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渊十三子李元懿后裔,在唐朝留下的历史痕迹,直到唐末五代

唐唐过去 2024-06-21 20:05:51

李元懿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

他的后代子孙,贯穿整个唐朝,以及唐末五代。

他的出生日期不详,母亲为宝林张宠则。

小时候的李元懿聪明好学,很是受李渊喜欢,武德四年,621年,李元懿被封为滕王。

626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史称唐太宗。

贞观七年(633年),李元懿外放被授予兖州刺史,赐实封六百户。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郑王,历任郑、潞二州刺史。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这一年李世民去世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李元懿加实封满千户食邑。

李元懿一路走来,平淡无奇!

《旧唐书》总章中,累授绛州刺史。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高宗嘉之,降玺书褒美,赐物三百段。

李治登基后,李元懿在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9年),被授予绛州刺史。在此期间,他多次审理大案,非常公正,被唐高宗夸奖,并且下玺书褒奖,赐给三百匹布帛。

可惜的是不久以后,在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李元懿去世,被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惠,陪葬献陵。

李元懿母亲张宠则有墓志《大唐郑国故太妃张氏墓志铭》。

张宠则贞观十年,被李世民封为郑国太妃。贞观十九年,得病去世于潞州官邸,墓志记载张宠则一直跟随儿子李元懿在身边。

张宠则曾祖父张洁。

祖父张肃,隋朝襄安县令。

父亲张文成,隋朝敦煌郡书佐。

李元懿的正妃以及妾室都没有记载。

李元懿的儿子们非常多,记载有十个儿子。这一代没什么好说的,后代子孙有好几个宰相。

大唐故赠司徒荆州大都督兖安二州都督郑绛潞三州刺史上柱国郑惠王石塔记:

嗣郑王郢州刺史璥,第二王子吕国公琛,第三王子乐安公珪,第四王子上庸公琰,第五王子乐陵公球,第六王子武安公琨,第七王子南海公璿,第八王子安德公琳,第九王子新平公璲,第十王子邵陵公珩。

第一:嫡长子李璥,嗣爵郑王,官职郢州刺史。曾经任职为遂州、鄂州刺史。

第二:二子李琛,封爵吕国公。

第三:三子李珪,封爵乐安公。

第四:四子李琰,封爵上庸公。

第五:五子李球,封爵乐陵公。

第六:六子李琨,封爵武安公。

第七:七子李璿,封爵南海公。

第八:八子李琳,封爵安德公。

第九:九子李璲,封爵新平公。

第十:十子李珩,封爵邵陵公。

李元懿的孙子辈

这一代只有嫡长子李璥、八子李琳、十子李珩有后代。

第一李璥有两个儿子,一位李希言、一位李察言(鸿胪卿)。

李希言,景龙四年(710年),李希言嗣郑王爵位,加银青光禄大夫、太仆卿。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中,李希言被拜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又授云麾将军、右卫大将军。李隆基天宝初,为太子詹事,去世于此职位。

710年是动荡的一年,唐中宗李显死亡,据说是他的皇后韦氏和女儿李裹儿一起毒死了李显,然后韦后召集家族子弟兵五万要临朝称制,学习武则天要改朝换代,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唐隆政变,皇位被李隆基老爹李旦得到,后来又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先天政变,杀覆灭太平公主势力集团,李隆基登基称帝。

第二李琳有子李择言

李择言历任四州(汉、褒、相、岐)刺史,以严厉干练著称,封安德郡公。

他曾经在汉州(四川广汉市)时,张嘉贞是益州长史、判都督事,性情简慢崇贵,与辖境内的刺史礼节相隔,但引李择言同榻而坐,谈论政治,当时人觉得很荣耀。

第三李珩有子李德言,事迹不详。

李元懿的曾孙辈

第一李希言儿子李纾

李纾,字仲舒,礼部侍郎李希言之子。

李纾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性格很好,要是和朋友在一起,经常引得朋友们哈哈大笑,是一个非常幽默诙谐风趣的人,不仅仅这样,而且他还是一个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耍”的人,经常在家中接待一些后生,在社会上属于那种很吃得开的人,而且对于一些人生事理非常通透。

人家李纾家中是王爵,又有钱,根本不用低调,他也不怕人家弹劾他,出门在外的马车非常豪华,按现在的话来说,李纾非常豪爽心胸开阔,不是斤斤计较的人,绝对算的上“社会人”啊。

这家伙虽然做官,依然不改作风,还是经常饮宴游玩。

李纾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末年,开始做官,起家被拜为秘书省校书郎。可惜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李亨在灵武登基,李隆基被做为太上皇。

具体也弄不清楚,李纾是怎么度过安史之乱的,在有李纾消息已经是唐德宗李适大历年间了,离安史之乱也已十几年了,李纾在唐德宗李适大历初(766年),被吏部侍郎李季卿推荐为左补阙,累迁司封员外郎、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改中书舍人。

李季卿是唐太宗李世民玄孙,李适之的儿子,李承乾的孙子;他在唐代宗时期,任职吏部侍郎为朝廷选拔人才。

不久之后,李纾被征召任职礼部侍郎。

在礼部侍郎职位上曾上奏祭祀武成王时不应该与文宣庙相同,就是关于祭祀方面的一些事情,比如祝文请不署皇帝名,‘敢昭告’请改为‘敬祭于’,‘其昭告’请改为‘致祭于留侯’,献官请依照旧例,派太常卿以下官员充任,其实他还改了不少关于祭祀的事儿,不再赘述。其实他这个举动是非常大胆的,不管是皇帝还是一些文官,对于这些改变都有不同意见的,国家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排第一啊。这是把自己处于危险的地步!要不说他非常胆大呢!

唐朝历史发生了泾源兵变,唐德宗出逃奉天,史称奉天之难,叛乱的泾原军占据了长安,拥立曾经担任泾原军统帅的太尉朱泚称秦(后改为汉)帝。

唐德宗在奉天的时候,李纾被任命为同州刺史,不久之后李纾又到了唐德宗第二个行在地梁州,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同时还兼任选拔人才的任务。

784年七月,唐德宗回到长安,河中节度使李怀光与部分宦官、藩镇将领矛盾激化,举兵反叛,785年八月,叛乱平定。

李怀光被诛杀后,河东节度及诸军都在集中在了河中,李纾被任命前往抚慰,出使回来后,把情况汇报给唐德宗,唐德宗很满意,于是李纾被拜为礼部侍郎。

李纾的著作不少,著名的有《兴元纪功述》及郊庙乐章。后来去世于礼部侍郎任上,享年六十二。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李纾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李纾是一个交友广阔,心胸豁达的“官二代”,起家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末年,经历战乱,历仕四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可谓四朝元老。

第二李察言有两子,李自仙、李自昌。

李自仙,楚州别驾。

李自昌,眉州刺史。

第三李择言有子李勉

李勉的传承世系为李渊、李元懿、李琳、李择言、李勉。

李勉717年出生,字玄卿,起家官职为开封县尉,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

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李勉跟随李亨到灵武,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安史之乱的爆发,皇帝李隆基南逃,李亨的威望很低,当时有个大将军管崇嗣在朝堂上背向而坐,谈笑自如,给李亨难看,李勉作为监察御史,当然弹劾了,反而遭到了拘押,后来李亨被提拔为司膳员外郎,李亨感慨的说“我有李勉,才知道朝廷的尊贵啊”,而管崇嗣最终也被赦免无罪,这是出于无奈之举。

757年,李勉虽然不做监察御史了,但是依然劝谏李亨,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将领们送到朝廷一百多战俘,唐肃宗李亨非要杀了他们,这时候李勉劝谏“元凶还没有被消灭,安史之乱波及了大半个唐朝,许多人都受到了牵连,他们知道陛下您登基,都想着洗心革面,如果把这些被俘的人全部杀掉的话,这不是逼迫那些跟随反叛的人继续作乱吗?”

762年,少数民族羌族以及奴剌联合入侵梁州(陕西汉中),当时李勉正任职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观察使,他也守不住城池,被召回朝堂,任职大理寺少卿。

后来因为不肯依附于李辅国,被赶出朝廷。

李辅国是一个奇丑无比的太监,因为是太子李亨的心腹,又劝李亨登基称帝,掌握军权,762年,李亨去世,唐代宗李豫登基。

后来为了杀掉李辅国,李豫明面上给他高官,晋封博陆郡王,但是暗地里派刺客暗杀了李辅国。

767年,李勉被唐代宗征召入朝,任职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769年,又被鱼朝恩排挤,李勉被外放广州刺史,兼任岭南节度观察使。当时,冯崇道和桂州叛将朱济时等人已经叛乱好几年,攻陷了十几个州。李勉到任后,随即派大将李观、容州刺史王翃一起征讨,然后把他们全给部斩杀了,叛乱平定。

775年,任职工部尚书,封汧国公。

776年,李勉曾经联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节度使马燧出兵征讨李灵曜、田承嗣叛乱,期间大破田悦,部将杜如江生擒了李灵曜。

唐德宗继位后,李勉成为宰相,780年,又加检校左仆射,充任河南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他这一次任职,擅自出兵镇压叛乱,导致兵败。

782年,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在剿灭梁崇义和河北三镇的叛乱后,联合王武俊、李纳、田悦、朱滔各自称王,公然反叛,囚禁名臣颜真卿,然后将其杀害,783年底占领汴州,自称皇帝,国号楚。

783年时,李勉奉命和神策军将领刘德信一起出兵镇压叛乱,李勉先是奏报朝廷“贼军以精兵围攻襄城,许州(河南许昌)必然空虚,不如直捣许州,襄州之围可解。”

问题是李勉你怎么不等朝廷命令呢,他随后就擅自命令唐汉臣和刘德信攻打许州,他们快到许州时,朝廷的命令来了,让他们退兵,可是结果在返回途中被叛军偷袭,导致辎重兵械全部丢失,两位将领分散逃离,李勉担心东都洛阳危急,于是另派四千兵马前去助守,被敌军截断后路,不得已只能返回。

783年年底,李希烈亲自攻打汴州,李勉没办法只能坚守。

朝廷援兵,好几个月都没到,李勉聚集兵力,一举突围,逃到了宋州(河南商丘),很快,李希烈就攻破了汴州。

过了年,784年,李勉因为作战失利,请求辞去都统的官职,然后朝廷任命他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李勉回到朝廷后,觉得很羞愧,虽然被唐德宗赦免了,但是他以后再也没建议政事。

这时候的李勉已经快七十岁了,战场失利,对他打击很大。

785年,唐德宗曾询问过李勉,他打算让卢杞当澧州刺史(澧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当时的给事中是袁高,认为卢杞是奸邪之人。

唐德宗问李勉:“让卢杞当一个小州刺史,可以吗?”

李勉回答:“陛下打算给他官作,即便让他当大州刺史也是可以的,只是会让天下百姓失望。”

后来唐德宗又问:“大家都说卢杞奸邪,朕怎么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状吗?”

李勉:“天下都知道卢杞奸邪,唯独陛下不知道,这正是他的奸邪之处。”

此后,唐德宗逐渐疏远了李勉,786年,被罢免相位,加封太子太保,788年,李勉病逝,时年七十二岁,被追赠太傅,谥号贞简。

李勉虽然敢于直谏,但是对于兵事方面,的确不擅长,起码他跟随唐肃宗李亨稳定天下局势,也是有功劳的,起初还多次劝谏李亨,对李亨执政有一定辅助作用。

李元懿的玄孙辈

第一李勉有四子,李缵、李缜、李纬、

(李缵,张谂和李缵、李约等人“琴尊自乐,终日陶然”。李缵和李约兄弟。李缜,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和路应游仙岩诗,并寄给了包佶、李纾等人。李纬,事迹不详。)

李约,正史喜欢收藏书画,野史不近女色。

李约,字在博,自己起了个外号为“萧斋”。

首先看看正史是怎么记载李约的?

李约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820),担任兵部员外郎的职位。

他和当时的主客员外张谂关系非常好,密切,经常彻夜不眠,彼此深入交谈;曾经赠给韦况一首诗:“我有心中事,不向韦郎说。秋夜洛阳城,明月照张八。”

李约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一生当中,从来没有接近过那些涂脂抹粉的女子,性格恬淡自然,欲望很少,另一方面是热衷于研究古代文化和探寻奇异事物。

怎么说呢?李约这个人有点画癖,就是有收藏书画的嗜好,曾经听说一个人家里有张璪画的松石屏风,于是到那家去购买,那家的女主人已经把画当成衣服包裹了,他觉得非常惋惜。

李约特别精通楷书和隶书,并且擅长画梅花。

因为他父亲李勉也收藏了很多文玩,韩愈和李约是好朋友,经常到他家欣赏文玩,闲暇时品茗论道。

李约还曾经出差江南,因为他非常喜欢茶,和陆羽、张又新等人又成了朋友,经常一起讨论水的品质。他还曾经教授客人如何煎茶,他说:“煎茶需要用慢火烤茶,用活火煎茶,使水不会胡乱沸腾。开始时,水像鱼目一样散布,微微有声;中期时,四周泉水涌动,水声潺潺;最后,水波翻滚,水气全部消散。这是煎老汤的方法,当然需要用活水,这样茶的香味才能更加真实。”

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县(河北省深州市西旧州村)人,他是连中三元的状元郎,非常喜欢饮茶,著有《煎茶水记》。

陆羽,茶圣,有《茶经》。

韦况,祖父韦安石,京兆万年人,他就是不想做官,让我做官,我就称有病辞官,后来隐居王屋山。

李约不近女色的原因找到了,他的朋友们性格恬淡自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再看看野史《因话录》,上述情况都是出自《唐才子传》。

《因话录》主要记载他和李锜的事迹!

李锜在正史上名声不好,是唐朝叛臣,起初他凭父亲李国贞的权势,成为凤翔府参军,后来通过行贿等手段,成为了润州刺史、浙西观察、盐铁转运使,贪污受贿加重税收,给皇帝送礼,得到信任。

后来被明升暗降,捞不着钱了,谁知道李锜反而变本加厉,杀了不少属吏,逼污良家,他的属官幕僚纷纷劝谏无果,都辞了职,李锜最后被处死。

看看李约和李锜之间的野史是什么情况!

野史说李约酷爱山林,琴艺、喝酒、词道,终生不接近女色。

李约又喜欢结交名人,不爱谈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儿。他早晨起来随便收拾一下,就可以跟客人“五道”一天。

五道—《吕氏春秋·孝行》中提到的“养有五道”,分别指的是养体之道、养目之道、养耳之道、养口之道和养志之道。另外,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

李约曾为浙西观察使李锜的幕僚,他刚到金陵的时候,和李锜闲谈时,多次提到招隐寺建筑宏大,风光不凡。

李锜于是在招隐寺内宴请了李约。第二天他们之间有一番对话。

李锜说:"十郎你曾经夸赞招隐寺不凡,昨天我仔细地观看,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野史说明李约至少还有九个哥哥,正史记载李约有三个兄长。

李约说:"我赞赏的是自然界粗犷的美,如果将远山用翠幕遮起,将古松用彩带裹住,在清泉中剖洗腥膻的鹿肉,用人工发出的乐声扰乱山鸟的婉转鸣唱。倘若这样,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呆在叔父你的大厅里呢。"

正史上李锜是李唐宗室李神通的来孙,而李渊和李神通是堂兄弟关系,又李约是李渊的来孙,所以不像是野史中的叔侄关系,按辈分来说都是一辈人,当然野史中的叫法,也情有可原,亲戚关系太远了啊!

野史也说李约爱好饮茶品茗,能够自己制茶。

正史上说李约后来辞官归隐了!

李约因为喜欢结交名士,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李约的性格就恬淡,人以类聚吗!当然也很当时的时局有关,节度使非常猖狂啊!

第二李自仙有六子,李亢羽、李䎖、李夷简、李夷亮、李夷则、李夷范。

李䎖(755年-826年),字遐举,起家左羽林军胄曹参军,通过吏部选拔,任命为河南县尉;历任河南、京兆两府的属官,后转任户部员外郎。又被征召为朔方军从事,后升迁为奉天令、秘书丞,任职金州刺史。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813年),虞部郎中;再次出任晋州刺史,后来进入朝中任宗正卿。元和十五年(820)十一月,升迁为华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充任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十月,任右散骑常侍,累加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封为陈留郡开国公,享有食邑两千户。后转任左散骑常侍。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在长安静安里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被追赠工部尚书。

李䎖妻子韦氏,出自京兆韦氏龙门公房,韦遵通五世孙,彭王府司马韦起的次女。

李夷简,门荫入仕,出任郑县丞,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中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唐宪宗元和年间,御史中丞,曾经弹劾京兆尹杨凭贪污僭侈,杨凭被贬临贺县尉,只有徐晦敢送行杨凭,因此李夷简推荐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不知为何升官,李夷简说:“君不负杨临贺,肯负国乎。”后来李夷简历任山南东道节度、御史大夫,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元和十三年七月,被罢相(由程异接任宰相),出任淮南节度使。唐穆宗时,以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师,分司东都,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

李夷亮,宰相李夷简之弟,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有两篇《鱼在藻赋》、《南风之薰赋》。

李元懿的五世孙辈(来孙)

李夷简有子李匡义。

李䎖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长子:文宗宰相李宗闵。

次子:京兆富平尉李宗冉。

长女,嫁给尚书郎南阳樊定纪。

次女,嫁给监察御史河南元谷。

季女,嫁给监察御史博陵崔蠡。

李宗闵是唐高祖李渊五世孙。

李宗闵传承世系为李渊、李元懿、李璥、李自仙、李䎖、李宗闵。

李宗闵,字损之,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他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华州参军事。

805年唐德宗去世,唐顺宗李诵继位,但是他随即重用王叔文等进行改革,抑制宦官,引起了一些大臣与宦官们的联手反对。八月份唐顺宗被迫禅让给自己的儿子李纯,史称唐宪宗;806年李诵驾崩!

唐宪宗李纯继位后,重用那些支持裁撤抑制藩镇的大臣们,比如杜黄裳、裴度等。

唐宪宗在元和年间,举贤良方正制科,李宗闵跟随牛僧孺一同上奏财政之弊,矛头直指当时的宰相李吉甫,事后李宗闵被授予洛阳县尉。从此打上了牛僧孺一派的标签。

牛僧孺,安定鹑觚(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

李吉甫,赵郡赞皇(河北赞皇)人,御史大夫李栖筠的儿子,曾经两次担任宰相,他儿子李德裕也是宰相。

814年,李吉甫死后,李宗闵回到朝廷,被授予监察御史,又拜礼部员外郎。

同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奏请朝廷假借他老爹名义让自己主持军务,朝廷当然不允许了,于是吴元济起兵叛乱。

这次朝廷派遣宰相裴度兼职彰义军节度使,让李宗闵任节度观察判官,跟随大军一起讨伐吴元济叛乱。淮西之乱平定后,李宗闵任职驾部郎中、知制诰。

820年,唐穆宗李恒继位,李宗闵被任命为中书舍人,821年,牵连到科场舞弊案,被贬出京城,出任剑州刺史,从此以后他和前宰相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成了死仇。

这件事是被赌段文昌捅出来的,他当时看了科举放榜名单,有裴度的儿子裴撰,李宗闵的女婿苏巢等人,面见唐穆宗“此次十四人名单,才学浅薄,不应该选中”,唐穆宗询问李德裕、元稹等人,他们开始弹劾,后来又重考,十四人被刷下去了十一人,裴撰被特别放进进士及第!

从这次科考之后,李宗闵开始结党,他们各自拉帮结派,弄得朝堂乌烟瘴气,相互攻击,持续党争四十年,史称“牛李党争”。

大唐经历唐敬宗之后,唐文宗上位,在大和八年(834年),李宗闵被把持朝政的李训和郑注推荐成为宰相。可惜第二年就被贬为明州刺史,再贬处州长史,三贬潮州司户参军。

839年,杨嗣复辅政,打算再起用李宗闵,受到了陈夷行、郑覃的坚决反对。

杨嗣复和“牛党”的牛僧孺、李宗闵“有同门之谊,他们都是权德舆的门生,他们之间不管是在感情上,还是道义上,或进或退,或取或舍,步调都是一致的。

唐武宗继位后,844年,李宗闵的大仇人李德裕执政,李德裕第一件事儿进言李宗闵和刘从谏关系密切,李宗闵被调往湖州任刺史。

刘从谏昭义节度使刘悟的儿子,在刘悟死后,想要继承节度使,朝廷没答应,843年他去世前,自己的孩子还年幼,于是让侄子刘稹当了牙内都知兵马使,刘从谏去世后,刘稹反叛被杀,刘从谏的儿子们都被赐死。

李宗闵在刘稹反叛失败后,出现了刘稹和李宗闵的来往书信,呵呵,李宗闵又被贬漳州长史,流放封州(广东封开县)。

唐宣宗继位后,李宗闵又调任郴州(湖南郴州)司马,可惜李宗闵还没动身就去世了,李宗闵后期被贬的有点狠啊!不是在路上,就是在路上。

李宗闵出身李唐宗室,身经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六朝,可谓是六朝元老,而且作为“牛李党争”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者,也确实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宗室大臣。“牛李之争”,可以看成是李唐宗室和赵郡李氏之争。

李元懿的六世孙辈

第一李宗冉有四个儿子,李汤、李澹、李深、李洎。

李洎,韶州刺史。

李汤,京兆尹,给事中。有别人赠的两首诗如下!

《洞庭驿逢郴州使还,寄李汤司马》唐.刘长卿;《贻李汤》唐朝.皎然。

李汤,在咸通年间曾任给事中。唐懿宗曾任命乳母楚国夫人的丈夫为夏州刺史,李汤封还制书,唐懿宗下诏说:“朕幼年失去亲人,如果不是楚国夫人抚养,就没有朕的今天,虽然这不是朝廷的典章制度,但朕希望你放下这件事,今后也不得援以为例。”

第二李宗闵有两个儿子,李琨、李瓒,至少还有一个女儿李氏,她嫁给了苏巢。

李瓒,字公锡,唐宣宗大中年间,中进士。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自检校礼部员外郎、荆南节度判官,充任翰林学士。迁任右补阙、内供奉、驾部员外郎、知制诰,仍然充任学士。五年,权知中书舍人。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出任桂管观察使,当时青州、沧州军远戍安南,归还原籍时,来到桂州。此前发生过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这一年爆发了王仙芝起义。

李瓒因为御军无政,被青沧戍安南还乡士卒所驱逐。坐罪被贬为昭州司户,去世于昭州。

李瓒去世后,不久,878年,黄巢起义爆发,他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李元懿七世孙辈

李琨有子李锐

李瓒有子李钦

李澹有子李令图

李洎有子李鏻、李绍。

李鏻,他的传承世系为李渊、李元懿、李璥、李察言、李自仙、李䎖、李宗冉、李洎、李鏻。

他的经历堪称传奇,活了八十八岁,活到后汉刘知远时期。

李鏻年轻的时候时参加科举进士考试,多次科举都应试不中。

后来客游河朔。

(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北方有河北三镇,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很幸运的是李鏻被清海军任命为掌书记,然后去拜见定州王处直,没有被礼遇。

(王处直在唐末五代是个牛人,他是唐朝兴元节度使王宗之子,900年,不敌朱温部将张存敬的进攻,然后投降朱温,驱逐了侄子王郜,然后继任义武军节度使,累封太原王。朱温称帝建梁后,受封北平郡王。开平四年(910年)归降晋王李存勖,921年,他的养子王都发动兵变,王处直被囚禁而死。)

既然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李鏻想了个办法,捯饬了一身衣服,脱掉绿色官服,换上红色官服,去常山(河北正定)拜见重要人物李宏规,并且以同姓宗室请求以兄相待,这才得以进见,古代要想拜见一个人,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尤其又是唐末五代时期,整个天下乱糟糟的!这时候还处于黄巢起义时期,基本没有波及黄河以北地区。

后来李鏻被赵王王镕征召做了他的幕僚,说到这里,再提一下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他也做过王镕的部下,也是在镇州(正定)结的婚。

921年,镇州发生内乱,王镕杀了李宏规一家,又牵连了不少人,灭族的都有十几家。

王镕这还不满意,又把李宏规手下将领都囚禁,打算追究责任,但是军士们都害怕了,这时候王镕的养子王德明忽悠军士们“大王打算诛杀你们,可要提前做好打算啊”,当天晚上,就有一千多士兵翻进了赵王宫,当时王镕正在和道士焚香受箓,士卒们杀死王镕,割下他的头颅,焚烧赵王宫,王镕姬妾数百人有的投井而死,有的投入火中被活活烧死。

王镕死后,李鏻又做了王德明的宾客,然后王德明派李鏻到唐庄宗那里作使者,李鏻秘密上奏给唐庄宗,列举了王德明的罪行,并且说可以图谋杀死他,唐庄宗很赞许他的行为。

921年八月,唐庄宗李存勖派遣阎宝、史建瑭和原赵国将领符习率军进攻张文礼,张文礼惊吓而死。

李存勖其实名义上是和李鏻一家子,同属李唐宗室郑王李元懿后裔。

《新唐书》记载:“进大同军节度使。赐氏李,名国昌,预郑王属籍。”

868年,庞勋起义爆发后,朱邪赤心率部随康承训前往镇压,869年因功被授予大同军防御使的职务,并赐以宗姓,属籍郑王,所以说李存勖和李鏻在名义上是一家人。

中和三年,以李克用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有功,被拜为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887年病逝。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称帝建后唐,被追尊为后唐献祖,谥号文景皇帝。

再说回李鏻,常山平定后,被唐庄宗任命为霸府支使。为了保存自己性命,也可能是装的,李鏻曾向唐庄宗请求说:“我有四个儿子,请求杀了他们。”唐庄宗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些儿子出生在常山,受了叛乱之气,不能留下他们。”唐庄宗也不傻,制止了他的请求,然后笑了笑,这事儿就过去了。

923年,李鏻为宗正卿,不久又兼任工部侍郎。这一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基称帝,改元同光。因曾受唐朝赐李姓,入皇籍,故以唐室后裔自居,沿用大唐国号,史称后唐。

常山有唐朝启运陵,李鏻接受大富豪李守恭的贿赂,任命他做了陵台令,李守恭残暴专横,被长吏所诉讼,上报给唐庄宗查办,李鏻被降职为司农少卿,削去金紫官服,不久,出任河府副使。

926年,李存勖派李嗣源率兵镇压以赵在礼为首的邺都兵变,李嗣源却与叛军合谋,回师攻打洛阳。四月,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

唐明宗李嗣源(李克用养子)即位后,李鏻历任兵部、户部侍郎,工部、户部尚书。

在唐明宗长兴年间,因为李鏻和李嗣源有旧情,明宗常常有意让他入朝拜相,然后李鏻对当时的宰相说:“唐朝国运中兴,应该优待宗室,才高的人应当担任宰相。我虽然不才,但曾在唐庄宗霸府任职,见过当今皇上在藩邸时的情形。我家世代都是封侯拜相,靖安李氏,地位不在其他家族之下;论才较艺,也不比其他人差。长久地把我放在朝中任职,各位心安吗?”冯道、赵凤常常对他的这种僭越行为生气。

过了一段时间,李鏻得知有淮南的细人(小人,品德低下的人,卑微的人)议论国事,就对枢密使安重诲说:“伪吴想要归顺我国很久了,如果朝廷先派使者去告知他们,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归顺了。”安重诲就把玉带交给细人,让他去淮南作为信物,但这个人去了很久也没有回来,因为此事儿,李鏻被贬出京,担任兖州行军司马。

后来历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兼任太常卿,又暂时主持选部,在这个职位上,不敬业,导致选拔官员时失序,受到人们的非议。

933年,发生内乱,李嗣源从邺都召回宋王李从厚(第三子),他去世后,李从厚登基,934年,潞王李从珂(李嗣源养子)在凤翔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废李从厚为鄂王。李从厚逃至卫州,不久遇弑身亡。他在位仅五个月,终年二十一岁。

936年,石敬瑭联络契丹兵围洛阳,李从珂带着妻妾儿子自焚而亡,后唐至此灭国,传国玉玺就在此时不知所终!

那么李鏻的命运如何呢?

他当然没事了,936年,石敬瑭接受契丹的册封,建立后晋,李鏻在后晋天福年间,任太子少保;开运年间,又升太子太保。

947年,后晋灭亡,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李鏻又被后汉高祖刘知远任命为司徒,但是在几个月以后去世,终年八十八岁,追赠为太傅。

李鏻这人的经历堪称传奇,小编在这里也就不评价他了,就这样吧!唐末五代有个人能和他相提并论,那就是号“长乐老”的冯道,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李渊儿子李元懿后代子孙,到此为止。

1 阅读:273

唐唐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