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粟裕拒不过江,中央决定换掉粟裕,陈毅:换谁都不能换他

怪识历史 2024-03-17 18:43:34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和陈毅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搭档,在民间向来有“粟不离陈,陈不离粟”的美谈。1948年,中央决定撤掉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一职,准备另任将领,陈毅得知后坚决反对,说道:

“无论换谁,都不能换粟裕!”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央军委在1948年临阵换帅?陈毅为什么要坚决反对中央军委临时换帅的决定?

粟裕拒不过江,中央临阵换帅

粟裕在解放军中是数一数二能打胜仗的将领,但在1948年,中央军委竟然冒出了将粟裕临阵换帅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央军委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这一切需要从1948年解放战争的全国局势开始说起:1948年,中国的解放战场呈现出战局焦灼的态势:在东北战场,东北野战军经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后,我军已经掌握了东北的战争主动权,转守为攻。

而在西北、中原战场,蒋介石发动重点进攻,占领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并且给中原解放区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战场形势的变化,让毛主席、周恩来等人意识到:1948年将是决定解放战争未来走向的关键一年,一旦华北、华中等地能拖住国民党的攻势,给东北野战军彻底占领东北工业区的时间,那么我党将必然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反之,倘若华北、华中解放区在东北野战军彻底占领东北工业区之前失守,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考虑到国民党在华中解放区的猛烈攻势,毛主席等人逐渐萌生出了“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略构想。

于是中央军委建议,让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部队横渡长江,抵达国民党的江南腹地地区开展进攻,吸引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以此缓解中原、华北地区的军事压力,为东北野战军的发展壮大争取更多的时间。

但令毛主席等中央军委领导人没有想到的是,接到“南下令”的粟裕,果断拒绝了中央军委的命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粟裕拒绝了毛主席等人发出的中央军委令呢?

1947年,粟裕、陈毅率领华东野战军,刚刚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全歼了国民党的王牌部队:整编第74师,一代国军抗日名将张灵甫也在此战中殒命。

虽然这对于华东野战军来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胜利,但也让华东野战军在此战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粟裕看来,经历过孟良崮战役的华东野战军必须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才有接下来打硬仗的底气。

但是,孟良崮战役并非是粟裕认为此时华东野战军下江南不妥的唯一原因。在粟裕看来,在国民党统治的江南地区,乡绅多、农民少,解放军其一在江南地区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其二抵达江南地区需要解放军延长后勤补给线,这都不利于解放军进行长期的南下作战。

在反对中央军委提出的南下作战建议后,粟裕也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在粟裕看来,华东野战军眼下虽然南下作战的机会尚不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华东野战军不能有什么作为。

粟裕提议,可以在中原解放区打几场大的歼灭战,消灭国民党在中原解放区的有生力量,从而盘活整个解放战争的局面。

为了让中央军委能够理解自己的用意,粟裕将自己的建议悉数总结成电报,发给了毛主席等人,并且称自己的建议是“斗胆直陈”。

粟裕的这一封电报,在当时的中央军委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像粟裕这种敢于直接驳回中央军委建议的,在历史上还找不到第二个。

此外,军委和华东野战军部队中,也有不少将领并不认同粟裕的作战方案。在他们看来,中原地区已经盘踞着包括邱清泉率领的国民党第五军等若干个王牌部队。

倘若华东野战军进军中原,来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这岂不是要和国民党的军队硬碰硬?所以也有相当多的将领对粟裕的作战方案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一片反对声中,中央军委决定撤换掉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职务,另换其他人走马上任。在得知中央军委有撤换掉粟裕的想法后,有一个表示强烈反对,他说道:“就算是换谁,也不能换掉粟裕!”

这个反对中央军委临阵换帅的,就是陈毅。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陈毅反对换帅

1948年,中央军委提出要临阵换帅,陈毅表示强烈反对,说宁可换掉自己,也绝对不能换掉粟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陈毅坚决反对中央军委的换帅令呢?

纵观我军中的诸多将领,粟裕或许是解放战争中才展现出自己军事指挥才能的“后起之秀”,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冉冉升起的一颗军事新星。尤其是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部队后,让粟裕在解放战场上声名大噪。

然而,因为粟裕在红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名不见经传,所以即便在孟良崮战役之后,也有许多将领并不服粟裕,认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不过是一场偶然。

然而,陈毅是在1948年为数不多真正认定粟裕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

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毅、粟裕被调动到华东战场,陈毅负责指挥山东野战军,粟裕负责指挥华中野战军。

蒋介石为了拔除南京附近的军事隐患,下令让有着“能文能武”之称的李默庵率领部队进攻华中野战军所在的苏中革命根据地,中央军委得知后,要求粟裕立即撤离苏中革命根据地。

但粟裕并没有选择立即撤离苏中,而是依托革命根据地,和李默庵打了几场消耗战,最终这七次中小规模战役,粟裕均取得了完全胜利,史称“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就在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部队在苏中地区取得节节胜利时,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在鲁南地区的军事行动进展得并不顺利。

其一是因为当时鲁南地区连续数月的暴雨天气,影响到了山东野战军的行军。

其二是国民党派遣了王牌将领张灵甫,率领国军精锐部队整编第五师,前去围剿解放军的部队,这让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部队屡屡受挫。

在经历了几场苦战后,山东野战军的一部分将领逐渐对陈毅有了意见,陈毅也向中央军委做出申请,表示自己“更适合去做政治工作”。

毛主席得知陈毅所在山东野战军的情况后,决定保留陈毅在山东野战军中的职务,并要求粟裕立即率兵北上,让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两支部队合并,组成新的“华东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成立后,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主要负责政治工作,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权则被全权交给粟裕,担任副司令员一职。

粟裕在接手华东野战军后,进行严格的整军,并且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傲慢轻敌的国民党将领张灵甫引入了我军的包围圈。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彻底歼灭张灵甫率领的整编第五师部队,为昔日里吃过亏的山东野战军报了一箭之仇。

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全军上下对粟裕都钦佩有加,陈毅更是从粟裕排兵布阵的指挥中意识到了粟裕是军队中不可多得的帅才。因此,在后来的大小军事战役中,陈毅都放心大胆地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粟裕,让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1948年,陈毅在得知粟裕拒绝了中央军委的南下过江令,中央军委准备裁撤掉粟裕的指挥权时,陈毅虽然不知道粟裕为何反对中央军委的原因,但还是竭尽所能,帮粟裕在中央军委说话。

事后,陈毅询问了粟裕究竟为什么要坚决反对南下的原因,粟裕说道:

“不是我不愿意南下作战,是现如今的南下作战的条件实在不成熟。主席想让我们南下去吸引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但蒋介石如今已经把第五军的重武器调到中原战区,又岂能是轻易回头的?加上我们在江南本身就没有什么立足之地,到那里最多就打打游击战,这是隔靴搔痒,不会对战局有大的影响和改变!”

陈毅在听闻了粟裕的分析后,对粟裕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陈毅建议粟裕亲自和中央军委说明情况,争取中央军委的理解,来对作战计划进行部署和调整。

粟裕决定暂不过江,结局究竟如何

1948年,粟裕反对中央军委的南下渡江命令,提议要在中原地区打几场大的歼灭战,那么后来粟裕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在陈毅、粟裕再三的坚持下,毛主席等中央军委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批准粟裕可以暂不过江,但一定要在中原地区打几个漂亮的歼灭战,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

在中央军委的指令下,粟裕大胆地率领华东野战军西进,与中原野战军汇合。在国民党麻痹大意的情况下,中原、华东野战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河南省会开封,开封失守的消息,引发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大触动。

蒋介石立即下令邱清泉、胡琏和区寿年等国军将领率领精锐部队前往驰援,豫东战役爆发。

在豫东战役期间,粟裕一度部署下天罗地网,想要吃掉邱清泉指挥的第五军,这支部队是国民党麾下的五大王牌主力之一。不过,因为邱清泉也是身经百战的沙场猛将,所以第一时间并没有上了粟裕诱敌深入的当。

最终,粟裕瞅准时机,歼灭了国民党的区寿年兵团,使国民党一个兵团部、两个师部的军事力量被我军彻底吃掉,让中原战区的局势开始实现逆转。

豫东战役结束后,就连中央军委都对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感到钦佩不已。毛主席感慨道:“解放战争就像是爬坡,过了豫东战役这个坡,我们的路是越来越好走了。”

毛主席在此战之后,对粟裕予以了极高程度的信任,主席不只一次对身边的人说:“从今以后,关于华东野战军的战报,可以先给粟裕,让他来做决定,他是前线的将领,比我们这些在后方的更熟悉情况。”

粟裕能够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这其中何尝没有陈毅默默无闻的奉献和付出?

有了陈毅不遗余力的支持,才有了粟裕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这对亲密无间的革命战友,在共和国的奋斗史上书写了一段段的军事传奇,他们之间的友谊至今让人感慨,是后世子孙永恒的道德楷模!

17 阅读:6330

怪识历史

简介:看遍千古百科,分享天下历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