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5年入伍,难忘当打字员时和一位女学生相识的经历,美好又遗憾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2024-03-29 13:05:11

文:周文清,编辑:旧时光

声明:文章为原创,全网监控,请勿洗稿搬运!

10年军旅的生涯,如今回忆起来,依旧恍如昨日。期间发生的点滴,皆已成为了我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回忆!尤其是在部队担任打字员期间,和一名女大学生相识相知的经历,至今难忘。

1985年,我高考失利,一心想让我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的父亲,拉下面子,走亲访友,好不容易借来了200多元的复读费,塞到我手上:“文清,今年你是没发挥好,听爹的话,再去复读一年!”

我很清楚家里的情况,这笔复读收费于我们家意味着什么。

这些年来,母亲身体不好,下面又有弟弟妹妹需要开支,父亲为了操持这个家,风里来雨里去,才40岁出头,身躯便不再像以往那样挺拔,两鬓爬上了银霜。可在家,我们从未听到父亲说过半句埋怨的话。

想到这,我不禁鼻子感到一阵酸楚,眼眶湿润了。

如今,我也已经成年了,不该再给这个家增添的负担了,是时候为父亲分担一点重担了。至此,我没有接父亲递来的钱,而是告诉父亲要去当兵。

父亲虽更想我去复读考学,但在我的坚持下,他还是选择尊重了我的意见。也就是在这年的年底,我报名了参军,并顺利通过了兵检,如愿应征。

离开家那天,我们这些新兵统一到县人武部集合。前往人武部的路上,父亲默默无言,母亲一路叮嘱。到了县人武部,进行了简单的欢庆仪式后,在接兵干部的带领下,我们陆续上了车。

车离开时,透过车窗,看着父母站在路边不停地朝我挥手,真的要离开了,我的心仿佛被揪了一下,泪水在眼眶打转,我强忍着不让其流下。

眼看来送行的亲人,消失在了视线,不知道谁喊了一句:“弟兄们,再看一眼沂南吧。”

那一刻,颇有种游子离家,不知何归的伤感,泪水止不住的滑落。

一路北上,辗转多地,最终来到了牡丹江某部驻地。

抵达时,大概是在早晨六点,牡丹江的天气异常寒冷。或是到了向往的军营,我们个个精神抖擞,不仅路上的疲惫一扫而光,连寒冷也被激动的心情驱散,迫不及待跳下了车。

集结到一起后,不一会,新兵连的班长便前来挑兵了。

那些个身强体壮的新兵,很快就被挑走,我这个“文弱书生”,最后一茬才被新兵三连六班班长周班长带走。

紧接着,新训开始了。新兵连三个月训练是每个军人军旅生涯的起点,也是难以忘怀的一段岁月。

刚来到军营最难的就是适应环境了,军营是完全封闭的环境,并且要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以及对命令无条件的服从,而我们这些新兵在家大多散漫惯了,一下被条条框框束缚住了,自然不太舒服。

在最初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几乎是一天一天数着过来的。

在班上,我的内务水平算是排在末尾的,每次检查都挨上一顿批评,这在凡事力争上游的部队,腰杆子都挺不直。所幸我的字和文章写得不错,得到了指导员的赏识,故而常被叫去连里帮助出板报。

在出板报上,我也算是人尽其用了,也因此多次受到指导员的赞扬。事实上,在新训结束后,我也是因此才被推荐进了团机关,当然这是后话。

在新兵连期间,除了重复枯燥的训练外,最折磨人其实是我们这些新兵初次离家,对家的思念。

新训时,我们会集中学歌,记得有一次,在老兵的带领下,我们学唱了一首歌名叫《说句心里话》的歌,唱着唱着,底下竟一片呜咽。我初次感受到了书本上“以身许国,难再许卿”的无奈之感。

尤其是刚到部队过得那个年,大年三十部队进行了会餐,可热闹过后,取而代之的是冷清。躺在床上,那一刻,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加之在训练中受到的一些委屈,泪水一下子夺眶而出。

但当熬过了一段时间,我也慢慢适应了部队的生活,自己也在一步步蜕变。

新兵训练即将近尾声,各连队便开始来物色好兵,我的之所以能在新训结束后,进入团机关工作,还得感谢新兵连的指导员。

那天,团司令部有人来我们连,他正是我后来打字班的班长(姓李),他和张指导员是老乡,让他给推荐一个人,说是让去团司令部军务股当打字员,最好是高中毕业、出身农农村的战士。

张指导员便推荐了我,随后我跟着李班长来到了团部,团军务股长找我单独谈话,询问了我的一些基础情况,随后拿了张纸,让我写几个字给他看看。

我略一沉思,写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军务股长点了点头,问我想不想当打字员,说只要表现好,以后转个士官没问题。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对于我们农村兵要是能在部队转个士官,那是天大的好事。我便坚定地回答道:坚决服从组织分配。

军务股长笑着满意的点了点头。

就这样,新兵下连分配时,我也没再去大操场,而是直接带上行李,跟着李班长来到了团司令部打字室。

而打字员作为我在部队的第一个岗位,期间给我留下了众多难忘的记忆。

在打字室,我第一个要感谢的是李班长,李班长和张指导员都是河南人,热于助人,性格直爽。

最初我在打字上也遭遇了不少困难,毕竟此前没有用过四通打字机,我的五笔打字、油印材料的使用,都是在李班长的指导下,才快速熟练了起来。

由于我们要为全团提供材料打印服务,工作比较忙,经常要加班加点,但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飞速的成长。

除此之外,在工作之余,我也有着自己的爱好,那就是写日记或是散文,而我也是因此在之后和牡丹江一个女大学生结识。

说起这,还得感谢李班长。李班长也是个文学爱好者,他经常写散文,会投稿到牡丹江电台,在一个很受年轻人欢迎的栏目播出。

有一次,他便鼓励我去投稿试试。

后来,我将在新兵连的一些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投到了这个栏目,结果还真给播了出来,也正因为此,我和女大学生(晓燕)结识。

晓燕便是在栏目听了我写的文章,有了触动,最先是她给我写的信。

她在信中表示很喜欢我的文字,之后,我们便开始通过书信沟通交流,由于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文学爱好,故而聊的很合拍,每每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有一次,她在信中表示,想到部队来看看我。

我直来直去,表示部队有严格的纪律,现在通过书信聊天也挺好的。她倒也没生气,但最后我们还是互换了照片。说实话,看到照片上青春秀丽的模样,内心有些萌动。

其实我能隐约感受到晓燕和我有着一样的情愫,只是我们谁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

而让我诧异的是,有一天,晓燕突然告诉我她来了东宁,让我去接她。说实话,当时,可把我紧张的不行,但内心更多的是激动。

于是,我编个理由向李班长请了假出去,还特意向营区附近小卖部的老板借了自行车,去接晓燕。

现实生活中的她,比照片上漂亮多了,我到了指定的地点,第一眼还没认出来,在那四处打量。反倒是她第一眼认出了我。

“周文清,这呢?”说罢,晓燕捂着嘴笑了起来。

我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见我这样,晓燕性又打趣道:“怎么,我和照片上人差很多吗?”

我赶紧解释道:“不是,现在中的你比照片上好看多了,我一时没认出来。”

话说出口,一旁的晓燕脸上泛起了一抹红晕。

而后,晓燕转移话题:“今天,你可要尽地主之谊,好好招待我一番了!”

我说:“保证完成任务。”

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在之后,我骑着自行车载着她到县城逛了逛,又来到了绥芬河边。

一路我们谈天说地,聊着我们对文学的爱好,聊着彼此的生活,有说有笑,那一刻,仿佛空气都洋溢着青春的美好。

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就到了离别的时候,我送她到火车站,离别时,我们依依不舍。

自那以后,我们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书信联系,可我的情况也很快被李班长发现了,他找到我谈话,让我要牢记部队纪律,不可犯错。

我陷入了两难,可遵守纪律是军人的基本要求,在一番挣扎后,我选择了放弃,也不想因此耽误晓燕,并将我的想法告知了她。

或是知道我们之间不可能,在之后她的回信少了很多,我知道这段感情终究是一段遗憾的美好。后来我调离了牡丹江,最终我们也就失去了联系。

后来每次回想起来此事,总觉得有些遗憾,若是当年,我勇敢一点,或许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结局呢?不得而知,但话说回来,遗憾何尝不是一种美好,愿岁月留香,彼此安好吧!

(注:为提升阅读感受,编辑时部分内容演绎处理,图片选择网络,侵权联删!)

0 阅读:112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