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宅好过上楼?新政叫停农村“大社区”,农民:不想成为半个市民

鸿小鸿 2024-04-03 13:24:16

在一个暖阳普照的午后,山东某村的茶馆里,村民们围绕着一张老旧方桌,热烈讨论着近期的热门话题。老张激动地拍着桌子说:“你们听说了吗?现在国家不让随便在农村建那些‘大社区’了,俺们这帮农民,还是喜欢自家的宅基地,哪舍得变成半个市民,住进那种冰冷的楼房里。”话音刚落,众人纷纷点头附和,仿佛找到了共识。

近年来,部分地区推行的撤村并镇、农民上楼的政策,虽有一部分农民接受了这种城镇化的生活方式,但更多农民却认为,有宅基地的生活远比住在楼房里自在得多。农民的“保宅”情绪日渐高涨,这不仅源于他们对故土深深的眷恋,更是对生活成本、养老保障以及子孙未来发展的综合考量。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适时出炉,如同一道破晓的曙光,照亮了农民心中的疑虑。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农村大规模“大社区”建设,避免盲目模仿城市发展模式,破坏农村独特的生态、战略和生存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城乡差异并不是劣势,而是优势互补,农村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和传统文化积淀,一旦抹杀,后果不堪设想。

“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具体措施,立足于乡土特色,强调村庄风貌的提升,严禁大拆大建,反对盲目模仿城市建造毫无实用价值的景观建筑。南京等地率先响应,严格执行“超10%村民不同意,就不拆迁”的规定,充分尊重并保障了农民的意愿和权益。

对于农民来说,拥有宅基地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保障,更是低成本养老的基础。在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农民依赖宅基地实现自给自足,为老年生活提供保障。同时,宅基地也是农民手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承载着世代传承的责任和子孙的退路。

王阿姨的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宁愿守着这块宅基地,也不愿住进冷冰冰的楼房。这里是我孩子的根,也是我老有所依的地方。”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

面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到来,农民朋友们应关注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积极参与农村规划,如有对安置补偿不满或有疑虑,可以集体请求召开听证会,共同协商修改方案;二是积极响应新一轮农村房屋综合整治,及时修缮房屋,避免因房屋破败而被迫拆除。

总的来看,国家叫停农村“大社区”建设,正是为了保护农村的特殊价值,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权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农民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未来的农村,将会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特色化的可持续发展,让农民能安心扎根乡土,享受田园生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便利与进步。而这,才是广大农民内心深处渴望的美好生活。

2 阅读:1108
评论列表
  • 2024-04-04 22:00

    因地制宜,有得地方适合集中!不能一刀切!

  • 2024-04-04 21:04

    生活成本太高

  • 2024-04-03 14:06

    农民可以出来打工,够了就回村种地!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