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到底是谁,蚩尤是不是苗族的祖先?

小星星变太阳 2024-02-13 19:12:41

涿鹿之战后,蚩尤被杀,九黎部落流散,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就是三苗,历史上关于三苗的记载贯穿了从炎黄时代到夏朝的漫长历史时期。帝尧、帝舜、大禹都有征伐三苗的记载,甚至帝舜死于征伐的三苗的途中。

《史记五帝本纪》“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韩非子 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淮南子》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南征三苗,道死苍梧"

《墨子 非攻》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震,高阳乃命玄官,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虽然三苗也一度对华夏构成了巨大威胁,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关于三苗失败的原因,可以看一下《尚书 大禹谟》大禹伐三苗的誓词: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这段的大意就是说苗民不敬神灵,一味的依靠刑罚来治理国家,最终遭到上天的惩罚。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大禹时代,三苗是不信奉鬼神的。这与后来的夏、商有很大区别,夏朝的最高神是天,夏桀时,百姓不满夏桀的残暴,说到”是日曷时丧,吾与汝谐亡“,很显然,在夏朝的宗教体系中夏朝的君主对应的就是天上的太阳;商朝对鬼神的信仰更是登峰造极,大到战争、迁都、商王驾崩,小到牙疼、头痛都要进行占卜。

至于三苗迁徙的方向,则有几种说法,一种就是上文中的”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还有一种说法出自《战国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如果相信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那么有关就有两种情况:

1,三苗先西迁,而后又大部南迁,也就是说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迁徙。

2,三苗迁徙的路线分为两支,一支西迁,一支南迁,其中西迁的一支后来逐渐式微,而南迁的一支则不断法中壮大,一度对华夏部落联盟构成威胁。

不论是那种情况,最终的结果就是,三苗部落在南方发展壮大,直到被大禹所灭。当然,三苗之民肯定没有灭绝,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三苗灭亡之后,苗民除了归顺大禹以外,那些不愿归顺的人都去了哪里?今天的苗族真的是蚩尤以及三苗部落的后裔吗?

众所周知,苗族人一直尊奉蚩尤为他们的祖先,在苗族人中间一直流传着蚩尤打败黄龙公和赤龙公(显然暗指黄帝和炎帝),蚩尤的七个女儿化为北斗七星,蚩尤的妻子飞升等等传说,这些和华夏相似的传说似乎印证着苗族和蚩尤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所有的民族都倾向于给自己找一个英雄作为祖先,至于这个英雄是不是他的族人并不重要。例如,韩国人显然是新罗的后裔,但直到今天,韩国的英文名称都叫KORIA(高丽);中世纪的德国人明明是日耳曼蛮族的后裔,国号却叫神圣罗马帝国。道理很简单,不管是民族还是个人都需要一个显赫的出身来为自己壮大声势。苗族的先民或出于团结族人的需要,极有可能通过将自己包装成蚩尤后裔的方式表达对中原政权压迫的不满,而中原政权也通过宣传苗族人是蚩尤后裔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苗人发动战争的正当性,这就构成一种双向奔赴的局面。

综上,我认为蚩尤和三苗有明确的传承关系,而蚩尤之于苗族,则是一个政治符号,一个反抗民族压迫的象征,而不是血缘或文化上的传承。实际上,蚩尤和炎黄二帝之间的战争不过是上古时代争霸战争的一部分,蚩尤部落的大部分后裔成为了华夏的一部分,三苗的大部分后裔最终成为楚国的编户齐民。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民被称为黎民百姓,其中的黎民最初的意思就是指九黎之民,因为蚩尤战败了,九黎之民都沦为奴隶,没有自己的姓氏,而炎黄二帝的后裔皆有姓氏,故称为百姓。后来随着奴隶制瓦解,黎民就用来指代平民,百姓则用来指代贵族。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没有了黎民和百姓的分野,那么,我们就应该为黎民的老祖宗蚩尤正名,这也是为什么华夏祖先由原先的炎黄二帝变成华夏三祖的内在原因。

2 阅读:152
评论列表
  • 2024-03-19 23:29

    不宜由炎黄二帝而转为华夏三祖。因为,炎黄大战之前,蚩尤是炎帝的臣子,炎帝战败后蚩尤自号炎帝继续跟黄帝争战而已。另外,文中所提到的几个重要的地名已发生了改变或已轶失,古衡山是今大别山,文山是今井冈山,苍梧在今湖南永州或说湘南(苍梧山是今阳明山,被汉武帝搬到连云港--今花果山)。

小星星变太阳

简介:讲述历史故事,启迪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