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生和保研生,导师更喜欢谁

温瑜聊教育 2024-05-26 03:50:57

关于考研和保研的体会,知乎上比较热的帖子是这么说的(作者:李献计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8202840/answer/3286513474来源: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1、中部地区985,文科副教授——优青青椒,学术能力十分突出,本硕博学历非常能打,热衷于保研生,但是学院不会全给名额,还是会分配1-2统考生。青椒给出的理由是:我自己都是卷上来的,保研生不也是卷上来的?反正我这专业谁都能学,谁都能考,我为什么不选素质高的。

2、西南地区211,理科副教授——年轻女教师,在编,但是竞聘,5年没好成果就得卷铺盖走人,这位老师不在乎是保研生还是考研生,她的要求只有一个——能干活、能干活、能干活。

3、东部地区985,工科教授——临近退休,但是要求极其严格,同样不在乎是保研生还是考研生,因为本人已经足够出色,旗下挂名工作室名师合作趋之若鹜,老教授前半生一生操劳,现在挂着招生名额基本上也不太管,招生后发配进组,有其他优青带着干活。

但是一般来说,保研>考研,本校>外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这里的保研包括:本校保研与外校保研两部分,都是受欢迎的。

一、考研生和保研生的区别

保研考察能力

1. 成绩优异不挂科,专业排名顶尖,同时还要英语好;

2. 学术科研能力强,有相关专业成果;

3. 大三就做出了完整成熟的作品集,也有相关专业的竞赛履历;

4. 所在高校和专业有保研资格

相比之下,考研考察的条件相对简单

1. 初试的专业基础知识;

2. 考研英语水平;

3. 复试的作品集、学术能力等

举个很形象的例子,初试成绩非常高的许多考生,入学之后,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研究能力都达不到标准,或者复试表现又很差,这时候用复试成绩让他落选也是可以的,不过容易引发争议,让人产生暗箱操作的想法。同时,复试持续时间也不长,复试内容也毕竟有限,用一次复试否定一个考生是否有资格继续读研显得断章取义。但保研的考察手段比研究生统一考试要丰富的多,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科研夏令营,导师能够更加全面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人特征、科研潜力和心理素质等。这让人不得不更偏向保研同学,试问学校做担保,考察到大学期间的学习能力,不用太过判断,谁不青睐呢。

二、对于下决心考研的同学,我们需要培养什么能力?

1.科研能力

一旦就读研究生,以研究生的身份继续深造,就意味着本科那种上课-考试-上课-学习的形式不再适用了,一定会是经历更深刻、更学术的内容。对于本科接触科研方面不多的小伙伴,强烈建议有空闲时间或考研累了找找目标导师的新动向,新研究进展激励自己;或在考研结束多多阅读相关文献,找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学习某些实验;或自己从B站中学习一些操作技巧、软件神器。

2.学习能力

研究生学习,是主动性很强的一种方式,需要自己去读文献、自己来做实验、分析数据以及自己来安排论文的进度,在这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研面试还是考研面试中,老师都往往更喜欢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具备一定科研潜力的同学,因此大家需要早早就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3.建立良好的心态和强大精神内核

走了决心考研这条路,就告诉自己,不要二战!不!要!二!战!大家都不要因此而局限自己努力的空间,不断向下扎根,向上成长,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中。考研的同学就要全靠自己了,多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相信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

三、25考研会不会更难?

大部分同学可能认为考研人数正在慢慢下降,招生人数在上升,25考研上岸的几率就变大了?还真不一定,随着推免人数持续增加,统考、联合命题或成新趋势,往届生成为考研主力,25考研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变化,使得考研难度有所增加。

但是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一个故事,1000个人参加考试,涂错答题卡姓名编号的、无故缺席的、备考期间放弃的占一部分人,不和你一个赛道的、不报同一个导师同一个专业的又占一部分人,最后你会发现,你的竞争对手只有你自己,所以放平心态,先努力备考,考完了再说!

1 阅读:399
评论列表
  • 2024-06-16 10:52

    这种所谓的“老得几乎掉牙”文章抄来抄去,时不时的拿出来博一下眼球,骗一下流量,有什么意思啊!只要是稍微深入了解一下,保研生中有的实际上比考研生差了还不是一点点。

  • 2024-06-07 13:04

    胡言乱语,保研生不见得比考研的学习好

温瑜聊教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