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为何酷爱改地名?

地图帝 2024-05-30 09:06:35

王莽,字巨君,新都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新朝虽然只存在15年,王莽在位期间还是挺能折腾的,各种创新型的举措数不胜数。

王莽改制涉及土地、币制、商业以及官名、郡县名,实际上人名他也改,对改名这件事他似乎上瘾。

图-新朝都城常安(西安)

王莽改制有不少都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格格不入,或者说相悖远,并非当时所能接受。很多人认为王莽是穿越者,比如他发明的游标卡尺,这似乎是现代科学中才有的物件。在王莽诸多新政中,有一条让后人颇为头疼,就是重新划分郡县,更改地名。王莽酷爱改地名,几乎癫狂,经他改过的地名具有明显的后现代风格。

王莽将西汉106个郡(国)增加到116个,改名91个;将1587个县减少至1585个,改名730个。

洛阳附近的南阳郡、河内郡、颍川郡、弘农郡、河东郡、荥阳郡六个郡,更名前队郡、后队郡、左队郡、右队郡、兆队郡、祈队郡,合称为豫州六队。“队”通“隧”,有通隧、顺隧之意。太守也得跟着更名,叫大夫或大尹。

比如南阳太守,更名为前队大夫,面目全非了,让人苦笑不得。王莽有个将军叫甄阜,曾任前队大夫,不知道他听到同僚叫自己为前队大夫时,会不会在风中凌乱,此大夫后来被东汉光武帝刘秀干掉了。

西汉鼎盛时期,南阳郡有36万户,174万人,位居全国第四。刘秀在家乡荆州南阳郡起兵,最后夺取了江山。刘秀恢复了包括南阳郡在内的古名,在南阳修了许多行宫,南阳宛城在东汉隐隐陪都的意味。

《禹贡》划九州,西北有雍州,没有凉州,王莽将凉州更名雍州。

河西走廊从东往西设有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王莽用了新招:张冠李戴。武威郡更名张掖郡,张掖郡更名设屏郡,意思是防御匈奴的重要屏藩,真是不敢恭维。此外酒泉郡更名辅平郡,敦煌郡更名敦德郡。

图-汉景帝时期的山东,注意看济南和齐郡

同样张冠李戴的还有东边的青州,齐郡更名济南郡,济南郡更名乐安郡。

王莽逆反心理太重,地名如果有形容词,很喜欢改成反义词。

图-西汉初期,注意左上角的无盐

比如上党郡谷远县更名谷近县,太原郡于离县更名于合县;陈留郡东昏县更名东明县;辽东郡辽阳县更名辽阴县;东平国无盐县更名有盐县;会稽郡无锡县更名有锡县。

图-西汉初期,注意看太湖边上的无锡

王莽仇视戎狄,陇西郡更名厌戎郡,陇西郡狄道县更名操虏县;天水郡更名填戎郡;北地郡更名威戎郡;雁门郡更名填狄郡;代郡更名厌狄郡;琅邪郡更名填夷郡;长沙国更名填蛮国;右北平郡白狼县更名仇狄县。

图-陇西和天水

王莽将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西南夷等,由“王”降格为“侯”。将匈奴单于更名降奴服于,高句丽更名下句丽。边疆诸侯和部落因此拒绝臣服新朝,造成边境战争不绝。

王莽将官名也都搞得面目全非,给三公新增副手,号称三孤:大司马(太尉)副手为司允,大司徒(丞相)副手为司直,大司空(御史大夫)副手为司若。九卿里面的大司农更名羲和;廷尉更名大理,再更名作士;太常更名秩宗;大鸿胪更名典乐;少府更名共工;水衡都尉更名予虞。以上为新九卿,隶属三公,上下级关系如下:大司马统司允、纳言、作士;大司徒统司直、典乐、秩宗;大司空统司若、予虞、共工。

很多古地名人们早已经习惯,也很好听,王莽统统不管,就是一通乱改。东汉建立后,刘秀又一键恢复。东汉人班固在修《汉书》时,面对王莽改得乱七八糟的地名,头都大了,真是心疼班固。

0 阅读:34

地图帝

简介:著《地图里的兴亡》,左图右史,历史地理不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