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称帝后,为何姚广孝坚持不脱僧衣?是淡泊名利,还是害怕什么

文诩与过去 2024-05-24 21:08:42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顺利登基称帝,当初随同他一起举兵发动靖难之役的人都得到奖赏,然而作为燕王朱棣最为倚重的谋士姚广孝却仍旧没有还俗,除了上朝改换朝服,其余时间都是穿着那一袍黑色僧衣,吃斋念佛,因为朱棣经常与他谈论国事,因此人们也称他为“黑衣宰相”。

当时,已经是永乐大帝的朱棣就曾命令姚广孝蓄发还俗,但是遭到姚广孝的拒绝,同时也不接受朱棣赏赐的府邸、宫女之类的,一心在寺庙里修身养性。为何在靖难之役后,身为燕王谋士的姚广孝不愿意还俗呢?

姚广孝14岁时出家,法号道衍。后来拜师道士席应真,学得一身阴阳遁术。他为人聪明,对于佛、儒、道都有很深的造诣。

洪武十五年,姚广孝得以结识燕王朱棣,并说出可以给燕王“一顶白帽子”,言下之意,就是姚广孝愿意辅佐燕王朱棣登上大宝。那个时候的朱棣虽然有着野心,但是太子朱标仍在,并没有太多想法。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薨,朱棣的野心真正开始了滋长,但是朱元璋在刘三吾的劝说下决定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这让燕王非常不满。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他成为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削藩。先是将周、代、湘、齐、岷五位藩王废除,后来又不断限制燕王的权力。

在姚广孝的劝说下,燕王朱棣决定起兵。建文元年六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奉天靖难。燕王为了有足够的实力,亲自前往大宁夺取朵颜三卫。而北京城由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防守。燕王朱棣率军赶来后,与城内军队内外夹攻,李景隆的大军大败。

在建文三年,朱棣攻势遭到阻挡,当时他打算休整,但是姚广孝极力劝说不要管沿途城池,直取京师,这是一步险招,同样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朱棣听从姚广孝的建议,直取南京,顺利攻入京师,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

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称帝,姚广孝拒绝了朱棣对他的封赏。后来朱棣还是加封姚广孝为太子少师。朱棣成为皇帝后,对于姚广孝仍旧十分看重,多次与对方商讨国事,更是想要对方还俗,在朝堂为自己效力,但都被姚广孝拒绝。

永乐十六年,一代妖僧姚广孝病逝,朱棣以僧人的礼制安葬他。

姚广孝为何不愿意还俗,继续一展才华呢?

有一种说法是他淡泊名利,因为那个时候的姚广孝已经功成名就,他成功辅佐燕王朱棣登上大宝,实现他当初的理想,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本来他就是一个出家人,对于功名利禄并不看重,因此就不愿意还俗。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担心兔死狗烹,因此选择急流勇退。我个人觉得这点并不成立,整场靖难之役,要说功劳最大,肯定是朱棣自己,这是没人比得了的。如果朱棣真的有兔死狗烹的想法,姚广孝是不是僧人并不影响。

我的看法就是姚广孝淡泊名利,要知道朱棣登基称帝那一年,姚广孝已经68岁了,以古人的平均年龄,又有几年好活,这个时候的姚广孝难道还会在乎功名利禄,在乎朱棣会不会兔死狗烹吗?他坚持做一名僧人,每日吃斋念佛,修身养性,如此一来也能延年益寿,又何必在朝廷与其他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呢?。

0 阅读:56

文诩与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