澶渊之盟就是一个地理的结果,它表明了两个相互竞争的制度,直到权力均衡为止。”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人物对“澶渊之盟”赞不绝口,说这是一份公平的协议,宋国付出了一小笔钱,换来了数百年的安宁,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王继忠做为“澶渊之盟”的大英雄,非但没有被宋真宗以及北宋百姓视作“卖国贼”,反而被誉为“太平盛世”,将“忠义”提升到了极致,宋禄半生辽禄,宋辽两家都称其为“大忠臣”,堪称千古之奇迹。

1 阅读:80

老合说史

简介:历史爱好者 分享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