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八路军大喊:交枪不杀优待俘虏!鬼子突然跳起拔出了刺刀

南斋孤风中 2024-06-05 15:55:51

1937年夏天。

炎热而又压抑。

7月7日,卢沟桥上硝烟四起,枪炮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

中国军队血洒战场,但终究没挡住日军步步紧逼。

22天后,北平城墙上已看不到我军旗帜,取而代之的是日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又过一天,天津失守。

街道上,日军坦克轰鸣而过,溅起一路尘土。

百姓们躲在家中,生怕成为铁蹄下的牺牲品。

整个华北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人们的心中满是绝望。

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

日军调集了30万兵力,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妄图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占领这个中国的心脏。

但,他们低估了中国军民的决心和勇气。

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抛弃前嫌,携手抗敌。

拦头、斩腰、断尾

1937年9月的一个深夜。

晋东北的平型关,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

这条狭窄的沟道蜿蜒曲折,连接着东北和西南。

115师的战士们在沟道两旁埋伏着,屏息凝神,等待着日军到来。

月光洒在沟底的道路上,映照出一条银白色的细线。

沟道中段最为险峻,长达十多里。

道路狭窄,仅容一辆汽车通过,错车的地方寥寥无几。

然而,沟的南北两侧却是较为平坦的山地。

为伏击敌人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第343旅第685团战士们已经先敌一步,占领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的高地。

他们眺望着公路的方向,等待着敌人的先头部队出现。

这是“拦头”的任务。

要截击敌人,阻止他们的推进。

在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的南侧高地上。

686团,正在埋伏。

他们肩负着“斩腰”的重任。

要在敌人沿公路进攻时发起突然袭击,切断敌人的队伍,然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

每个人,都紧握着武器,屏息凝神。

第344旅第687团的阵地,分布在蔡家峪、西沟村和东河南镇一线。

他们是“断尾”尖刀。

要断绝敌人的退路,彻底摧毁敌人有生力量。

第688团作为师预备队。

随时准备支援前线,给敌人致命一击。

犹如一声春雷

1937年9月24日清晨。

当第一缕晨光洒向平型关的群山时,枪炮声骤然划破宁静。

日军车队渐渐驶入埋伏圈。

一声令下,枪炮齐鸣。

子弹呼啸而过,手榴弹在敌阵中,炸出一个又一个焦黑的弹坑。

日军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在这样的奇袭面前也不得不溃不成军。

一个个鬼子,倒在枪口之下。

鲜血,染红了这片原本纯净的土地。

战斗持续了整整6个小时,当最后一声枪响散去,平型关又重归寂静。

然而,这片土地已然改变。

伏击战的胜利,来之不易。

115师600多人伤亡,200多位战士永远地躺在了这里。

一共1000余日寇,被彻底歼灭。

还缴获1000余支步枪,20余挺机枪,1门火炮等大批物资。

这场伏击战的胜利。

犹如一声春雷,在中国大地上回响。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狠狠地打击了亡国论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只要团结一心,中国人是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的。

平型关大捷,让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威望,达到了新高度。

当八路军队伍,行进在晋北的山岭间时。

群众夹道欢迎,乡亲们争相送上一碗清水,干粮,老人们颤颤巍巍地举起大拇指。

那一刻,战士们浑身力量。

他们知道,自己在为全中国人民而战。

很快,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

一批批青年踊跃报名,加入八路军。

吃了大亏

之前,每一次战斗。

红军都能歼灭大量敌军,俘虏无数士兵。

俘虏,是衡量战果的一个重要标尺。

1931年7月,在反“围剿”战役中,红军一举俘获敌军15000余人。

这些俘虏,成为了红军发展壮大的重要来源。

红军善待俘虏的政策,在国民党军中广为人知。

这种认识,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士兵的战斗动力。

国民党军中流传着一句话:

“打赢了升官,打不赢投降保命。”

平型关战斗打响后,大家同样也想着抓俘虏。

却,因此吃了大亏。

一名八路军战士,发现一个重伤日军趴在地上。

怀着善意,他弯下腰准备将日军背回去,作为俘虏。

然而,就在他不注意的时候,日军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狠狠地刺进了战士后背。

战士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没能起来。

一个凹地里,又一名八路军战士发现了一个浑身是血日军。

他走上前去,大喊:

“缴枪不杀,八路军优待俘虏!”

谁知,就在他靠近的一刻,日军突然跃起,拔出了刺刀。

锋利的刀刃,刺进了战士的胸膛。

这样的场景,在平型关的战场上不断上演。

一次次善意的呼唤,换来的却是日军的阴险和残忍。

这些日军,都经过了特殊的训练。

他们被洗脑,被灌输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在他们眼中,投降是耻辱,是对天皇的背叛。

平型关的战士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明白这一点。

终于意识到,对于这样一群丧失人性的“野兽”。

喊话和善意都是徒劳。

唯一能做的,就是拿起武器,勇敢地战斗下去,直到彻底打败敌人的那一天。

就连副师长聂荣臻,都差点着了道。

战斗完后,聂荣臻在一旁与部下交谈。

突然,一颗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惊出一身冷汗。

顺着枪声望去,只见一个奄奄一息的日军,正举枪瞄准着他们。

砰砰砰,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起。

日军应声倒地,身体抽搐了几下,再无声息。

战士们围了上去,只见日军身上布满了弹孔,将身下的土地染成了暗红色。

聂荣臻走到日军身边,蹲下身仔细端详。

日寇脸上还残留着一丝狰狞,手中紧握着枪支。

似乎在用最后的力气,表达着他的不甘。

聂荣臻站起身,环视着周围的战士们。

“同志们,鬼子跟国民党军不同。他们经过了军国主义的熏陶,断然不会轻易投降。”

他指了指地上的日军。

“这些鬼子,尤其是板垣师团的兵,满脑子都是武士道,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战士们凝重地点点头。

他们意识到,这场战争跟以往的战斗不同。

他们面对的,是一群被洗脑的,丧失人性的战争机器。

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一群疯狂的战争机器。

抗日神剧别误导

“手撕鬼子”、“包子雷”、“蔬菜雷”、“石头打飞机”。

这样的神剧情,看似解气。

却是对历史的误导,对先烈的不尊重。

八路军战士,不是超人,没有任何特殊能力。

他们只是一群平凡的人,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为国为民而战。

常常要以血肉之躯,去对抗日军的飞机大炮。

一支老旧的步枪,一颗手榴弹,就是全部家当。

但面对的,却是日军的坦克,飞机,重炮。

多少战友,倒在了枪林弹雨中啊。

这类神剧,掩盖了抗日战士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苦难,让年轻一代对那段历史产生错误认知。

作为后代,我们应该尊重历史,铭记先烈。

3 阅读:369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