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要命的“降水线”如何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走向!【下】

卢克斯基 2024-06-17 16:55:50

在过去的史书中,历史的进程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争斗史,所以中国读书人总是一肚子的阴谋论。在很多人看来,历史就是大人物的权谋推动的,然而事物发展的规律果真如此吗?今天给大家讲讲中华文明农耕时代历史的脉络。在中国进入工业时代之前,中华文明就是一个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就是靠天吃饭,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谓的人力在自然之力面前是微不足道的。有人统计过近3,000年中国气候变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但凡东亚大地上平均气温急剧下降,那么就会出现王朝耕地改朝换代。解释上述原因其实很简单,气温上升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社会稳定,气温下降将导致农业减产,所以社会就会出现动乱,甚至出现改朝换代。如果气温不随之上升,那么这个王朝也多半是个短兵的王朝,比如三国的南北朝,比如元朝。

另外,气温变化还衍生出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各个朝代,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最好的就是春秋与宋朝。大家对照一下上面的气温变化,恰恰这两个时期是东亚大陆气温最高的时期。西周时期,中华文明还未开化,因为气温高,农业生产发达,统治了,心态好,自然对读书人能有更大的包容性。以上事实足以证明这样一个规律气候决定农耕文明的生产力水平,而这个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才是决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气候的变化,除了气温,还有就是降水量,这个降水量对农业生产也有巨大的影响。观察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土疆域,你同样会发现有一条重要的降水线,限制着中原王朝的疆域拓展,这就是著名的400毫米降雨线。中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时期,疆域都无法突破这条降雨线,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每年400毫米降雨量是农业种植的基础条件,达不到这个水平,就没法农业种植。

所以在这条降雨线之外就是游牧民族,在这条线之内才是农耕文明,农成本文明的军队不是不能越过这条线,而是即使把这条线之外的土地打下来,治理成本非常高,因为无法组织农业生产,所有的物资、军队的给养、官员的俸禄都要从内地运输过去,在古代那种原始的交通条件下,长途运输物资的物流成本是非常高的。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政府对农业征税幅度都很低,一般农业征税大多是在30比1的水平。虽然基层官员还有各种家征,但是家征的收入多半落进基层官里的腰包,政府的征税收入是很低的。所以在古代要占领一块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如果驻军以官吏达到数万人以上,这对于中原王朝确实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唐两个朝代短暂地占据过400毫米疆域线以外的土地,但都是昙花一现,中越王朝稍微衰落,这些土地都丢失了。一直到明末,我们的疆域被这条400毫米降雨线死死地压制,这是农耕文明的天花板。中国数千年历史其实就两条主线脉络,一个是因为气温变化影响的改朝换代的历史,另一个就是围绕着这条400毫米降雨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争斗史当中,越王朝越过这条线出击的时候,就是华夏文明最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瓷器、丝绸与茶叶远销欧洲大陆,成为风靡全球两千年的畅销品。在农业文明时代,我们的丝绸与瓷器如绝对是农业闻名的高科技产品,欧洲人有整整1,000年都搞不清楚丝绸与瓷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当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向中原大地出击的时候,就是中原王朝衰落的时期,这个时期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断绝,突然断绝了丝绸、瓷器、茶叶的供应,让整个欧洲都急疯了。所以才有了亡命之徒去大海上冒险,希望找到一条海上通往中国的商路。正是因为对中国商品的渴望,才有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才有了地理大发现,才有了工业革命。长城是我们的华夏祖先防御游牧民族修建的防线,这道防线体现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

长城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城市军事堡垒,我们的祖先不是蠢货,修建绵延上万里的军事防线,那要驻扎多少军队?长城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调兵的高速公路,大家站在长城可以体会一下,在古代通过长城运动相比在崇山峻岭中运动效率提高了何止10倍。另一个就是防马长生不高,根本阻挡不了人的攀越,但是马却不能攀越。游牧民族对农业文明最大的优势就是依靠马力来实现快速机动。没有马的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就是一个渣。在古代没有大型工业机械的情况下,长城可以极大地缓解游牧民族的入侵。漫长的边境线上,因为有长城的阻挡,游牧民族只能在几个有限的口子涌入。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要防备维艰入侵的游牧民族,只要堵住这几个口子就行了。加上长城这条调兵的高速公路,让中越王朝的步兵面对机动力很强的游牧民族奇兵,竟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我们今天的国家版图主要继承了清代的版图,清清代是农业社会,却能拿下并长期治理400毫米教育线唯一的朝代。那么问题来了,清代为什么能突破这个农耕文明400毫米教育线的天花板?两个原因,一个是清代是农耕文明中央集权的巅峰,高度的中央集权意味着可以从地方抽取更多的资源去补贴400毫米降雨线以外地方的治理成本。明代国家每年税收折合银量大致在2,000万银子左右,清代康熙年间国家税赋已经突破3,000万银子,乾隆时期突破4,000万银子,到了19世纪末期达到8,000万银子。另一个原因就是联姻。满清的前身是后金,后金建国之初面临着极其恶劣的战略环境,除了正面面临明朝官营集团的军事压力,策役的蒙古是明朝的盟友,后方还有朝鲜及东江镇的骚扰,总而言之一句话,后劲是四面界敌。为了打破这种战略困境,努哈赤选择了联姻的策略,先用军事力量打败刻耳其蒙古,然后就与刻耳其蒙古联姻。

到了皇太极时代,皇太极干掉了蒙古黄金家族的嫡系传人林丹汉,然后全面接受了林丹汉所有的老婆,把整个查号的蒙古都吞并了。至此,满清初步形成了满蒙联姻的国策。满清对于满蒙联姻是有一整套的制度设计来保证满蒙亲戚关系,包括满清皇室贵族子女与蒙古王宫子女普遍联姻,有时甚至强制性指定宗氏子女与蒙古人联姻。对于蒙古,不仅有联姻的国策,满清皇帝为了防止蒙古势力膨胀,威胁到满清皇室的安全,还设计的分封与减斤制度。所谓的分封,就是将蒙古部落不断分解成更小的部落,任命了一大堆蒙古王宫。所谓的剪钉,就是强制性的规定每个蒙古王宫拥有的人丁上限,超过这个数字,就直接把多余的丁口用刀砍了。满清皇帝就是用这套制度,将蒙古民族牢牢地与满清皇室绑在一起,成为其控制400毫米降雨陷以外土地最可靠的盟友。有了蒙古人的协助,清康系年间击败了格尔丹,实现了对准格尔地区新将的征服。对于回族地区的控制,已经成为中原之主的满清皇帝已经不愿意与回族联姻了,所以对回族地区,满清直接采用军事力量强制占领的模式。

对于回族地区的治理,满清专设了川陕总督,辖区包括陕西、甘肃与四川。也就是说,对于甘肃与陕西的治理,除了要中央财政的补贴,日常还要调动整个四川的资源,所所以对于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治理是非常耗费资源的。满清拿下了新疆以及西北地区,西藏就是囊中之物。对于西藏的统治,满清也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除了驻军以及保持四川与新疆两条入藏通道的畅通,满清将西藏分为前藏与后藏,分别让两个活佛担任最高首领,一个是班禅,另一个就是达赖。以上就是满清能够占领并且治理400毫米教育线以外的地区的两大原因经济上补贴加政治上联姻。在近代史记载中,清朝末期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腐败无能,丢失了大片的土地,这些都是事实。不过满清丢掉的,其实大都是满清皇室入主中原带进来的嫁妆。讲讲外蒙古为啥会分裂?满清最后灭亡,完全是自己作死。第一个原因是搞了皇族内阁,将所有权力集中到满清皇室手中,这完全是自觉根基。满清能够入主中原,靠的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用现代管理的语言描述,就是不断让出自己的股份,包括满蒙一体化,让蒙古族出让政治股份,包或宣扬满汉一体,重用汉族精英,这是给汉族精英出让政治股份。但是清末几个皇二代不懂这个道理,拼命收权,集中在皇室,相当于在董事会把其他人全都赶走,只留下自己一帮亲戚搞加天下。这个举措让所有的汉族精英都大失所望,本来是坚定的体制内的改革派、立宪派迅速转变为革命派。你不让我们进董事会,我们就推翻你这个董事会。第二个原因就是停科举,这是一下子打断了所有读书人的上升通道。读书人没有出路,就只能去参加新军,因为当时新军待遇丰厚。结果军队加入大量对满清政府不满的读书人后,军队迅速变成满清政府的掘墓人。武商起义一声枪响,立宪派纷纷倒戈,一夜之间大半个中国就换了旗帜。现在唯一的悬念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改朝换代。

孙中山虽然在武昌起义后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是当时的经营阶层对于这个政治才能平庸且信心冲动的孙大炮是没有信心的,大家都希望袁世凯来收拾残局。我觉得袁世凯在辛亥革命这个时期对中国的平稳过渡是有巨大贡献的,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满清皇室退位优待条例,这个条例包括末代皇帝溥仪继续居住紫禁城,保留皇帝称号,享受很高的政治待遇,以及国民政府的财政补贴。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满清皇室退位优待条例意义重大,因为这是稳定边疆不出乱子的关键举措,因为满蒙一体的国策,蒙古王宫是对满清皇室的效忠,而不是对中原王朝的认同。所以哪怕后来民国动乱,军阀混战,我们的边疆一直保持安稳,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满清皇室退位优待条例。1924年冯宇翔的北京发动政变之后,就宣布废除了满清皇室退位优待条例,太兵将溥仪小皇帝赶出紫金城。这个鲁莽愚蠢的行动立刻引发了蒙古震动,当年外蒙古就宣布独立,脱离民国。按理说蒙古分裂,新疆也要出问题,幸运的是,新疆的分裂势力在几十年前提前爆发,结果被左宗棠离庭扫血,将所有的分裂势力连根拔起。因为这个原因,新疆才能保持稳定,新疆没乱,西藏也就翻不起大了。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说到400毫米降雨线是农耕文明的天花板,工业文明其实也受这个400毫米降雨线的制约,因为工业生产对于水资源的消耗是非常惊人的,我们90%的制造业基地都集中在这个400毫米降雨线以内,所以我们最先启动的产业基地都集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除了交通便利的因素,还有就是这些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但是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你不能放弃啊,所以即使中国进入工业社会,同样要在400毫米降雨线以内的赋税区抽取资源投入到这些地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特色产业扶持等等。这些地方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亏本账,但是从地缘价值的角度看意义重大。

假如我是说假如中国的国土局限在400毫米降雨线以内,会有什么后果?假如西藏丢了,大概率会成为印度的附庸国,那么四川就是抗印第一线,现在我们依托西藏对印度的地理是居高临下的优势,我我们在西藏摆3万军队,印度就得集结30万军队,步伐西藏不能丢,丢了中国内陆腹地就会不稳。假如新疆丢了,青海、甘肃也保不住,如果美国人在银川、兰州建两个军事基地,我们就算 FR 最短作战半径为800公里,这下包括陕西、山西、四川都在美军军事压力之下。假如内蒙丢了,中国历史就该重写了,当初中苏交恶,如果没有内蒙古作为战略纵深,苏联装甲部队一夜之间就可以推到北京城下,换谁当领导晚上都睡不着觉。所以如果中国疆域维持在400毫米降雨线以内,现在从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到江苏、福建、广东、上海,几乎所有的工地基地,以及人口最密集的金华地区都要面临直接的军事压力,什么经济建设都要先放到一边,首先就要大幅度提高军费的投入来保障安全。目前我们国防开支占 GDP 仅1%多一点,如果没有400毫米教育线以外的国土,国防开支至少也要涨到3%,也就是说,我们每年至少要多拿出16,000亿为国家安全买单。韩国三面临海,仅仅面临北方朝鲜的军事压力,即使有美国爸爸的安全保障,还得维持70万的常备军,国防开支还得花掉 gdp 3%,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国防开支太大,就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现在我们的基建与经济成就都要大打折扣,所以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国土的地缘战略价值远远大于那点经济补贴。而要从经济发达地区抽取资源去补贴这些落后地区,就必须要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才可能实现。

写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历史书上写的那些帝王将相,其实都是表象,生产力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变化的脉络。你如果没有这个认识,那么你不仅无法掌握历史的脉络,也无法掌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所以,对于共和国前30年的历史,如果你的注意力老是集中在时政与人物的命运上,你可能永远也无法掌握那个时代真正的脉络与驱动力。如果你换个思路,从生产力的变化,从工业化的历程来看共和国的历史也许能为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这里多啰嗦几句,我们是一个工业化后发国家,西方这票工业化的先行者掌握着这个世界的话语权,所以共和国的历史被太多人各种放肆污蔑。请大家记住一个真理,生产力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同样,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关系,好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差的生产关系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啥是生产关系?就是基本的政治制度。当中国经济十年来经济发展狂飙猛进的时候,当我们的 GDP 增长率冠绝全球的时候,有一票公知以西方媒体不遗余力地抹黑我们的制度,声称这个生长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他们推崇的那套西方社会的生产关系产生的生产力是啥?结果最好的美国 GDP 增长也不到我们的一半啊!新兴国家,比如印度,比如越南,这几年 GDP 达到7%就有人来逼逼,这些人选择性忘记了,当我们的经济总量与当下印度越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的 GDP 增长都是两倍数。什么是制度自信,这就是!

0 阅读:25

卢克斯基

简介:尽可能坚持实地调研,带你深入了解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