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因何而起,苏轼究竟写了什么?结果如何?

木子x哥 2024-06-16 22:55:26

北宋文学家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乌台诗案”。那么,苏轼究竟因何而引发“乌台诗案”?其结果又如何呢?

这一切,还要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宋朝到了宋神宗时期,国家已陷入民穷财尽、国库空虚、军备政事皆衰微的困境。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宋神宗决定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虽好,但由于操之过急,一些弊端逐渐显现,老百姓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因此,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也不在少数,苏轼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受到主张变法的反对派的排挤,苏轼在朝廷中难以立足,于是他主动提出外调,先后在杭州、密州、湖州等地担任知州。

然而,就在湖州,出事了,出大事了。苏轼被捉拿到御史台审问。

那么,他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而引出被审之事呢?

原来,苏轼在外地担任湖州知府期间,按照当时的规定,他上奏了《湖州谢上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陛下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臣子,我实在没有什么政绩可言,但皇恩浩荡,还是继续任用了我。

古人在写文章时,总是十分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能够表词达意。而苏轼作为大文人,写诗作文更是讲究。

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十分激烈。保守派认为变法无事生非,而“新进”则是王安石引进的个别品质低下的变法新人。于是,“生事”“新进”这些原本很普通的字眼,此时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成为保守派对变法派攻击的专有名词。

当时的监察御史李定摘取了“生事”“新进”等词语,并以“愚弄朝廷,妄尊自大”的罪名,提请整个御史台弹劾苏轼。

然而,仅以此来给苏轼定罪,恐怕难以服众。不巧的是,苏轼的一本《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出版了。

这就给御史台的一些人提供了机会,他们经过四个月的苦心挖掘,终于从苏轼的许多首诗中找出了一些犯忌讳的词句。于是,他们上奏朝廷,称苏轼“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

于是,宋神宗派钦差到湖州传唤苏轼进京。苏轼一到京城,立刻被逮捕了。

从当年八月到十月,御史台对苏轼进行了将近三个月的审讯。据史书记载,御史台内有许多柏树,树上栖息着几千只乌鸦,因此人们将这一专案称为“乌台诗案”。

御史台的人在苏轼的词中找出了一些比较敏感的用词,苏轼也被逼写了几万字的交代材料,承认了他对新法的不满。御史台由此认定苏轼诽谤新政罪名成立,苏轼必死无疑。

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怎样的转机呢?

苏轼能够幸免于难,是因为他遇到了贵人。

首先,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曾立下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律不杀大臣。”

其次,宋神宗并非昏君,他做事谨慎,清楚苏轼本就是一个口无遮拦的文人。

此外,曹太皇太后也为苏轼说情,请求神宗免他一死。

最后,苏轼曾经讽刺过的那些“先进”和“生事者”,如王安石、章惇等人,也站出来为他说好话,劝宋神宗放过苏轼。

最终,宋神宗也不想把事情闹大,顺势赦免了苏轼的死罪。

当年十二月,苏轼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限制其人身自由,不能签署公文。

苏轼因《湖州谢上表》中的几句话而引发文字狱,与那些因文章言行而在残酷的文字狱中丢了性命的人相比,他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0 阅读:14

木子x哥

简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让我们一起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