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当年为何会先修二号线,再修一号线,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行走在川渝 2024-05-10 13:18:45

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城轨史上的一个缩影,从早期的规划到现在的运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创新。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重庆的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为何是轻轨二号线,而不是地铁一号线呢?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在1990年,时任重庆市市长看到了东京轨道交通的便利性,特别是跨座式单轨系统,认为它非常适合重庆的地形。于是,重庆市决定引进这一系统,并成立了轨道交通筹建办公室。张乃基先生被借调到该办公室,开始了重庆轨道交通的筹建工作。

其实,重庆对轨道交通的设想可以追溯到更早。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就提出了建设地铁的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计划并未付诸实践。直到1985年,重庆大溪沟下水道爆炸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再次意识到发展轨道交通的重要性。

在随后的规划中,重庆轨道交通逐渐步入正轨。1993年或1994年,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诞生,提出了1号线、2号线、3号线的基础网络。2004年,市政府批准了“六线一环”的线网规划,总规模达到350多公里。

然而,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建设初期,由于资金短缺,1号线的引资遇到困难。最终,香港一家公司愿意投资,采用BOT模式建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公司在1995年收回了建设权,导致1号线停工。直到本世纪初,合同才得以终止。

在这种情况下,重庆将精力转向了其他线路。2号线采用日本政府贷款,引进了跨座式单轨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国产化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据一位专家回忆道:“当时国家规定国产化率要达到60%,我们重庆通过三项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研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如今,重庆已经成为世界上单轨列车运营规模最大的城市。单轨乘坐舒适,视野好,噪音小,非常适合用于观光线路。

与此同时,单轨的缺点也很明显:例如,中运量系统的道岔折返能力有限,最大行车密度仅为每小时24对。速度较慢,载客量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庆正在考虑改进车辆设计,增加车门数量以提高运量。

展望未来,重庆轨道交通将继续发挥其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市域轨道交通将成为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重庆的经验和创新也将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借鉴。

0 阅读:1

行走在川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